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英文學習越來越起勁,中文越來越淡忘,我們的教育裡古典中文不能缺席

2021-02-08 博雅小學堂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愛護我們的母語》。我們的母語當然就是中文、漢語,在海外叫作華文、華語。我們現在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英文幾乎成為世界語了,可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大概不出四億人,主要是美國人、英國人,還有一些相關的民族和國家,比如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等,加起來不過四億人。而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有十幾億人,再加上海外各地的華人。所以,母語人口最多的語言應該就是我們的漢語。


聽說現在很多國家的人士都在學中文,開始說有三千萬人,現在又說有六千萬人,總之是增加得很快。我一直覺得我們的中華文化像一個很大的圓形,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處可尋,而這個圓的半徑就是中文了。這個半徑有多長,這個文化就能夠走多遠。所以我想我們從事寫作的人,就是想把這個大圓的半徑延長,讓這個圓顯得更加博大。 


如果教科書把文言文拿掉了,那無異於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


剛才餘秋雨先生也講到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出過那麼多了不起的作家。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像我們讀吳承恩的《西遊記》,不用查字典,大部分人都可以讀懂。大約600年前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是很簡單,儘管《三國演義》是文言文,不過高中生閱讀大概都沒有問題。


再說更古一點的《孟子》,孟子都是2400多年前的人了,我們讀《孟子》也沒什麼問題,《孟子》在諸子文章裡面應該是語言最流暢、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史記》比較難讀一點,離現在約2100年了。可是到了離現在大約1600年的時候,陶淵明的詩,他的《桃花源記》也是非常好懂。更晚一點的李白,他的詩除了一些古風之外,五言尤其是七言絕句都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們也不能說那麼久以前的語言文字一定就是文言文,中國的詩詞曲雖然年代很久,可是根本就透明如白話。蘇東坡的《念奴嬌》、《水調歌頭》等等,大部分人也都能讀得懂。所以到了現在,古代的一些名句都變成成語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雪泥鴻爪」、「不識廬山真面目」等等。一位作家的好句子變成了後人的成語,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化遺產。


再看西方,就看現在最流行的英文語言體系,英國文學史一開始的一些文字,是在北歐的瑞典和挪威那一帶傳到英國來的。那是中世紀的文字,現在已經看不懂了,就要翻譯了。世界上有英文這種語言大概只有1000年,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的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英文,只是莎士比亞把英文擺在這些人的嘴裡而已。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古典傳統悠久而豐富,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教這些東西,不能讓它缺席,我甚至認為如果教科書裡面把文言文拿掉了,那無異於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對中華民族的學生而言,他們應該有權利繼承那麼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學、中華文化。


我們的語言裡面還有一個成分,就是舊小說的語言。這個語言半新不舊,也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純白話,是介於其間。那其中當然也有一些是文言文,比如說《三國演義》、《聊齋》等等,當然其他大多是白話的。我這一代人在讀中學的時候,沒有電視看,沒有網絡可以上,也沒有今日的種種賞心樂事,我們課餘幹嘛呢?我們唯一的娛樂就是讀舊小說,讀得津津有味,不會比現在年輕人讀《哈利·波特》遜色。



舊小說的語言,如果你讀久了之後,你的中文就會通的。甚至於都不必讀古典的東西,光讀舊小說就行,那些文字就非常之好。金庸的小說如此流行,跟他用舊小說的語言就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張愛玲有時候也用舊小說的語言,我中學時候讀過的張恨水的一些書也是用這種語言,臺灣有不少作家像張系國、張大春等等,還是用這種語言。這種語言其實是中國語言裡面的另一度空間。


可是現在很不幸地出現了另外一種語言,我把它叫作「譯文體」,「Translationese」,就是翻譯出來的文體。翻得好的固然是很好,以前中國剛開始翻譯外文的時候往往使用文言文,像嚴復,像林琴南,像辜鴻銘,也還是很好。


我甚至於覺得胡適用白話文寫的新詩,還不如他用離騷體翻譯的拜倫的《哀希臘》,我覺得後者更有味道一點。臺灣課本裡面就有胡適、馬君武和蘇曼殊用騷體、用五言古詩、用七言古詩來翻譯的拜倫的《哀希臘》。不過這種譯文體發展到後來,大家的英文越學越起勁,中文越來越淡忘,中文就會發生西化,甚至發展到了某種程度成了惡性西化。


