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外出大聲吵鬧太尷尬,正常但需要引導,如何教他學會分場合

2020-12-12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可能只有有了孩子的家長,才能體會那種孩子哭鬧,自己卻束手無策的糟糕感覺。一方面擔心孩子影響他人,面對異樣目光很不自在,怕被誤認為是「熊家長」,一方面又要急中生智,趕緊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

但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孩子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家長也只要正確看待,才能完美解決這類問題。

0101接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孩子之所以總哭,實際上是種本能。

從他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就用自己第一聲啼哭告訴世界他來了,這也是孩子心肺功能開始「工作」的標誌。

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不管困了、餓了還是渴了,他們第一反應可能都是哭鬧,只要這樣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贏得幫助。

我們要知道,孩子並不是工具,有控制情緒的開關,也不能只是笑呵呵接受一切。

有的人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公眾場合哭鬧,或者在特殊情況下情緒失控,給自己製造尷尬?但作為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行為,才能正確看待問題,越覺得沒面子,罔顧孩子的需求,急於解決問題,孩子哭鬧得越兇。

有時候周圍人只是想安靜一些,不被打擾,並不是對孩子不滿。

想讓別人理解你帶孩子的不容易,就要先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接納他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行,不要過於精神緊張。

0202孩子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

很多家長煩惱,為什麼孩子就不能理解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困擾呢?這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作祟。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逐漸產生的,在一定年齡階段,他們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意識不到周圍環境。

皮亞傑曾針對於兒童進行了成長追蹤實驗,一個孩子聽到敲門聲,會直接去開門,而不考慮外面是好人還是壞人,也不會在乎門口有什麼障礙,結果撞翻了門口的椅子,打碎了椅子上的杯子。

還有個孩子想吃高處的果醬,於是在夠果醬的過程中用手扒翻了水杯,最後把果醬也弄撒了。

2-5歲的孩子都是如此,做事情直接,目的性強,不會把阻礙放在眼裡。他們正處在身體運動階段,運用運動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會出現無視規則的現象。

總的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同理心,做自己想做的,而不考慮其他人的想法。他們需要家長一次次強調規則,才能進行自我管理,形成道德規範,最終獲得成長。

當然,孩子外出大聲吵鬧的確太尷尬,雖是正常現象,但也需要引導,那麼如何教他學會分場合,就是最重要的課題了。

0303先讓孩子理解「安靜」的含義

說實話,家長說的「安靜」對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他不理解,自然就不會知道自己帶給別人的困擾。家長可以利用好玩的實驗,讓孩子知道聲音對於周圍環境的影響,使這個概念變得可視化。

蹦跳的實驗:

請準備一隻寬口的大碗,一張無破損的保鮮膜,適量食鹽。

將沒有破損的保鮮膜蓋在寬口的大碗上,然後抓一點食鹽撒在上面,接著讓孩子衝著食鹽大喊,緊接著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食鹽居然隨著聲音蹦跳起來了。

實際上這是一個空氣振動實驗,聲帶振動發出聲音,再通過空氣傳播,產生分貝不同的音量,使口腔周圍的空氣振動,最終讓食鹽蹦跳起來。

孩子能通過這個實驗知道:聲音越大,食鹽蹦跳得越高。

然後再告訴孩子,你大喊的時候,周圍的人就會像保鮮膜上的食鹽一樣暴躁、不開心,現在你知道大家的感受了嗎?

0404如何讓孩子學會分場合?

