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時中國發生4.2K事件,中國水稻進入日韓,最終解決全球人溫飽

2020-12-18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近40億人以水稻為生。而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植正是在9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然而,隨著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小冰河期」的到來,全球氣候迅速變冷,在中國發生4.2K事件之後,水稻種植技術迅速傳播到了亞洲各地,直至非洲、歐洲和美洲大陸。可以說,正是4.2K事件解決了全球人民的溫飽問題。

研究發現,其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數千年裡,水稻的種植區域主要局限在中國,且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稻。

從水稻種植擴散的軌跡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地區種植水稻的時間也不相同,這間接證明了水稻其實發生了進化並且能夠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紐約大學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的研究人員們採用多學科的方法重建了水稻進化的歷史,利用1400多種水稻品種(包括粳稻和秈稻)的全基因組序列,結合地理、考古學以及歷史氣候數據,對中國的水稻歷史發展進行了重建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自然植物》期刊上。

隨著4200年前(即夏朝時期)全球性降溫事件的爆發(又稱4.2K事件),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中國的人類文明發生連續崩潰,但更為深遠的影響是粳稻種植開始向溫帶和熱帶傳播並形成了適應相應氣候的品種,其中新進化的溫帶品種在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傳播,而熱帶品種則傳播到東南亞地區。自此水稻種植技術開始傳向世界,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了。

紐約大學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中心博士後Rafal M. Gutaker對此現象做了解釋:我們所做的基因組數據以及古氣候模型顯示,4.2K事件發生的時間與溫帶地區生長粳稻的時間是相吻合的,這種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迫使包括農作物在內植物不得不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同時這一降溫事件也很有可能導致水稻技術擴散到東南亞。

全球降溫事件發生之後,熱帶粳稻品種繼續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也許是因為區域性的廣泛交流以及東南亞地區商品和人口流動的原因,大約在2500-2000年前(秦漢)熱帶粳稻品種成功「登陸」東南亞諸島。事實勝於雄辯,這些發現都得到了亞洲出土的水稻遺骸的數據支持。

這項研究證明了多學科研究的價值,通過基因組提供的數據,我們得到了一個水稻進化和發展軌跡的模型,考古學告訴我們水稻在何時何處出現,環境和氣候模型為我們提供了模擬的生態環境變化。這項研究能夠更加了解稻米的擴散以及相關的環境壓力,對科學家研發水稻新品種有很大的幫助,以便人類應對諸如氣候變化和極端熱浪等環境挑戰。

事實上,農業學家們很早就開始培育新的水稻品種,例如我國的袁隆平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鹽鹼地水稻種植技術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袁隆平對水稻的研究,中國水稻的產量能夠成倍增加,讓每一個人都能吃上飯、吃飽飯。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相信這個目標將在全球範圍內更好地實現!

責編/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Global cooling event 4,200 years ago spurred rice's evolution, spread across Asia, Rafal Gutaker, New York University.