我常常看見有這樣的文體,也不一定是翻譯,他因為看翻譯看慣了,或者是英文讀得太認真了,比如說他會寫出像「他是他父親唯一的兒子」這樣的句子,這話用中文說應該就是「他是獨子」,對不對?再比如「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聽起來好有學問吶,某某主義者,其實我們中文只要說「他吃素」就完了。再比如說這位政治家充滿了「前瞻性」,我們其實講「遠見」就很簡單了。遠見,英文是「Foresight」,中文就說成「前瞻性」。再比如說「企圖心」,其實我們本來講「雄心」、「雄圖壯志」就夠了。


我更覺得,英文的「Sexual harassment」中文翻譯成「性騷擾」,當然很新很有味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這個字眼。其實我們古人幾千年來有沒有這種事情?當然是有的。那有沒有這個說法呢?當然也是有的,就是「調戲」。語言上佔便宜,手腳不清不楚,就是調戲嘛,對不對?


有人說,老用成語是懶惰的表現,其實不然。有些成語裡面有歷史,有地理,有典故,有文化的背景


「五四」運動到現在90年了,文言文是不是完全作廢了,跟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了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完全靠白話文來應付所有的問題了呢?不見得。因為我們還有幾千條甚至上萬條的成語,這些成語往往四個字或者三個字一句。


構造成語的美學基本要求,就是簡潔,然後是對仗,再有就是鏗鏘。對仗跟鏗鏘、跟平仄還有關係。我們每天講話一定會帶出很多成語,寫文章也是如此。假使一位作家、一位學者演講,完全不用成語,我想是不太可能的。當然,反過來說一個人寫文章只會用成語那也不行,絕對不成氣候。如果有人完全不會用成語或者用的常常是錯的話,那他這個人的中文就有問題了。


有時候我問我的學生,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講「張三李四」,為什麼沒有聽人說「張四李三」?其實很簡單,我們講「張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很多四字成語就是遵循著我剛才講的三個條件。我們說「千方百計」,沒人講「千計百方」。「言聽計從」,也沒有人講「言從計聽」。「瞻前顧後」,甚至於最熟悉的「鳥語花香」,正好是平平仄仄。「山明水秀」,也是平平仄仄。水可以秀,山為什麼會明?山又不發光。可是我們講得理直氣壯。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犧牲一點點邏輯,而要成全這個美學。


這種成語太多了,「前呼後擁」啊,「旁門左道」啊,「千山萬水」,「千軍萬馬」,都是這樣。打仗的時候我們不會看見一個兵騎十匹馬,倒過來「千馬萬軍」也不行,也不能十個兵騎在一匹馬上,可是我們不假思索地說「千軍萬馬」,極言其多啊,極言軍馬之多。我們不會去算,到底十比一是怎麼來的。因為「千軍萬馬」、「千山萬水」,平平仄仄就是好聽。


我想了很久,四字成語裡面很少有違背這個規矩的。唯一「不正經」的一句成語,就是「亂七八糟」。因為按照美學應該是「亂七糟八」,或者「七亂八糟」,結果它就偏偏是「亂七八糟」,所以就亂七八糟。



幾年前臺灣的「教育部長」說,一個人老用成語是懶惰的表現,我認為不然,所以跟他有好幾次的爭吵。因為用普通的成語,「鳥語花香」啊,「山明水秀」啊,固然是簡單,可是有些成語裡面有歷史,有地理,有典故,有文化的背景,像「得隴望蜀」、「朝秦暮楚」之類,就不是那樣簡單了。


所以真正把成語掌握好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一定是相當認真的。最近臺灣有一位「立法委員」在開會的時候說,臺灣這個高鐵現在虧空得不得了,他要說「債臺高築」,結果說成了「債築高臺」,所以有些成語還是常常會弄錯。


現在我們學英文,都把英文用到中文裡來了。臺灣發明了一個「作秀」,「To make a show」,表演、作秀;香港把計程車叫作「的士」,那大陸就把它轉一個彎叫「打的」,中文的動詞「打」是什麼都可以打的,打擊敵人,打交道,什麼都可以打,當然的士也免不了「打」一下。


