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的傳承:東吳大學法學院的遺產

2021-02-07 雙一流高校

從學籍卡登記的數字來看,1952年併入華東政法學院的本科學生(日校部和夜校部)人數最多的是東吳大學法學院,共有165人。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是一所1900年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創建於中國蘇州的私立大學,1901年6月2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以「中國中央大學」(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稱註冊。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名稱為「Comparative Law School of China」(中華比較法律學院),1915年成立於上海,是中國在教授中國法之外惟一系統地講授英美法的學院,為亞洲第一所比較法學院。從1930年到1990年,國際法院一共有過6位中國籍法官,從顧維鈞開始,一直到1997年的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東吳法學院的教授或畢業生。因而在法學教育史研究界,出現了「北朝陽、南東吳」的說法。

當然,該校校史上最值得誇耀的一段是在1946年:東京審判採用的是英美法程序,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急了。最後,蔣介石點名從東吳大學要人,其結果是——中國赴遠東軍事法庭的法官、檢察官、顧問等人,幾乎全部來自該校。包括檢察官向哲濬,檢察官首席顧問倪徵燠,檢察官顧問桂裕、鄂森,首任檢察官秘書裘邵恆,翻譯、檢察官秘書高文彬,法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翻譯劉繼盛、鄭魯達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負責審理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東京審判」,開庭計817次,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將28名甲級戰犯繩之以法。尤其是將其中三名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殺的指揮者)、土肥原賢二(日本在華特務頭子)和板垣徵四郎(日本侵華部隊將領中殺害中國軍人最多的軍人之一,從中國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處以絞刑。

之前,當年的東吳大學建有3所預備學校:蘇州的第一中學、上海的第二中學、湖州的第三中學。上海第二中學在1914年聘請了美國人蘭金(C.W.Rankin)當校長。蘭金是一名在上海租界開業的律師,他希望除了在中學工作外,還可以為東吳大學做些其他有益的事情。時值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清王朝被推翻不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成果需要一系列法律規範來鞏固,憲法要編寫,各類法律條文要起草,新建的政府需要設立各級法院並配備法官、檢察官,還要有大批的律師為社會各界提供法律服務。由於當時的中國法律人才奇缺,儘快培養中國的法律人才是當務之急。誰來擔當培養這些人才的工作呢?

蘭金先生憑藉他的職業敏感抓住了這個機遇,他想,他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和在上海法律界朋友們的法律知識,為新生的民國政府培養法律人才作出貢獻。當時,在上海有許多與領事法庭、特別是和英國最高法院以及美國在華法院有關係的律師和法官,更不要說中西結合的「會審公廨」的法官和律師了,在上海還有一些在國外獲得法律學位的歸國留學生。為什麼不利用第二中學的教室辦個夜校,聘請那些從法庭下班後的司法人員,為那些完成了白天學業後的學生們進行法律知識的培訓呢?蘭金先生為此徵詢了美國法庭的羅炳吉(Charles S.Lobingier)大法官的意見,羅炳吉熱心地支持這個計劃,並答應做兼職講師,其他的一些律師也隨之答應充當兼職講師。其中,在1922年至1949年期間,美國在華法院首席檢察官陸賚德(George Sellett)博士就曾長期在東吳大學法學院當兼職講師。

這樣,1915年9月3日,「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在上海崑山路20號中西書院原址正式成立,蘭金任教務長。一開始,學生人數不到10人,而講師卻有十多人。1918年6月,首批7名學生被授予法學士學位。當時的東吳大學法科規定,學生需在大學文理科學習兩年後才能投考法科,再學三年法律,先後五年方可取得法學學士學位;經學校介紹到美國大學讀一年可獲法學碩士學位,二年後可獲法學博士學位。至20世紀20年代,學校可授予法學碩士、博士學位。

1924年以前,東吳大學法學院一直利用位於上海崑山路20號的東吳大學附屬第二中學的教室上課。1924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搬到了崑山路11A號,從此,法學院才有了自己的教室、辦公室、餐廳和宿舍。1927年「中華比較法律學院」改為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下設法律學系和會計學系,1935年又改為東吳大學法學院。

蘭金先生與東吳大學的合約於1920年到期,此後由美國人劉伯穆(W.W.Blume)接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務長。1927年4月,劉伯穆先生辭職,由吳經熊博士接替教務長的職位。1920年時法學院只有一位專職教師,即教務長,其他教師都是由當地的法官和律師兼職的。之後,也聘請了一批在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到國外深造回國的校友為專職教師。1922年,一份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印刷的法學刊物《法學季刊》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出版。

據1920年接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教務長的劉伯穆(W.W.Blume)後來回憶,法學院於1915年創立時,要求在新生資格審查期間,所有被錄取的法學院學生必須是正規中學畢業後,並在被認可的學院或大學裡修滿兩年課程的學生。而且,所有申請者都要有運用英語的能力,審查期末還要求申請者具有運用普通話的能力。

