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視頻影像(片段),2019年 童文敏
一場可以讓人安靜且長久凝視的展覽
——「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觀後記
本文2020年12月首發於《中國攝影報》
撰文:馬小呆
(作品圖由成都當代影像館與藝術家提供)
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能在實體美術館看到的藝術展比往年少了許多,然而,最近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開幕的「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依然可以稱得上今年國內最好的展覽之一。
說實話,最初看到「雙城記」展覽預告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過多的期待。一則,我個人對以動態影像為主要載體的所謂當代影像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和研究;二則,僅憑預告信息中的幾張作品截圖,也很難讓人對這次的展覽作品產生強烈的興趣。
但是,好的藝術恰恰擁有這樣的力量與魅力,當你——即使並沒有滿懷期待地——走進封閉的展覽現場,視線逐漸被一個個從黑暗中浮現的畫面所吸引,你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某種幻境之中,與現實世界脫離關係三五秒鐘、十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
而當一切觀看停止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產生了一絲絲偏差,這種感覺會伴隨著你,直到下一次產生同樣的感覺……
展覽現場的駱丹作品
展覽現場的黎晨馳作品
囉嗦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告訴大家,藝術這種東西還是需要自己的親身體會:去看一場展覽、去讀一本畫冊、去聽一場音樂會……即使我在這裡撰寫的這篇所謂的展覽評論講述得再細緻入微,也無法代替一次真正的觀看體驗。
接下來,書歸正傳,讓我們來聊聊這次展覽。
成都與重慶的影像藝術集合
今年年初,隨著國家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概念,成渝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愈發頻繁,此次「雙城記」展覽即是其中的重要活動。
這次展覽由成都市文聯、四川省攝協、重慶市攝協聯合主辦,成都當代影像館具體執行,意圖通過兩地12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用不同的角度展現他們心目中的成都重慶的文化」。但是,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次展覽可以說是令人遺憾的。12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十分優秀且各有特點,但從中卻很難看到成渝兩地各自的文化特質和趣味。
展覽現場的蘇葵作品
展覽在選取藝術家的時候刻意採取了差異化的處理方式,來自成都的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形態皆為靜態影像,而來自重慶的六位藝術家則大多採取動態影像創作作品。
這樣的選擇方式當然與兩地影像藝術家的普遍性創作手段有關,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重慶的新媒體藝術一直很突出」,而「成都的攝影藝術則更為純熟」。
但是具體到展覽呈現的作品來說,這12位創作者似乎並沒有要在其中探索地域對自我的影響。他們的創作依然更多從自我情感釋放、媒介語言探索等角度出發,表現出一種充滿個性差異化和豐富性的當代影像藝術風格。
三千世界·蜉蝣,視頻影像(片段),15分9秒,2018年張小濤
照片與視頻、現實與超現實
我承認,在剛剛看到參展人員名單時,眼熟的藝術家並不太多。其中,較為了解的就要說是來自成都的駱丹了。作為從事傳統攝影的藝術家,駱丹始終在尋覓路上的風景,這次則帶來了他的經典作品《318國道》和《北方,南方》。
在前者中,駱丹花費半年時間,以橫跨中國東西部的318國道為線索,拍攝旅途中的偶遇;在後者中,駱丹則沿著中國南北方向的公路做了另一次漫長的旅行,拍下無數個城市、鄉鎮中的人物和場景。
在展廳中,駱丹的照片以較大的畫幅呈現,在精確的燈光照明下,像是一個個發光的窗戶,仿佛讓觀者置身於穿越時空的高速列車上。透過它們,你可以看到當下這個處於巨變中的時代的種種細節。
面對一張靜態的照片,長時間的凝視是最佳的觀看方式——那清晰的線條、淡雅的色彩、豐富的細節、意味深長的人物姿態和複雜多變的景觀,纖毫畢現、無一遺漏,足以讓人目不轉睛、戀戀不捨。
2008年5月14日 陝西 旬陽,「北方,南方」系列駱丹
2006年3月14日 湖北 潛江,「318國道」系列駱丹
另一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家是來自成都的雷文晴驁,她同樣以傳統攝影為創作方式,但其作品內容卻顯然有些另類和瘋狂。
