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52D飛彈驅逐艦上,第一次裝備了新研製的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這是國內自主研製的新一代 大口徑艦炮,也是130毫米艦炮在大中型作戰艦隻上的首次回歸。
在早前建造的052B和052C上, 裝備的是國產H/PJ-87單管100亳米艦炮,這是國內基於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研製的改進型號,其優點是射速高,可達90發/分,原計劃用作中國海軍驅護艦的統一型主炮。但是,海軍在實際使用中發現, 該炮原計劃配套的防空型制導炮彈因為口徑偏小、國內小型化元器件不過關、價格昂貴而未能實現,而該炮的彈丸重量、初速都小於國內原有的79式100毫米雙聯裝艦炮, 射程也降低了,導致對海、對岸攻擊火力顯著下降。這說明了在海軍主戰艦隻上裝備單一口徑主炮是不符合當時國內的技術發展水平的, 為此,海軍重新確立了76毫米和130毫米並用,前者側重防空,後者側重對海、對陸攻擊的新一代主炮裝備技術路線。
與051型飛彈驅逐艦上裝備的76式雙管130亳米艦炮不同,新一代的單管130毫米艦炮事實上是在俄羅斯AK-130雙管艦炮的基礎上研製的。76式雙管130亳米艦炮具有初速高、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但由於其前身為二戰時期設計的B-13單管130毫米非自動艦炮,限於當時技術水平,為了降低人工裝填難度,採用彈丸和發射藥筒分開的分裝式炮彈,這使得具有自動裝彈功能的76式雙管130毫米艦炮在裝彈時,必須先將彈丸和藥筒一同放在裝彈機上,才能裝彈入膛,無法大幅度縮短裝填時間,射速只有約15發/眾而AK-130雙管艦炮採用重新設計的整裝式炮彈,彈丸和藥筒組合為一個整體,裝彈機只要簡單動作就能完成炮彈裝填,因此其射速最大可達90發/分,但AK-130雙管艦炮全重達90噸,適裝性太差,只有大型艦隻才能搭載。而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由於繼承了AK-130艦炮的整裝彈設計方案,其射速可以達到35發/分以上,而重量卻比AK-130大幅度減輕,估計只有40噸左右,在中型水面艦隻上也可以搭載,適裝性有了很大改善。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點是,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的普通炮彈應該是沿襲AK-130艦炮,雖然彈丸重量略輕於76式130毫米艦炮,但由於新設計的彈體可以容納更多的炸藥,所以威力反而有所提升。新型單管 130毫米艦炮作為中國最新研製的大口徑火炮,其先進之處還表現在其作為一個火力系統所配備的高性能彈藥。
對於傳統身管火炮而言,由於各種誤差的存在, 特別是在進行遠程射擊時,要準確命中靶心很難,所以,以美國為首的先進海軍國家都為大口徑艦炮研製了制導炮彈,以提高命中率。與之相仿,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也配備了國產的制導炮彈系統,以實現遠程射擊時的高命中率。國外遠程制導炮彈目前主要採用的是慣導GPS制導和末端主動尋的的制導模式,雖然效能高,但價格昂貴,特別是可承受火炮發射的高過載的末端尋的系統很容易造成成本大幅度上升。 而據國外媒體聲稱,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採用的是與目前其他國家都不同的一種獨創方法來提高命中率, 這種辦法就是採用一種特殊的電視偵察炮彈。在需要準確攻擊高價值點目標時,將先發射一發電視偵察炮彈,隨即發射數發制導炮彈,電視偵察炮彈首先飛抵目標區域上空,彈出電視偵察裝置,打開減速傘緩慢下降,電視偵察裝置迅速掃描目標區域,發現目標後,測定出其準確位置,並將彈道修正參數發送給後續的制導炮彈。由於電視偵察裝置在減速傘的作用下能維持在目標區域上空一段時間,這使得後續的制導炮彈可以在電視偵察裝置的數據指導下進行修正,實際上相當於實時化的校射,這樣對制導炮彈的末端制導裝置要求就降低了很多,制導炮彈的成本也可以明顯下降。而敵方對電視偵察炮彈卻沒有什麼好辦法應付,普通火炮對這種微小目標的命中率幾乎為零,「密集陣」 、「守門員」 之類的反導火炮則受射界限制,難以進行有效攔截,如果敵方艦隻動用昂貴的防空飛彈進行攔截,則效費比十分低下,還消耗了數攝有限的待發飛彈。
可見,在配用了電視偵察炮彈之後,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可以用比國外同行更低的代價來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當然,電視偵察炮彈也不是十全十美,其有效應用範圍受到火炮遠程射擊散布的限制,如果射程太大散布區域超出了電視偵察裝置的視場範圍, 就很有可能捕捉不到目標,但在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的正常射程範圍內,還是可以保證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