這需要家長有極大的耐心,接納孩子的行為,保持自己狀態的穩定。這裡介紹一種精神勝利法,來自於德國媽媽的育兒經驗,也是個經典流行的笑話。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外出逛超市,結果孩子哭鬧不止,但她一直耐心溝通,結帳時仍然保持微笑,和顏悅色地說:「安娜,再等等,一會就好了,這麼多好吃的,結完帳就是我們的,不要急,乖,安娜!」

旁邊的路人羨慕不已,就對小孩說:「安娜,你真幸福,有這樣愛你的媽媽,你也要乖。」結果那位媽媽看著他,難為情地說:「我才是安娜」。

可見,帶著孩子出門對家長簡直就是場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小月齡的孩子,哭鬧就是家常便飯。家長真的需要自我安慰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平穩面對。

那麼,具體要怎樣做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制訂出門計劃,讓孩子了解出門目的

不要認為孩子不明白,他們的內心也是有運行規律的。很簡單的道理,每次家長帶孩子出門,不管是去做什麼,孩子都會覺得是帶自己出去玩,從而表現得過於興奮。

如果家長能在出門前定好計劃,告訴孩子:我們準備幾點出門,出門有幾件事要做,大概什麼時間回來。那麼,他就會知道接下來自己該配合家長做什麼,真正跟上節奏。

比如帶孩子去商場,就要提前規定好允許他買幾樣東西,重點去哪個區域購物,購物清單上都有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胡亂要東西。本次購物清單以外的物品,可以安排在下一次。

越是具體,孩子就越有目標感。

2、越小的孩子,越要先解決生理需求

小小孩出門要準備的東西多,家長一定不要遺漏,先解決生理需求,才能儘量避免孩子的哭鬧打亂出行計劃。

比如身體是否健康,孩子是否已經吃飽,精神狀態怎麼樣,尿不溼、水杯、餐點盒等都要帶全。如果孩子內急,家長也要暫時停下出行計劃,先解決棘手問題,再進行下一項,這樣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

3、給孩子自己能掌握的選擇權

家長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到了遊樂場或者玩具賣場,可以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如果想買必須說清楚,然後一起討論,可以有1-2樣臨時看中的玩具等,但超過了就不能再買。

家長也要避免因沒有滿足需求,導致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讓孩子有一點靈活的選擇權,會好很多。

0505如果孩子真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發洩情緒

在公共場合哭鬧,孩子自己也是沒面子的,這時家長可以先將孩子帶離哭鬧的場合,安撫情緒。

首先溫柔地將孩子抱起來,不要訓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著急,我們先去別的地方坐下來歇一會。

堅定地把孩子帶到人較少的地方,然後用手臂撫摸他/她的後背,重複多次,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告訴他媽媽陪著你,可以發洩,只要不影響別人。

不要講大道理,因為情緒失控時孩子是聽不進去規勸的,先安撫情緒,再處理行為。

2、堅守規定,理解包容孩子

有時家長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就丟掉原則順從了孩子,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獲得了勝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控制家長的情緒,下次變本加厲。

不管怎麼樣,家長都應該堅守住之前的規定,儘管孩子情緒失控。你應該告訴他:定好的不能變,今天就是不能買,別的就要再說了。

你可以允許孩子發火,也要接納他的情緒,時時告訴他「你愛他」,但規定必須遵守,用愛感化一切。

3、轉移注意力

孩子如果真的一直在哭鬧,家長就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引導孩子看看還有哪些沒有買?有哪些是計劃外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要是本次計劃內的都可以被實現。