相關焦點

  • 韓國人說水稻起源於韓國,Nature:韓國水稻來自中國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發生在4200年前的一次全球降溫事件,可能是導致水稻品種進化並向北亞、南亞擴散的原因。「4.2k事件」後的水稻傳播研究人員發現,在水稻種植歷史的前4000年,種植水稻主要局限於限於中國長江流域附近。然而,4200年前的全球降溫事件(也稱為「4.2k事件」),導致水稻不斷演變,品種逐漸多樣化,進化出溫帶和熱帶變種。
  • 我國扶貧工作進入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並重的階段
    在此間召開的2006年全國扶貧辦主任會議上,國務院扶貧辦發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期評估結果。結果顯示:《綱要》實施五年來,全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減少了562萬,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了2035萬,我國扶貧工作已由解決溫飽為主轉入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並重的新階段。
  • 水稻哪兒來的?中國終於KO了印度-水稻,起源,中國,印度,考古 ——快...
    沒有別的作物,比水稻更適合作為作物起源爭論的範例了。在全世界範圍內,水稻是僅次於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2000年全球水稻產量是6億噸,2010年突破7億噸,2013年更達7.4億噸。
  • 水稻產業大會告訴你廣東水稻有多牛!
    改變這一局面的,一名來自廣東茂名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後來被稱作「中國稻作學之父」的丁穎。「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中學畢業後的丁穎,就決心要解決中國人的飢餓問題。當時的中華民族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各界仁人志士正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丁穎選擇了一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路——為國人溫飽而奮鬥。
  • 全球爆發50年來最大危機,中國卻不慌不忙,90歲科學家立下大功
    圖為袁隆平近日,據媒體報導,受到疫情和蝗災的影響,多國糧食減產,一場全球性危機已在路上,但中國卻不慌不忙,此前90歲的科學家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為人民立下大功圖為水稻一些糧食出口國為求自保,紛紛出臺限制政策,先是越南宣布禁止水稻出口,隨後水稻出口大國印度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連俄羅斯也隨即限制了出口小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是如何做到不慌不忙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此次水稻自私基因的發現,在植物界尚屬首例。萬建民說,「該成果對解決秈粳雜交不育將起到重大作用,我們可以對自私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刪除毒蛋白基因,同時選擇保留解毒基因,從而徹底解決秈粳雜交不育問題。」從「有得吃」到「吃得好」20多年來,水稻的抗性、產量以及品質,是萬建民團隊的科研關鍵詞,也對應著中國百姓不斷提高的食品需求:首先得「有得吃」,其次要「吃得飽」,溫飽之後,是如何「吃得好」。位於長江中下遊的江蘇,是富足的魚米之鄉,「有得吃」似乎不應該成為問題,但由於缺乏廣譜抗性品種以及氣候等多種因素,導致病蟲害發生頻繁。
  • 亞洲「最雙標」的國家,中國遊客要交50美金,日韓遊客卻免籤入境
    隨著我們國內現在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人們不再擔心溫飽問題的時候,開始慢慢的學會享受了,當然對於享受生活的方式大家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人覺得去消費就能讓自己得到一定的放鬆,當然也有很多人選擇旅遊來放鬆自己的心情這幾年我們也能明顯的感覺到出去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
  • 為何中國、日本和韓國在文化上很相似?網友:沒有中國就沒有日韓
    網友:沒有中國就沒有日韓 (文/界通快訊/魚魚)對此,外國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1、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甚大。古代的中國工程師想出了一些驚人的方式來連接河流,封閉空間和打仗。農民培育出可以每年多次收穫的水稻品種。古代的皇帝將這一切都發布在手冊中,以便整個帝國的建築得到統一或至少大部分統一。
  • 雨菠讀史札記之四:栽培水稻在中國的源起
    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都是植物馴化的結果。植物馴化解決了人類食物穩定供應的問題,為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那麼,它們於何時何地最早開始被馴化的?小麥和玉米都有了公論,但馴化水稻起源問題卻是世界性的研究課題,迄今未有公論。本文,將對水稻的馴化作簡單的介紹。
  • 中國女性消費喜好改變?日韓品牌在中國化妝品市場打敗法國
    《日本經濟新聞》8月9日報導稱,在中國化妝品市場上,法國歐萊雅長期佔據霸主地位,不過從中國2018年的化妝品進口額來看,韓國和日本有望分列第1和第2位。這是因為中國消費者的喜好發生變化,相比滿足於使用歐美品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化妝品是否適合自己的皮膚。2017年,約有735萬名中國遊客訪問日本,其中80%的人買了化妝品。
  • 袁隆平的三個兒子,兩個進入企業,只有一個兒子繼承父親的領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起袁隆平,或許「雜交水稻之父」這個名稱更加讓人熟悉,通過袁隆平雜交水稻,幫助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的標籤有很多,足以說明他優秀傳奇的一生。
