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影像回歸安靜且長久的凝視【觀展】

2020-12-20 騰訊網

海島,視頻影像(片段),2019年 童文敏

一場可以讓人安靜且長久凝視的展覽

——「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觀後記

本文2020年12月首發於《中國攝影報》

撰文:馬小呆

(作品圖由成都當代影像館與藝術家提供)

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能在實體美術館看到的藝術展比往年少了許多,然而,最近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開幕的「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依然可以稱得上今年國內最好的展覽之一。

說實話,最初看到「雙城記」展覽預告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過多的期待。一則,我個人對以動態影像為主要載體的所謂當代影像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和研究;二則,僅憑預告信息中的幾張作品截圖,也很難讓人對這次的展覽作品產生強烈的興趣。

但是,好的藝術恰恰擁有這樣的力量與魅力,當你——即使並沒有滿懷期待地——走進封閉的展覽現場,視線逐漸被一個個從黑暗中浮現的畫面所吸引,你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某種幻境之中,與現實世界脫離關係三五秒鐘、十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

而當一切觀看停止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產生了一絲絲偏差,這種感覺會伴隨著你,直到下一次產生同樣的感覺……

展覽現場的駱丹作品

展覽現場的黎晨馳作品

囉嗦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告訴大家,藝術這種東西還是需要自己的親身體會:去看一場展覽、去讀一本畫冊、去聽一場音樂會……即使我在這裡撰寫的這篇所謂的展覽評論講述得再細緻入微,也無法代替一次真正的觀看體驗。

接下來,書歸正傳,讓我們來聊聊這次展覽。

成都與重慶的影像藝術集合

今年年初,隨著國家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概念,成渝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愈發頻繁,此次「雙城記」展覽即是其中的重要活動。

這次展覽由成都市文聯、四川省攝協、重慶市攝協聯合主辦,成都當代影像館具體執行,意圖通過兩地12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用不同的角度展現他們心目中的成都重慶的文化」。但是,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次展覽可以說是令人遺憾的。12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十分優秀且各有特點,但從中卻很難看到成渝兩地各自的文化特質和趣味。

展覽現場的蘇葵作品

展覽在選取藝術家的時候刻意採取了差異化的處理方式,來自成都的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形態皆為靜態影像,而來自重慶的六位藝術家則大多採取動態影像創作作品。

這樣的選擇方式當然與兩地影像藝術家的普遍性創作手段有關,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重慶的新媒體藝術一直很突出」,而「成都的攝影藝術則更為純熟」。

但是具體到展覽呈現的作品來說,這12位創作者似乎並沒有要在其中探索地域對自我的影響。他們的創作依然更多從自我情感釋放、媒介語言探索等角度出發,表現出一種充滿個性差異化和豐富性的當代影像藝術風格。

三千世界·蜉蝣,視頻影像(片段),15分9秒,2018年張小濤

照片與視頻、現實與超現實

我承認,在剛剛看到參展人員名單時,眼熟的藝術家並不太多。其中,較為了解的就要說是來自成都的駱丹了。作為從事傳統攝影的藝術家,駱丹始終在尋覓路上的風景,這次則帶來了他的經典作品《318國道》和《北方,南方》。

在前者中,駱丹花費半年時間,以橫跨中國東西部的318國道為線索,拍攝旅途中的偶遇;在後者中,駱丹則沿著中國南北方向的公路做了另一次漫長的旅行,拍下無數個城市、鄉鎮中的人物和場景。

在展廳中,駱丹的照片以較大的畫幅呈現,在精確的燈光照明下,像是一個個發光的窗戶,仿佛讓觀者置身於穿越時空的高速列車上。透過它們,你可以看到當下這個處於巨變中的時代的種種細節。

面對一張靜態的照片,長時間的凝視是最佳的觀看方式——那清晰的線條、淡雅的色彩、豐富的細節、意味深長的人物姿態和複雜多變的景觀,纖毫畢現、無一遺漏,足以讓人目不轉睛、戀戀不捨。

2008年5月14日 陝西 旬陽,「北方,南方」系列駱丹

2006年3月14日 湖北 潛江,「318國道」系列駱丹

另一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家是來自成都的雷文晴驁,她同樣以傳統攝影為創作方式,但其作品內容卻顯然有些另類和瘋狂。