或者帶孩子看看賣場其他的物品,讓他舒緩情緒。

4、事後要總結

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進。因此,即便事情解決後,也要帶孩子一起復盤總結。注意不要誇大,也不要規避,客觀交流就可以了。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並不是件丟面子的事情,只要家長足夠用心,專注於孩子的行為,就會讓孩子逐漸懂得安靜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束手無策?要治的不是娃
    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你會不會覺得很沒面子?你會怎麼辦?妥協?當眾訓孩子?大聲囔孩子,或者打孩子?這些做法都是非常錯誤的,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脾氣,你也如法炮製,那可真是太熱鬧了.....孩子區分家裡與外面,需要到三歲。想要排解情緒,那也得四歲。能成功的讓自己情緒不失控,那得到學齡前的孩子。
  • 公共場合遭遇寶寶大聲尖叫如何應對?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習慣培養>正文公共場合遭遇寶寶大聲尖叫如何應對?   帶寶寶去公眾場所玩,最怕的是寶寶吵鬧尖叫。
  • 外出就餐時孩子愛吵鬧?父母可用三個小技巧,讓他變安靜
    但是,父母還是很有必要教育孩子,讓他外出吃飯時不能跑來跑去、大聲叫嚷。但是,平時外出就餐,又不能不帶孩子去。那麼,父母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安靜、乖巧,少給父母帶來尷尬呢?大家不妨試試以下三個小技巧:一、選擇適合的用餐時間和地點父母在帶孩子外出的時候,應該選擇適合的餐廳,例如,避免去太高檔的、太安靜的餐廳;也儘量不要選擇用餐高峰期前往。
  •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有法寶
    天使在線:一個有態度的家庭教育平臺與其「教育」,不如守護與引導好孩子的天賦才能行進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寧靜的餐廳或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中,常常聽見有孩子大聲笑鬧、哭叫的聲音,以及父母們「噓!不要吵」、「你再哭我就……」等等斥責的話語,到底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父母們該怎麼處理呢?
  • 孩子吵鬧加尖叫?怎麼樣正確引導孩子?分享我的故事給大家
    在公交車上面就有一個孩子因為情緒問題大聲尖叫。孩子的聲帶本來就細,然後大叫,這使我們整個車廂裡的人都望向他。而他的母親就在旁邊面露囧色。不停地跟我們道歉。坐在我旁邊的兩個阿姨就是在相互討論。說這個孩子有問題,肯定不是健康的孩子。(阿姨們的竊竊私語,總是那麼雷人。)因為孩子不停地尖叫,他媽媽怎麼哄都沒用,可能也比較著急,就直接動手打了孩子。
  • 孩子「童言無忌」,家長該如何應對?不想讓場面太尷尬可以這樣做
    餐桌上的人聽了都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實際上,孩子的這種「童言無忌」是正常的現象。一般來說,1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簡單地進行表達,如叫「爸爸」、「媽媽」。從2歲開始,隨著詞彙量的增加,幼兒的說話能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
  • 幾個孩子在客廳裡玩耍吵鬧時,做為父母的是大聲制止還是放任他們
    昨天,我們一家三口去我表弟家吃晚飯,表弟有兩個小孩一個四歲一個七歲,因為我們下午比較早過去了,兩個孩子在客廳玩耍吵鬧,吵的頭髮暈,以後去有小朋友的家庭做客,不要去的太早,要趕飯點再過去,免得被吵死。開個玩笑,因為孩子吵鬧,我表弟就大聲訓斥他們不要吵鬧,回自己房間去玩,並做出要打人的動作,大孩子這一嚇趕忙跑房間去了,小的哇哇的哭起來了,弟媳婦和我老婆趕忙從廚房跑出來哄他,並責怪表弟不應該大聲罵孩子,搞得我挺尷尬的。
  • 孩子生氣太正常,與其選擇壓抑情緒,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良性憤怒
    孩子脾氣暴躁是一件壞事嗎?小劉這段時間很是頭疼,因為兒子的脾氣越來越差了。平時要是兒子想要玩具,小劉不給買,他就會立刻變臉,來回關門都會特別大聲,經常嚇小劉一跳。不過好在這樣的情況不多,小劉也就沒當回事。但是這幾天,他發現兒子會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生氣。
  •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怎麼辦 親貝網小編有妙招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這是中國一句古話,而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呵斥,批評兒童的現象,雖然司空見慣,但是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傷,眾目睽睽之下,孩子和家長都很難堪,所以當寶寶在公共場所發脾氣、哭鬧,常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手足無措,究竟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才能安撫情緒和制止寶寶的無禮行為呢?跟著親貝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 從小教孩子定下五個規矩,培養優秀品質,孩子更容易成為成功的人
