韓國人說水稻起源於韓國,Nature:韓國水稻來自中國

2020-12-13 IAASET

本文來源:國際科學 原創作者:芋頭先生

稻米,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

研究表明,最早在約1萬年前,水稻便已在中國長江流域得到了種植,隨後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然後是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

在此過程中,水稻進化並適應了不同的環境。但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傳播所涉及的可能路線、關鍵時間節點和環境因素了解甚少。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發生在4200年前的一次全球降溫事件,可能是導致水稻品種進化並向北亞、南亞擴散的原因。

該研究發表在Nature旗下的Nature Plants雜誌上,其題目為Genomic history and ecology of the geographic spread of rice,中文翻譯為《水稻地理傳播的基因組歷史與生態學》。

該研究由紐約大學基因和系統生物學中心教授麥可·普魯甘南(Michael D. Purugganan)領導,研究團隊對1400多個水稻(包括亞洲水稻兩個主要亞種:粳稻和秈稻)全基因組序列進行分析,並結合地理、考古和歷史氣候數據,採用多學科方法重建了水稻發展的歷史,對其在亞洲範圍內遷移路線進行了分析。

「4.2k事件」後的水稻傳播

研究人員發現,在水稻種植歷史的前4000年,種植水稻主要局限於限於中國長江流域附近。然而,4200年前的全球降溫事件(也稱為「4.2k事件」),導致水稻不斷演變,品種逐漸多樣化,進化出溫帶和熱帶變種。新進化出的溫帶品種向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發展,而熱帶品種則傳播到東南亞。

亞洲粳稻8個亞種分布圖,箭頭表示假設的擴散路線(來源:參考文獻[1])

亞洲秈稻6個亞種分布圖(實心箭頭表示作者推斷傳播路線,虛線箭頭表示可能的路線)(來源:參考文獻[1])

在全球降溫事件之後,熱帶粳稻品種不斷進化,演化出更多品種,大約在2500年前傳播到東南亞區域的島嶼。

普魯甘南說:「這些發現得到了亞洲同行在水稻遺留物考古數據的支持,這也表明在『4.2k事件』之後,熱帶水稻向南遷移,(另一方面)水稻也適應了高緯度緯地區,進化出溫帶變種。」

水稻起源的爭論

在上個世紀初,對於水稻起源,各國仍有一定爭議,例如秈稻的英文名為indica rice,而粳稻英文名為japonica rice,我國幾代考古人員、歷史研究人員以及水稻研究人員為證明水稻起源於中國付出了巨大努力。

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層(大約距今前7000年至前5000年),中國考古人員便已發現栽培稻的植物遺體和印有穀粒痕跡的陶片。

隨後,全國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含有稻穀、炭化稻穀(米)、稻作生產工具的遺址100多處。

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1973年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稻穀遺存,距今年代約為約7000—5000年前。另一處重要遺址是1988年在湖南省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7000~8000年的稻穀遺蹟。

隨著這些遺蹟不斷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上初步確定了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這一「水稻鼻祖地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學者也曾多次提出考古證據,並提出「韓國起源論」,但一如既往地被國際學界否定。