在漆成血紅色的展牆上,一排色彩豔麗、焦點銳利的靜物照,誘人之中又帶有些詭異。

細看畫面:白色桌面上,依次散落著一個類似洗手液的透明瓶子、半顆切開的檸檬和一顆青檸;看似是一幅產品廣告照片,不尋常之處卻蘊藏在透明瓶子之中——因為它裝滿了雞的心臟。

洗手液,「Pun」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組照中的其他照片大多也是這樣的形式,在精心布置的燈光和背景臺上,蝸牛、章魚、鴨掌、魚頭——都以充滿違和感的方式與其他物品結合在一起,美麗而又瀰漫著死亡氣息。

英國攝影評論家格裡·巴傑在《好照片的愉悅》裡說:「攝影與其他任何藝術都不同,它是『關於真實的藝術』……即使是非真實也是通過參照真實才獲得更多的價值。」

雷文晴驁的攝影無疑是「真實的」,但她作品中的真實卻給觀看者帶來一種強烈的「非真實」。這似乎是因為她將不可能或不應該共存的兩種物象,強行用攝影的方式並置在一處的原因。通過攝影媒介自身與眾不同的真實感,這種特殊的並置迸發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力量。

章魚,「Lost In Metamorphose」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鴨掌,「Pun」系列,2018—2020年雷文晴驁

說到超越現實的力量,這次展覽上還有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作品,那就是重慶藝術家楊迪的視頻作品《馬》。

這件作品的創作受到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白紙委任狀》的啟發與影響,這幅畫在平面畫布上呈現了不同的時空,而楊迪則將這種形式延伸到視頻中。

在一個類似於中國畫長卷的視頻畫面裡,一位騎手騎著馬緩緩走過植物茂密的樹林。每走幾步,騎手和馬就會以不同的大小和距離,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恰似穿越時空一般。

藝術家在作品裡重新發掘了視頻藝術區別於其他媒介的特性——「時間感」,而這種「時間感」很容易讓觀看視頻的人沉溺其中,最終忘記時間。

馬,視頻影像(片段、局部),2分4秒,2016年 楊迪

一種可以讓觀看的人長久凝視、迷失於真實與虛幻的能力,這或許是影像藝術所特有的,不論靜態照片還是動態視頻,皆是如此。假如依照這個標準來看,重慶藝術家童文敏的作品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幾個視頻中,她有時將手腳捆縛於撞球桌四角,僅用身體努力觸碰撞球入袋;有時在一間空曠的廠房裡,反覆摔打一根鐵條;有時將自己的身體交給海浪與潮汐,在沙灘上如海藻般扭曲、翻滾、飄移……

嚴格來說,童文敏是一位行為藝術家,視頻只是她用來記錄自己行為藝術的一種手段,但這並不妨礙影像藝術展現屬於其自身的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視頻採用了模糊時間的循環播放模式,讓童文敏的行為藝術一直處於一種接續往復、無始無終的狀態中;吸引人們的持續觀看,繼而思考人的身體與大自然之間始終存在的某種奇妙聯結。

海浪,視頻影像(片段),2019年 童文敏

藝術的故事應該講給更多人聽

每次觀看一場冠名「當代」的藝術展時,我心中都會反覆跳出一個問題:藝術的使命,究竟是忠實地表達自我,還是致力於清晰地傳達他人。在我看來,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擁有一顆敏感、熾烈的內心。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強烈的感受和表達欲望,藝術就是這種感受和欲望的出口。

但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區別有時候比人與動物的區別還要大,一個人的心靈思維通常不會輕易與另一個人無縫對接。當傳達無效時,藝術的價值是否仍然還存在?它與孩童的隨手塗鴉和咿咿呀呀又有什麼區別?