在漆成血紅色的展牆上,一排色彩豔麗、焦點銳利的靜物照,誘人之中又帶有些詭異。
細看畫面:白色桌面上,依次散落著一個類似洗手液的透明瓶子、半顆切開的檸檬和一顆青檸;看似是一幅產品廣告照片,不尋常之處卻蘊藏在透明瓶子之中——因為它裝滿了雞的心臟。
洗手液,「Pun」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組照中的其他照片大多也是這樣的形式,在精心布置的燈光和背景臺上,蝸牛、章魚、鴨掌、魚頭——都以充滿違和感的方式與其他物品結合在一起,美麗而又瀰漫著死亡氣息。
英國攝影評論家格裡·巴傑在《好照片的愉悅》裡說:「攝影與其他任何藝術都不同,它是『關於真實的藝術』……即使是非真實也是通過參照真實才獲得更多的價值。」
雷文晴驁的攝影無疑是「真實的」,但她作品中的真實卻給觀看者帶來一種強烈的「非真實」。這似乎是因為她將不可能或不應該共存的兩種物象,強行用攝影的方式並置在一處的原因。通過攝影媒介自身與眾不同的真實感,這種特殊的並置迸發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力量。
章魚,「Lost In Metamorphose」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鴨掌,「Pun」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說到超越現實的力量,這次展覽上還有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作品,那就是重慶藝術家楊迪的視頻作品《馬》。
這件作品的創作受到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白紙委任狀》的啟發與影響,這幅畫在平面畫布上呈現了不同的時空,而楊迪則將這種形式延伸到視頻中。
在一個類似於中國畫長卷的視頻畫面裡,一位騎手騎著馬緩緩走過植物茂密的樹林。每走幾步,騎手和馬就會以不同的大小和距離,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恰似穿越時空一般。
藝術家在作品裡重新發掘了視頻藝術區別於其他媒介的特性——「時間感」,而這種「時間感」很容易讓觀看視頻的人沉溺其中,最終忘記時間。
馬,視頻影像(片段、局部),2分4秒,2016年 楊迪
一種可以讓觀看的人長久凝視、迷失於真實與虛幻的能力,這或許是影像藝術所特有的,不論靜態照片還是動態視頻,皆是如此。假如依照這個標準來看,重慶藝術家童文敏的作品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幾個視頻中,她有時將手腳捆縛於撞球桌四角,僅用身體努力觸碰撞球入袋;有時在一間空曠的廠房裡,反覆摔打一根鐵條;有時將自己的身體交給海浪與潮汐,在沙灘上如海藻般扭曲、翻滾、飄移……
嚴格來說,童文敏是一位行為藝術家,視頻只是她用來記錄自己行為藝術的一種手段,但這並不妨礙影像藝術展現屬於其自身的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視頻採用了模糊時間的循環播放模式,讓童文敏的行為藝術一直處於一種接續往復、無始無終的狀態中;吸引人們的持續觀看,繼而思考人的身體與大自然之間始終存在的某種奇妙聯結。
海浪,視頻影像(片段),2019年 童文敏
藝術的故事應該講給更多人聽
每次觀看一場冠名「當代」的藝術展時,我心中都會反覆跳出一個問題:藝術的使命,究竟是忠實地表達自我,還是致力於清晰地傳達他人。在我看來,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擁有一顆敏感、熾烈的內心。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強烈的感受和表達欲望,藝術就是這種感受和欲望的出口。
但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區別有時候比人與動物的區別還要大,一個人的心靈思維通常不會輕易與另一個人無縫對接。當傳達無效時,藝術的價值是否仍然還存在?它與孩童的隨手塗鴉和咿咿呀呀又有什麼區別?
靜物#07,「塵」系列 木格
神秘地球和年輕人(視頻截圖),2011年王維思
在一場影像藝術展上,安靜而長久的凝視應該是一個最佳的觀看方式,當那些懸掛在牆上的影像無法讓大多數觀看者維持這樣的好狀態時,再有深度的思想也無法被人觸碰,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做得不錯。展廳略顯昏暗的燈光氛圍很適合展示影像藝術作品,在觀看的過程中,現實場景與超現實畫面交替呈現,作品的形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讓人有興趣、有耐心繼續觀看下去。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情感、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確實如此,每一位藝術家正如人類族群內心情感的首席代言人。而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觀看者,也始終期待看到那些發自內心的、充滿真摯感情的藝術作品,並感同身受。因為,藝術就是我們共同的心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