但不久,美國法學院的入學條件提高了。所以,在1924年到1925年的學校招生布告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希望到國外繼續深造的學生,都必須在入學前完成文學士課程(或至少三年課程)。這樣,一個準備就讀法律的學生首先要在東吳大學文理學院修完三年課程,然後再到法學院專攻法律課程,他花六年時間才可以取得文學士和法學士雙學位。這樣做大大提高了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教學質量。

東吳大學法學院辦學之初,常規的法律課程是每天3個小時,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4點30分到7點30分上課。將課程設在傍晚時分是為了便於兼職的法官和律師來上課。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白天的時間來做一些兼職工作以資助自己。為了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大陸法、英美法、中國法三個系統的法律制度課程一併開設。在學習三個法律系統的基礎課程的同時,學生可以作比較。在1920年至1927年這段時間,只有與中國法有關的幾門課程是用漢語教學的,而其他課程都是用英語教學。廣泛的英語訓練使得學生以後能在英國和美國順利完成他們的研究學業。

學校在1921年還組織了一個實習法庭(模擬法庭),法庭在周六晚上開庭,由學生充當律師、陪審員和證人,從外面請來的律師、法官和本校的一些教師充當法官。輪流演示3套法律程序——中國法庭(用漢語)、混合法庭(中、英互譯)以及英、美法庭(用英語)。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教學方式也比較特別,開始是採用「教科書式」的教學方式。1923年以後,引進了美國法律院校普遍採用的「案例教學法」。因為英美法屬案例法,熟悉大量的經典案例是培養成功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必備條件。 

正是由於東吳大學貫徹了以社會急需之法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辦學理念,實行了全英文教學以及判例教學法等,這兩大舉措,都是為了提升東吳法科畢業生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因而東吳大學法學院成為與「北朝陽」並列的「南東吳」,成為民國政府時期中國南方的法律教育重鎮。中國現代法學大師中的諸多精英,或執教東吳以哺育莘莘學子,或出身東吳而終成法學名宿。而這種辦學理念,恰恰是作為其後繼者華東政法大學所應當傳承的重要歷史遺產。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由於人們所熟知的原因,教會大學都屬於被撤銷合併的範圍,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命運也是一樣。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法律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和崑山路院址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學籍檔案歸屬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的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此時出任東吳法學院院長的是楊兆龍教授,本來曾被許諾出任華政研究部主任,但是這一允諾最後並未兌現。民國時期非中共黨員的中老年教師(「舊法人員」)均失去了講課的資格。楊兆龍此後在家賦閒一年多,直至1953年秋天被調至復旦大學教俄語,不僅繼續與法律教學絕緣,甚至都不能選擇自己更為擅長的英、法、德等語種。