靜物#07,「塵」系列 木格

神秘地球和年輕人(視頻截圖),2011年王維思

在一場影像藝術展上,安靜而長久的凝視應該是一個最佳的觀看方式,當那些懸掛在牆上的影像無法讓大多數觀看者維持這樣的好狀態時,再有深度的思想也無法被人觸碰,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做得不錯。展廳略顯昏暗的燈光氛圍很適合展示影像藝術作品,在觀看的過程中,現實場景與超現實畫面交替呈現,作品的形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讓人有興趣、有耐心繼續觀看下去。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情感、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確實如此,每一位藝術家正如人類族群內心情感的首席代言人。而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觀看者,也始終期待看到那些發自內心的、充滿真摯感情的藝術作品,並感同身受。因為,藝術就是我們共同的心跳時刻。

相關焦點

  • 用影像跨越認知邊界,以凝視體悟生活美好
    6月18日,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跨界&凝視——2019蛇口影像論壇以一場跨界影像人物特別對話,捲起灣區影像藝術澎湃之潮。招商蛇口副總經理、深圳區域總經理聶黎明,深圳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營銷管理中心總經理王海斌,深圳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營銷管理中心總經理助理譚鯤,深圳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蛇口影像論壇品牌活動總策劃陳雪濤,2019蛇口影像論壇潘石屹攝影展策展人王曉勇等領導及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 嚴肅主題影像書寫:投向少數的凝視
    非虛構創作觀察:嚴肅主題影像書寫:投向少數的凝視文 | 杜佳1邊界消融:「解構」和「生機」共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蘊含嚴肅思考、富有建設性的紀錄影像創作是以影像語言表達的非虛構創作形態,它與非虛構寫作一樣,自覺地「避開熱點和新聞頭條,尋找那些不為人知且富含意義的線索,被主流媒體忽視的角落」。(出自界面新聞子品牌「正午故事」2019年第7期)紀錄片導演葉雲認為,嚴肅創作的處境並不樂觀。
  • 不容錯過的600餘件文物回歸展,觀展需要注意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多種方式,中國文物部門成功促成15萬件流失文物回歸,顯示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除了圓明園6件青銅獸首,還有《伯遠帖》、《五牛圖》、秦公晉侯青銅器、「方罍之王」皿方罍、青銅虎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龍門石窟佛像和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值得一看。
  • (夏雲)2020上海藝博會觀展見聞
    高小雲油畫年年去藝博會觀展,受疫情的影響,今年藝博會規模比往年有所減少,參展的國外畫廊也少了很多,但這並不影響上海藝博會的對外影響力。本次藝博會共分現當代藝術、經典永恆、公共藝術、國粹藝精、藝術生活美學五大板塊,通過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新媒體等各種藝術門類集體呈現各種藝術精品。
  •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李自健美術館陸續恢復開館 周末市民相約逛展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2日訊(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4月7日,李自健美術館恢復開放,加上上月末恢復開館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洋湖之畔這兩座受疫情影響的藝術地標重現活力。今日適逢周末,不少市民相約而來,又恢復了此前逛館觀展的日常。
  • 當我在看展時,我在想些什麼|2018我的展覽觀
    約翰·艾迪瑪在《如何參觀美術館》中記錄道,通過五百人採訪研究認為,美術館觀眾有五大類參觀目的:輔助者facilitator(主要為陪伴同行者);尋覓者experience seeker (有目標,衝著某作品或某藝術家來參觀);充電者recharger (為了恢復元氣,遠離一切而選擇安靜的美術館);專業人士professional
  • 做一個內心安靜的人,不驕不躁,且行且樂
    安靜是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寂,讓內心更為充盈,是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安靜是從最深的絕望處尋找到的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怎麼品味都有情趣。你的臉上雲淡風輕,誰也不知道你的牙咬的多緊;你走路帶風,誰也不知道你膝蓋仍有傷痕;你笑得沒心沒肺,沒人知道你哭起來只能無聲落淚;要讓人覺得你生活得毫不費力,只能背後及其努力,內心的堅守才是我們最安靜的努力。淺薄的熱鬧,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豐富的安靜,如萬頃碧波,永恆深遠。
  • 2020佛山影像節啟動,本月底前可前往觀展
    2020佛山影像節旨在「記錄佛山發展,見證時代變遷,崇尚自我表達,探索影像表現的各種可能」,由佛山傳媒集團主辦,佛山日報社承辦,並得到禪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的大力支持。昨日,2020佛山影像節在亞洲藝術公園舉行,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展。
  • 「設計上海」2019觀展指南
    早鳥240元 二日票 現場420元 早鳥440元 四日票 現場790元 作為每年3月亞洲最引人矚目的設計盛會「設計上海」將於2019年3月6日—9日以更豪華的陣容,更豐富的內容,回歸上海展覽中心
  • 一周藝術人物|凝視日常之美的這些畫家與策展人
