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皆是教育大國,在教育的歷史與發展中存在很多相似之處。自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法》實施以來,法國高等教育模式不斷演化,大學與大學校並駕齊驅,構建了多層次、多等級、指向明確的文憑體系。
得益於「雙軌制」院校體系及校頒文憑的發展,以DBA工商管理博士為首的在職學位教育得到了長足的促進和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管理者由此進入精英博士教育的殿堂。
中國法國工商會作為全球第三大的法國海外工商會,同時也是最大的中法工商平臺之一,與161家法國本地工商會及分布在78個國家及地區的114家法國海外工商會組成了遍布全球的網絡。長久以來,中國法國工商會通過組織形式豐富多樣的商務活動,活躍拓展中法商務圈,促進中法企業直接對接合作,推動中法商貿交流。
而畢業於法國院校的中國DBA工商管理博士校友們也成為了中法各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中國法國工商會的重要夥伴。
1. 法國「雙軌制」院校體系
據法商會相關專家介紹,法國高等院校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 綜合性大學 ( Université ) 和大學校 (Grande école )。大學與大學校並駕齊驅,構成法國高等教育的「雙軌制」,讓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合理並存,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並行不悖。
綜合性大學學科齊備,兼具本、碩、博的培養層次,其科研力量、師資和設備在法國高等教育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如尼斯大學、蒙彼利埃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主要培養從事教學和研究的人才,擁有全法國90%大學生的近90所大學承擔了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
大學校則是法國的行業精英教育,其目標在於培養高級行政官員、企業管理人才及工程師,畢業文憑由各自所屬的行業協會頒發或者監督頒發。大學校分為工程師學院(Ecole d』ingénieur ),高等商校(Ecole de commerce)和其他高等藝術學校、高等師範學校等大類。
其中,高等商校一般由法國工商會或其他私立機構創辦和管理,畢業時獲得被政府機構和企業界承認的高等商校文憑,畢業生大多從事大型企業的管理工作。可以說,大學校是法國政治、軍事、高科技與工商管理等高級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
2. 法國常見文憑種類
法國的高等教育與科研體制獨具特色,正好介於我國類市場模式和美國準市場模式之間,
除了職業教育,法國的高等教育文憑主要有國家文憑、工程師文憑、國家核准文憑以及校頒文憑。
— 國家文憑(Dipl me National):國家文憑由經國家高等教育和研究委員會(Conseil National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評估合格的學校頒發,且得到高等教育主管部門認可;國家文憑不因學校不同而產生效力區別,相關學校頒發的國家文憑持有者具有同等權利。
—工程師文憑(Dipl me d'Ingénieur):經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ommission des Titres d'Ingénieurs)定期評估合格的,由國家授權的學院頒發的文憑。根據法國《教育法》規定,獲頒工程師文憑的學生同時獲得碩士學位。
—國家核准文憑(Dipl me Visé par l'Etat):私立高等技術院校和工商會院校頒發的由高教部承認的文憑。其中,商業和管理學院所頒發的國家核准文憑經商業管理文憑認證委員會(Commission d'Evaluation des Formations et Dipl mes de Gestion)評估合格,該類文憑可對應學士層次(BAC+3)或碩士層次(BAC+5)。
—校頒文憑(Dipl mes Universitaires):獲得國家授權的綜合性大學和高等專業學院經學校證書評估委員會嚴格的審定和批准,能夠頒發不同層次和學習年限的校頒文憑,文憑課程根據每所大學的特點和專業課程特色自行創建,課程質量保障由開辦高校負責。
法商會相關專家表示,現在以DBA工商管理博士為代表的在職學位項目在法國公立大學及私立商學院間廣泛開展,區別於傳統博士的象牙塔培養模式,針對在職人群的訴求突出商業實踐性,畢業後獲得校頒文憑。值得注意的是,「校頒文憑」與「國家文憑」在學制模式、課程體系、學習人群上有著差異,但均受法國教育法律法規保護。
目前在法國,校頒文憑適用於所有(但不僅限於)該大學的學士,碩士或博士學歷課程,在公立大學、私立商學院、工程師學校間廣泛開展,僅在BAC 5級(即碩士級別)就約有40個DU。每個DU文憑都是唯一的,旨在獲得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或應對當地的特殊問題而設立的,入學要求因大學而異。
當下,法國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以創新為目標、跨學科為導向、學術性與職業性兼顧的複合式培養模式。在這一演化進程中,博士學位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評價方式也從關注單一學科知識的生產發展到跨學科新知識的應用創新。
法商會相關專家指出,這些轉變體現了DBA工商管理博士教育的發展,以實際需求問題為導向,將研究、創新與應用相結合,促進了研究成果的轉化,也實現了博士生培養過程、學術訓練與職業化經歷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