其實我們的中文和英文差別非常之大,比如說英文裡面很重要的連接詞和介詞在中文裡都是可有可無的,寫文章有時候沒有是最好的。比如我們說「君臣」、「主僕」、「父母」、「夫妻」、「老少」、「來往」等等,這些我們中間都沒有連接詞,英文就一定要說「Husband and wife」(夫妻)、「Master and server」(主僕)、「The old and the young」(老少)、「Come and go」(來往),沒有人把「來來往往」叫「Come come go go」,沒有這樣的說法。


我們說「士兵必須愛國」,6個字就可以了,可是英文不可以,英文必須要說「一個士兵必須愛他的國家」,英文老師一定講「A soldier must love his country」,英文絕對不可以講「Soldier must love country」,這樣不通。

相關焦點

  • 余光中: 我們的教育裡古典中文不能缺席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古典傳統悠久而豐富,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教這些東西,不能讓它缺席,我甚至認為如果教科書裡面把文言文拿掉了,那無異於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對中華民族的學生而言,他們應該有權利繼承那麼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學、中華文化。我們的語言裡面還有一個成分,就是舊小說的語言。這個語言半新不舊,也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純白話,是介於其間。
  • 余光中|中文和英文
    中文和英文,是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兩種語文。中文不用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母語,每天都要用的。英文呢,現在也越來越實用了。英國在政治上走下坡路了,大英帝國早已解體,甚至於聯合王國也有點問題。可是很奇怪地,英文卻如此流行,簡直要變成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可見,政治是經常變遷的,可是文化,像語言這種東西,卻能夠持久。
  • 中文越來越國際化 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文越來越國際化 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這句歌詞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都希望中文真的可以成為像歌詞裡一樣的地位,如今70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意味著什麼?中文是世界上第幾大語言?中文是誰創造的?
  • 余光中稱翻譯如婚姻是妥協藝術 強調中文重要
    擔任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的余光中,是該校的鎮校之寶,儘管念外文也教外文,翻譯過許多書,但余光中總是不斷提醒母語的重要性。今天受邀「譯者的養成」國際研討會,還開玩笑說自己「傾『中』」,不使用英文,而要使用中文來發表「譯無全功─認識文學翻譯的幾個路障」專題演講。
  • 余光中批中文西化 稱「性騷擾」應改用「調戲」(圖)
    余光中批中文西化 稱「性騷擾」應改用「調戲」(圖) 2011年06月12日 16: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對於在中文寫作中,英文語法影響中文表述的問題,余光中先生在1987年曾寫過一篇文章《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 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與民間文學的白話文,和我們的關係日漸生疏,而英文的影響,無論來自直接的學習或是間接的潛移默化,則日漸顯著,因此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一般人從大眾傳媒學到的,不僅是流行的觀念,還有那些觀念賴以包裝的種種說法;有時,那些說法連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
  • 三語小春子的中文學習小結
    兩年前,曾經寫過一篇三語寶寶成長記,記錄當時小春子同學三語習得與學習情況。平時楷書的書寫練習主要是描紅和抄寫。從年初開始,小春子開始寫中英文日記,每天寫一句話、兩句話,不會的字就自己查字典。有時寫得高興,出門了都帶到地鐵上繼續寫。以上主要記錄她的中文學習,下面簡單提一句她的英文和德文學習。春子的英文主要跟父親學習,雖然我們全家在一起時說英文(春子父親的中文還沒好到可以和我們交流的地步。
  • 國外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還要學習英語嗎
    而世界其他國家也會寄語中國更多的希望,所以國外學習中文的人會越來越多,這裡就有個問題來了。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了,學習英語已經沒有多大用處了,相信說這種話的人,估計沒有認認真真學過英語,也沒有學過其它的東西。有人這樣說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學英語的人白努力了,學英語的說不學的人懶,不學的人認為還不如睡覺好了。
  • 為什麼新加坡大學的中文系近年來越來越難申請?
    新加坡人認為中文重要嗎?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實行雙語政策的新加坡,學習以及重視中文的趨勢已經逐漸趕超英語。並且有人做過調查,新加坡各大學的中文系考核制度已經越來越嚴格,不像從前那麼好進。(O Level考試分數越低成績越好)這個現象側面反映了中文系越來越熱門,大家開始意識到中文的重要。新加坡中文系的學習計劃並不簡單,我們不僅學習中文學術,更要學習的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舉個例子,中國文字,從一開始的甲骨文,到金文,一直到現在的簡體,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