  • 鄭也夫:溫飽解決,物質主義將作古
    現在這樣的基礎不存在了,生活不再那麼艱苦了,溫飽解決了。那麼與之相對應,你還能拿過去的那種人生觀來教育眾生們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什麼要艱難困苦呢?新生代們從一出生起活得就不艱難。西方的一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這麼樣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話: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溫飽解決不了,太不幸了),人的第二大不幸,是基本需求這麼容易就解決了。
  • ...電池產業全球周報第56期:中國趕超日韓!2020年鋰電池供應鏈排名...
    中國趕超日韓!2020年鋰電池供應鏈排名出爐2020年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鋰離子電池供應鏈排名中,中國迅速趕超了過去十年間幾乎一直領先全球的日本和韓國,成為全球頭號玩家。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中國電池產業之所以大獲成功,一方面受國內高達72GWh的龐大電池需求的推動;另一方面,中國掌控了全球80%的電池金屬精煉產能、77%的電芯產能和60%的關鍵原材料產能。2020年,日本和韓國在全球鋰離子電池供應鏈排名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日韓兩國在電池和四大關鍵原材料製造方面優勢明顯,但在電池金屬精煉和開採方面的影響力不及中國。
  • 全球小麥和水稻產量最多的國家對比
    全球小麥和水稻產量最多的國家對比!> 水稻產量對比 1、中國,水稻產量20962萬噸 2、印度,水稻產量16826萬噸 3、印度尼西亞,水稻產量5204萬噸 4、越南,水稻產量4064萬噸 5、泰國,水稻產量2638萬噸
  • 不愛生孩子的東亞國家:日韓人口負增長,中國怎麼辦?
    相對來看,韓國人口危機嚴重程度比日本稍微輕點,但兩國各有一個致命隱患——韓國總和生育率全球最低(0.92),日本老齡化程度全球最高(28.4%)。東亞三國面臨的人口危機,根源其實都是少子化和老齡化。另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中日韓三國的外國人中,最大群體都來自對方國家­——日韓人數最多的外國人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佔比分別高達45.2%和27.8%。同樣在中國的外國人中,人數最多的是韓國人,其次是美國人和日本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低鎘水稻:平均含鎘量下降了90%以上 解決糧食安全「海水稻」測產成功後的第二天,袁隆平又宣布獲得了一項重大突破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9月29日,由中國農科院、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袁隆平院士領銜、湖南省農科院「鎘低積累農作物品種篩選與選育」項目支持下的「低鎘水稻技術體系」進行了現場考察和鑑定。
  • 建行杭州分行上線中國水稻研究所「智慧e餐通」系統
    中國水稻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錢教授說。  中國水稻研究所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是一所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擁有一個包括實驗室群、實驗農場等在內的科學實驗基地,佔地7400餘畝。所內共有在職人員及學生1000餘人,一直沿用傳統的食堂模式就餐,排隊時間長、配送人員緊張、飯菜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突出。在所內最近一次滿意度測評中,後勤保障部又一次排在末位。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國外種植面積七百萬公頃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 領先美日韓,中國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製造再度成為全球的硬通貨
    導語在當今時代,世界已然慢慢地轉變成科技世界,科技在提高人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大幅度地增加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因此各國都在大力的研發科技,不管在任何領域,都被應用了科技。我國也在鼎力研發科技,而有一項鋰電池的技術,我國也是領先美日韓,成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又一項中國製造成為全球的硬通貨。新能源地球的臭氧層正不斷地被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也逐漸變得烏煙瘴氣,在早期,由於各國之間的科技及產業經濟發展非常緩慢,於是,人們便開始大力辦廠等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工廠便會有廢氣,廢氣在放出的同時,也嚴重的汙染了當地的環境。
  • 雅思亞洲考區成績統計:中國學生輸給日韓
    「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比日本和韓國學生好。」這種國人習慣的看法正遭遇挑戰。最近,來自雅思亞洲考區的成績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學生近年來在雅思考試中成績並不盡如人意,已經輸給了日韓等英語學習大國。被稱為「中國雅思之父」的胡敏透露,根據雅思官方提供的全球雅思成績排名,中國大陸學生不但在雅思總分(5.6分)上輸給了日(5.8分)韓(5.9分),還有越南(5.9分),而且口語和寫作的單項得分也都比這三個國家低。「日韓學生在英語語法知識的學習方面可能不如中國大陸學生掌握得深刻。」胡敏說,「但是,他們在英語的運用能力上比中國學生表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