    在美國,藝術家野口勇近日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在上海,女畫家張平迎來個展,她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磨練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策展人林葉則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發現平凡裡的美,匯集成一場展覽。《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浙江省群眾攝影精品展開幕
    由於影像新媒介、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國際國內攝影藝術的思想觀念、推進機制、創作方式等都在發生變革。目前中國攝影在創作題材、風格、創作方法及導向上正在轉型和變革,整個藝術界也都在轉型升級、跨界融合。攝影的發展日新月異,觀念更新層出不窮,這些都迫切要求浙江攝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大膽創新。
  • VR觀展!浙個「網紅展」線上展館驚喜不斷
    VR觀展!浙個「網紅展」線上展館驚喜不斷 2020-09-2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一周觀展|秘色瓷回歸越窯故裡,梵谷展再現東京上野
    此次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九件,其中有《淳化閣帖》收錄的東晉王羲之草書《遠宦帖》《蜀都帖》等諸帖頁。這也是《淳化閣帖》自2003年入藏上海博物館以來,首次在書法館常規展中展出。此外蘇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行書答謝民師帖卷》也在修養多後年,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重歸公眾視野。
  • 冬日觀展 熱情不減
    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影報導↑12月13日,參觀者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拍攝「致敬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主題影像展」。↑12月13日,人們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觀看「致敬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主題影像展」。
  • ...何智亞城市影像文獻展」開幕,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門廣場建設...
    11月10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一號廳裡人聲鼎沸——一張張黑白照片、一個個已經有些時日沒被人提及的老地名在這一刻成了大夥議論的焦點,「人與城——何智亞城市影像文獻展」在此正式揭幕。即日起至本月29日,好奇重慶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市民,都可以去現場找一找歲月給這座城市留下的那些印跡。
  • 國慶觀展指南 | 從《開國大典》看到「又見大唐」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均有大展亮相,包括見證共和國70周年華誕的「屹立東方——國家博物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等;在上海,上海博物館歷代書畫常設展等之外,還有「翁氏家族藏品展」等,中華藝術宮則有「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
  • 觀展是孩子從小的修養
    很多人也許發現,現在各種各樣的展覽比以前多了不少,其中有文化類的畫展,有設計類的服裝展,也有不少超前個性的藝術品展覽。這些展覽雖然分屬不同領域,甚至對於各個文化領域中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觀展,也就是觀看這些人的思想,雖然不一定適合自己今後的道路,可是卻能夠觸類旁通,對自己產生改變。舉個例子,上海在十一期間就有著不少展覽,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迪奧。
  • 特色觀展 對話名家 鄭東新區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師之「館校合作...
    現場問答2021年1月6日上午,鄭東新區中小學美術教師「特色觀展 對話名家」之「館校合作」主題活動在河南省美術館如期舉行。在於會見的引導下,老師們走進了「會見∙大地」——於會見作品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於會見工作室原貌再現,這也是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之一,於會見在觀看與解讀之間找到了一種恰當的方式,通過還原創作現場、使觀者沉浸式體驗創作過程的「會客廳」設計,構建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互動的橋梁。「會客廳」兩側展出的作品是紙本手稿、寫生稿兩部分,呈現了於會見視覺語言的形成軌跡。
  • 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展走進百花洲受熱捧
    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展走進百花洲劇場,勾起了許多來看展市民的回憶。很多是市民紛紛感慨,留住的童年才是最珍貴的記憶,「我們那時候很難留住張照片,沒想到濟南報業集團的記者們竟然抓拍到了。」12月11日下午,由濟南明府城發展中心攜手濟南日報承辦的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進街區暨古城最美旅遊線路徵集志願服務活動評審座談會在百花洲劇場舉行。
  • 徐州小康時光體驗館開館逾月,觀展市民絡繹不絕
    ◎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自9月30日徐州小康時光體驗館在金鷹國際商場全面開館,一個月來,觀展市民絡繹不絕,有的是專程而去,有的是購物經過,還有的是作為單位主題黨日活動進行集體參觀。主題鮮明、形式創新的體驗館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在此收穫了豐富的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