  • 余光中:中文在「惡性西化」
  •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中文會像英文一樣進入各國「高考」嗎?
    >S.H.E於2007年發行的《中國話》紅遍了大江南北,其中「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如今,許多國家的孩子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其中就包括了川普的孫子孫女們。有消息稱,漢語教學將納入埃及中小學中小學教育體系。據悉,埃及當地時間9月7日,中國駐埃及大使與埃及教育與技術教育部長籤署了《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標示著漢語將成為埃及國民教育中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埃及的大學就已經開始了漢語學習課程的提供。
  • 文字與知識傳承:中文學習效率是英文兩倍?中文是如何做到的?
    美國高中生單詞量只有15000個左右,即英語總詞彙量的1.5%-3%,這意味著美國大學生在學習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工程等科學專業時,不僅要學習原理、方程、現象,還要學習專業詞彙。美國大學教育既是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也是繼續進行語言學習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效率自然非常低下。美國大學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從大學出來的人,只有三分之一能拿到畢業證,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只能拿到肄業證。
  • 文字與知識傳承:中文學習效率是英文兩倍?中文是如何做到的?
    然而,你們有沒有感覺,美國人和美國社會越來越荒謬,越來越乖張,越來越無知,越來越反智,越來越神棍?這根本不像是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社會!而且從事科研的美國本土人越來越少,美國的科研機構大量充斥著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日本人、南美人、東南亞人,如果沒有這些外來人才的支撐,美國所謂的科研第一強國的大廈早就轟然倒塌了!
  • 越來越多的英國學校開設漢語課程 學習中文,不再僅僅是興趣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站發表一篇文章稱,學習中文被「高智商商界人士」視為一項不錯的投資。如今,中文教育已經成為英國初中等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中文課程。英國已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歐洲建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英國政府提出2020年漢語學習人數要達到40萬。
  • 余光中:我為什麼說中文比英文偉大?
    中文好像瀟灑一點,英文呢,好像認真一點,不過有時候顯得囉唆。比如中文說「他比班上的同學都高」,這沒錯。英文就不能說「He is taller than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這錯了。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與民間文學的白話文,和我們的關係日漸生疏,而英文的影響,無論來自直接的學習或是間接的潛移默化,則日漸顯著,因此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一般人從大眾傳媒學到的,不僅是流行的觀念,還有那些觀念賴以包裝的種種說法;有時,那些說法連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
  • 余光中: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七十年間,中文的變化極大。一方面,優秀的作家與學者筆下的白話文愈寫愈成熟,無論表情達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運用自如。另一方面,地道的中文,包括文言文與民間文學的白話文,和我們的關係日漸生疏,而英文的影響,無論來自直接的學習或是間接的潛移默化,則日漸顯著,因此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
  • 和余光中談散文
    余光中:我的散文裡傳統文化的積澱來自兩方面。第一,從小在家裡我父母和舅舅就教我讀古文,所以我很幸運,從小就讀了一些古文。第二,古文中那種書卷氣的文化味道令我非常神往。對於有文言背景和古典修養的作家,他的白話文是立體的,像是在白話的平面上浮雕文言,在白話的流暢、親切之餘,還能夠匯入文言的凝鍊與鏗鏘,是立體的、多元的。中文是散文的基礎,它有基本的傳統美學在裡面。
  • 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 曾撰文批"歐化中文"
    近日,臺灣學者余光中、王德威等發起聯署,抗議蔡當局削減國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藉此機會,一起來看看余光中先生這篇關於中文的名篇。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土耳其人學習中文?
    一開始,中國—土耳其文化協會開設的中文課程還只有一名學生和一位老師,但慢慢地,報名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15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了他們在周末開展的中文課程。努亞·馬(Nuh Ma)是協會的中文教師。他告訴我們,世界上很多其它城市都有唐人街,唯獨伊斯坦堡沒有,因此,他才決定教中文,因為他想傳播中國文化,想讓更多的人發現中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