相關焦點

  • 水稻哪兒來的?中國終於KO了印度-水稻,起源,中國,印度,考古 ——快...
    從一百多年前開始,不同國家的學者各懷心事,用著越來越先進的手段,在水稻起源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像僱傭兵一樣投入到中國和印度的大戰之中——起初印度佔據優勢,後來中國慢慢佔據上風,儘管半路上突然有泰國和韓國加入混戰,但最終,還是中國獲得了勝利。
  • 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
    科技日報江西萬年11月9日電 (記者寇勇)在今天舉行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歷史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 大米也是韓國起源的?
    韓國爭大米起源,讓我想起了郭德綱的相聲「……我是在韓國學的跳舞,……現在什麼都是韓國人發明的,……孔子也是韓國人發明的……」于謙問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2017年當地時間5月7日韓國多家媒體相繼報導,根據世界級考古學刊物「現代考古學的理解(Archaeology)」記載,一直以為是起源於中國的大米,實際上最早起源於韓國。每四年改版發行的該刊物,在2004年之前把大米的起源定義為了公元前9000年前的中國湖南省。
  • 韓國「學者」的漢字起源說
    流言: 據報導,日前韓國語言學權威陳泰夏教授在媒體發表文章指出,漢字根本不是中國漢族所創,漢朝時也沒有「漢字」一詞,真正的漢字其實是韓人祖先東夷族以甲骨文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字,是東夷人的文化遺產,這點連中國學者林語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認為,只有韓國人自己不知道,同時也強調,就連孔子也是東夷族的後裔。
  • 韓國人說韓國菜最好吃,然後扎心了……
    在「掌握了全世界起源」的韓國人心目中,泡菜是最偉大的國民美食,也是韓國偉大的原創美食,都因為泡菜而感到自豪。不論是自己認為還是在自己國家節目中,韓國人都一直這樣認為。這也難怪中國的朋友們那麼不爽,畢竟根據歷史記載,泡菜也是由中國傳到韓國的 。
  • 雨菠讀史札記之四:栽培水稻在中國的源起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最早的栽培水稻(馴化水稻)可能源自中國,時間可能是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栽培稻遺存是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巖發現的。玉蟾巖發現的栽培稻遺存保留有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徵,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 《Nature》首現漢字!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3000份水稻(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了全球78萬份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該研究共檢測到32M的高質量SNPs和Indels,對亞洲栽培稻群體的結構和分化進行了更為細緻和準確的描述和劃分,由傳統的5個群體增加到9個,分別是東亞(中國)的秈稻、南亞的秈稻、東南亞的秈稻和現代秈稻品種等4個秈稻群體,東南亞的溫帶粳稻、熱帶粳稻、亞熱帶粳稻等3個粳稻群體、以及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的Aus和香稻;首次揭示了亞洲栽培稻品種間存在的大量微細(>100bp)結構變異(SVs
  • 納尼,韓國人說中秋節起源於韓國,那中秋節真正起源於何?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四大傳統佳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然而,我們的近鄰韓國卻稱中秋節起源於韓國。當然,他們的「韓國起源論」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是他們那裡的。韓國陰曆的八月十五稱為「秋夕」。
  • 《Nature》首現漢字!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3000份水稻(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了全球78萬份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
  • 水稻產業大會告訴你廣東水稻有多牛!
    中國現代稻作源於廣東過去,中國水稻在國際上並不具有今日的地位,國際上甚至有了「中國栽培稻起源於印度」之說。改變這一局面的,一名來自廣東茂名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後來被稱作「中國稻作學之父」的丁穎。「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中學畢業後的丁穎,就決心要解決中國人的飢餓問題。
  • 韓國騙子在日被罵棒子 日本人僱傭的朝鮮兵曾成為棒子?
    近日,韓國視頻博主Minsung在京都旅行自拍,在一家餐廳門口卻遭店內一名男子怒罵「混蛋棒子,滾蛋!」。視頻中,Minsung被怒罵後試圖克制憤怒,對著鏡頭說,「我不想吵架,因為不喜歡警局所以忍住了,我本想說就因為有你這種人,日本人才會被罵,但我忍住了。」視頻上傳YouTube後,韓國網民紛紛批評,「日本人水準低」。
  • 揭密日本人的起源 9.3專文
    這些雕像無疑是刻畫東亞人的。他們不同於有濃密鬍鬚的蝦夷人。如果日本人確實在北海道南部取代了蝦夷人,那麼取代的時間必然發生在公元500年之前。我們關於日本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信息,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史書,因為中國遠比韓國或者日本更早地發展了文字記錄的能力。在古中國早期形形色色的東夷訪客中,日本的名稱為Wa,據說,它的居民被分割為100多個爭奪激烈的部落。日
  • 韓國人在外網稱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中國網友:宇宙都是韓國的!
    這個陳大教授是韓國仁濟大學的客座教授,曾於1998年在韓國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到2011年更是公開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人所創造的文字,順嘴提一句,說孔子乃韓國人後裔的也是他。
  • 韓國人稱漢服起源於韓服!《閃耀暖暖》終於被罵到關服了!
    韓國人的宇宙起源論早已有之,但我沒想到有一天韓國人會認為漢服起源於漢服?這是哪裡來的自信?前情提要:《閃耀暖暖》是疊紙網絡於去年8月上線的一款二次元換裝遊戲,並於今年10月29日正式在韓國開服。爭吵愈演愈烈,《閃耀暖暖》漢服公屏上出現了許多辱罵中國的言論,韓國網友也開始在社交論壇上發言,由此就出現了所謂的「漢服起源於韓服「的觀點。韓國畫師甚至在推特上發起所謂的「傳統韓服挑戰」,以此聲援這一觀點。
  • Nature:雜交水稻為什麼好?這個問題可沒那麼簡單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者發表在Nature上的新研究,或許能為水稻雜交育種研究和應用開闢新的方向。撰文 《環球科學》實習記者 李玉璽圖片來源:Nature雜交育種的歷史由來已久,人們通常把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植株雜交來產生更加優良的後代,例如:有的水稻抗病但產量不高,有的水稻產量高但不抗病,通過把它們兩個雜交,我們就可得到抗病高產的水稻;有些水稻產生了耐旱突變但在親本中顯現不出來
  • 為什麼在韓國和日本傳統烹飪中沒有炒菜?一個原因我們也無法解決
    在中國的烹飪歷史上自從青銅器被用於烹飪之後,炒菜也逐漸開始流行,這是由於金屬良好的導熱性,在節省燃料的同時還能高效快速烹飪,更利於油脂烹飪食物。傳統的韓國烹飪和日本烹飪大量搬運了中國烹飪,還包括飲食習慣,飲食方式等等,比如韓國冷麵、日式拉麵、韓國串串鍋、泡菜、米飯、碗、筷、碟等等。
  • 韓國人對中國有什麼看法?韓國網友:中國人說話很響
    典型的表述是:「他們的中產階級人群,比我們整個韓國人口還要大」 文化上的:人們認識到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巨大。歷史上有很多文化元素來自中國人。與此同時,我們為幾百年來形成的文化獨立性和獨特性而感到自豪,而今天我們似乎在文化素質方面似乎比中國人有優越感。
  • 夏朝時中國發生4.2K事件,中國水稻進入日韓,最終解決全球人溫飽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近40億人以水稻為生。而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植正是在9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然而,隨著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小冰河期」的到來,全球氣候迅速變冷,在中國發生4.2K事件之後,水稻種植技術迅速傳播到了亞洲各地,直至非洲、歐洲和美洲大陸。可以說,正是4.2K事件解決了全球人民的溫飽問題。研究發現,其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數千年裡,水稻的種植區域主要局限在中國,且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稻。
  • 韓國:日本醬油是韓國發明的,網友:醬油難道不是中國的?
    醬油,我們都知道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有很多的中國美食都離不開它,可是這種最初起源於中國的調味品,居然讓日本人和韓國人吵翻了天,這是為什麼呢?韓國可以說是亞洲除了印度最神奇的國家了,他們特別愛申遺別國的歷史,現在弄得周邊的國家動不動就怕自己的非物質遺產被韓國申遺。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緣起:為文明求證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啟動,從根本上說是源於中國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長期所承受的壓力。中國古代史籍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把夏代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