1952年,東吳大學在臺灣地區恢復,經過歷任校長、教授的勵精圖治,已經成為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學。在現任校長潘維大(民商法學家)的帶領下,現在東吳的法科在海峽兩岸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的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東吳大學法學院傳給華政的,除了最多的學生、最多的年輕教師以及法科教育的精神、理念之外,還有她的學人風範和深厚的學術底蘊。中國近代英美法學人才、比較法學人才,特別是國際法學人才,幾乎都出自東吳大學法學院;中國現代法學大師中,董康(1867年—1947年)、王寵惠(1881年—1958年)、吳經熊(1899年—1986年)、盛振為(1900年—1997年)、丘漢平(1904年—1990年)、孫曉樓(1902年—1958年)、王伯琦(1909年—1961年)、楊兆龍(1904年—1979年)、李浩培(1906年—1997年)、倪徵燠(1906年—2003年)、裘劭恆(1913年—2009年)、潘漢典(1920年—2019年)、程筱鶴(1921年—1987年)等諸位先生,與東吳大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或讀書,或教書,或辦刊物。從而將東吳大學的法律學術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法學名校「南有東吳,北有朝陽 」,東吳大學和朝陽大學今何在
    東吳大學舊址東吳大學創立之時雖說學科也比較全面,但是其影響力最大的還是法學,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址設在上海,文理學院在蘇州。東吳大學在院系調整之中,文理學院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西南大學數理系等單位合併組建為江蘇師範學院,後在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而位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則與華東地區共9所著名高校的法律系、政治系、社會系組建了華東政法學院(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東吳大學可以說是蘇州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共同的前身之一。東吳大學舊址現在位於位於城區十梓街東首(蘇州大學校本部)。
  •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成立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成立大會在松江校區舉行。華東政法大學校黨委書記郭為祿,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葉青,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應培禮,功勳教授徐建,相關職能部門、學院主要負責人,原刑事司法學院和刑法學科、刑訴法學科離退休教師代表,刑事法學院全體教職工以及部分學生代表共同出席。
  • 法學考研,華東政法大學、川大、中南大學、南京大學如何選擇?
    法學考研,華東政法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大學這四所大學如何選擇?首先,這四所大學,其中三所是985院校,華東政法大學是政法類公辦本科院校,是雙非院校。再者就法學專業來說,華中政法大學的法學專業實力最強,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其次是南京大學A-,中南大學和四川大學的法學專業,都是B+。因此,我覺得從學校的實力和專業的實力來看,首選南京大學,其次華東政法大學,然後再考慮中南大學和四川大學。
  • 傳承東吳法學精神 發展東吳法學事業——王健法學院概況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座落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古城蘇州,其前身為蜚聲海內外的東吳大學法科。
  • 華東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華東政法大學辦學歷史:學校原名華東政法學院,1952年6月由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在聖約翰大學舊址合併成立。
  • 想去上海讀法學,除了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還有這些超強法學院
    上海開設法學院系的學校達數十所,其中華東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同濟大學法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政法學院、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上海大學法學院、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十所法學院進入全國前100名(華東師範大學法學在2020年獲批法學一級博士點)。
  • 訪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友——李正廷
    在交談中,李老向我們講述了當年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求學的經歷。李老1950年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會計系學習,當時的東吳法學院分別開設有日班和晚班課程,李老上的是日班課程,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十六點半上課。李老對當年東吳大學法學院英美法教育十分稱讚,提到當時開設的新法學綱要、法學等課程,很多都是英文授課。談到當時的老師,李老說:「老師很多是美國留學回來的,英文很好,很了不起。」
  • 華東地區的法學扛把子——華東政法大學
    學校簡介華東政法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華政」,位於中國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也是上海最早設立法學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大學。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這肯定是胡說八道,因為我有很多蘇州本地的同學,有來自城區的,也有來自張家港、吳江的。恐怕現在的問題是,隨著蘇州大學分數線的逐年提高,絕大多數本地學生考不進蘇大。蘇州大學的前身是東吳大學,這是確定無疑的。很多人因為聽說臺灣有個東吳大學,就以為東吳大學隨著蔣介石遷到臺灣了,其實這是個誤解。
  • 第九屆海峽兩岸法學院校長論壇在海南大學舉行
    海口網10月14日消息 13日9時,以「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與優化」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法學院校長論壇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多功能廳隆重開幕。論壇由海南大學法學院和中正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海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王琦教授主持開幕式。
  •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華東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學院)歷史沿革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歷史沿革2016年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金融學院合併組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參見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歷史沿革」上海金融學院參見上海:「上海金融學院(……)歷史沿革」 2.華東政法大學
  • 江蘇的哪些大學的法學院能夠比肩五院四系?
    中國政法大學先說一下五院四系。五院是當時司法部下直屬的5所院校,包括: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不過五院四系也是分層次的,像北大、人大法律系是國內最頂級的,下來中國政法大學、武大,再下來就是華政、西政、吉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要略差一些,西北政法大學水平比較一般,超過這兩所學校的法學院還是有一些的。
  •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界的東方明珠
    +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這9所高校的法律系、政治系與社會系合併組建了華東政法學院。後華東政法學院經過撤銷、復建、裁撤,終於在1979年,迎來了第二次復校。2007年,學校正式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 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分數線大匯總
    政法類院校一直是學生報考熱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樣三所政法類院校的情況。提到政法類院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院四系」,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五院」中的三個,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一、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位於北京,是政法類大學的佼佼者,是政法界的「黃埔軍校」,是政法界大學無可爭議的No.1。
  • 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分數線大匯總
    政法類院校一直是學生報考熱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樣三所政法類院校的情況。提到政法類院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院四系」,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五院」中的三個,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
  •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來了!7月17日直播間,孫院長帶你深入了解...
    7月17日18:30-19:30 360教育在線邀請華東政法大學 刑事法學院院長 孫萬懷教授 為大家帶來乾貨滿滿的專業和課程
  • 華東政法、西南政法、西北政法大學,在新一輪雙一流中能否入選?
    、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 尤其是西南政法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這兩所政法類大學,法學學科均獲A檔,並列全國第二,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政法界人才,被稱為我國法學界的「黃埔軍校」!
  • 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舊址舉行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18日電 (記者 許婧)17日晚,在上海市崑山路146號(東吳法學院原址
  • 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律家:東吳大學法學院
    原文刊載《中國法研究》(美國哥倫比亞法學院出版)1994年春季號,第8卷第1期。  ** 康雅信:美國夏威夷大學法學院教授。  *** 王健: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後。【編者按】  本刊2003年第2輯(總第6輯)「百代風流」欄目轉發了《被遺忘30年的法律精英》一文後,不少讀者來函來電,希望了解東吳大學法學院更多的情況。
  •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的政法一霸,為什麼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大學
    作為中國第一批高等院校,華東政法大學歷史深厚,由九所頂級院校合併而來,比如大名鼎鼎的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還有廈門大學等等。目前我國法學專業實力強勁的大學排行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然後就是華東政法大學。這所學校實力超強的秘密,其實就在於它的專業實力。如果說專業實力是硬實力,那麼軟實力就是它的院校影響力和就業能力。華東師範大學如今的錄取分數其實比往年略有下降,在山西的文科和理科劃線分別是568分和5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