    從小教給孩子定下規矩,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如果父母沒有教導孩子守規矩,那麼他長大了就容易變成一個不守規矩、為所欲為的人,有可能會做出無法彌補的錯事。從小教給孩子的,不是才藝,不是語言力,而是影響他一輩子的品格。
  • 處理孩子在公眾場合亂發脾氣、大喊大叫的最佳方法
    她實在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是能有各種方式讓她丟人,這是這個月第幾次躺在地上大吼大叫了?已經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是躺在商場的地上,並且大聲哭喊。周圍的路人一直對她指指點點。小佳站在一旁,孩子也偷偷盯著母親,看著她什麼時候會過來哄他,只要再等一會兒,她就會答應自己買玩具車的要求。
  • 孩子公眾場合不胡鬧,父母帶娃出門不擔憂
    二、應該如何應對呢?(全文1600字,預計閱讀時間約4分鐘,建議先閱讀後分享)小孩子,尤其是心智不太成熟的,不太能夠獨立思考的小孩。因此,到了公眾場合,他想要什麼,周圍一旦沒有什麼滿足他,哭鬧耍賴就來了,不管身在何處,家長是否會尷尬。3、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除了偏差。部分家長會教育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甚至是告訴孩子公眾場合該怎麼做。但是,這種堅持一遇到孩子哭鬧就會被拋棄。
  • 孩子在公共場合說話令人尷尬?這4點建議需要的爸媽拿走
    很少會像成年人一樣考慮場合以及他人感受。但孩子的「口無遮攔」有時候不僅讓人尷尬,更有可能會出口成「傷」,傷害到他人。當真的哪天遇上這種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時,我們該怎麼做呢?家長可以將事情與孩子身上的事情結合,從而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孩子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家長只會用「吼」的,分散注意力更有效
    導讀:孩子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家長只會用「吼」的,分散注意力更有效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家長只會用「吼」的,分散注意力更有效!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引導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從三歲左右開始就已經能夠體驗到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妒忌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他們對情緒的察覺和應對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一般採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法來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被處在情緒中的孩子們種種行為所困擾的時候,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 產後公共場合餵奶太尷尬?哺乳期媽媽學會這些小妙招,能「遮醜」
    確實,關於哺乳期的寶媽在公共場合的時候遇到寶寶餓的情況下是否哺乳,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關於這件事情,新手寶媽們都應當學習一些餵奶遮擋的方法,有效的避免在外出過程當中餵寶寶喝奶出現尷尬的情況。哺乳期間,寶媽如果帶孩子出門如何餵奶?
  • 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尖叫怎麼辦?巧用這四招,解決孩子大喊大叫
    無論怎麼樣,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尖叫已經被認為是一種不太禮貌的做法。那麼,當孩子的這種行為過多影響他人時,父母該怎樣對其行為進行幹預呢?下面我們總結了四點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發生背景等因素來綜合採用,制止孩子的胡鬧行為。
  • 孩子口無遮攔是好事,家長別覺得尷尬,要學會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大人們總以為小孩子不太懂事兒,所以有時候做事情或者說一些私密話的時候,也不太避諱小孩子,從而導致一轉身孩子就把家裡的秘密拿出去廣播,讓大家很尷尬,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 手把手教你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理財?趕快學習
    3、在超市裡購物時,我們可以教教孩子挑選的方式,告訴他哪些好、哪些不太合適,哪些貴、哪些便宜,什麼是打折、什麼是拍賣,解釋購買這些商品的理由,說明商品之間的價值關係,讓興致盎然的他愉快、自然而然地建立金錢和理財的概念。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是自私嗎?不是的,自我意識形成期需正確引導
    他分不清「我」、「你」和「他」的概念,只要他喜歡的東西他就要佔為己有。我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想讓我抱抱他,他不知道說「抱抱我吧」;他張開雙臂說:「抱抱你吧。」隨著孩子大腦的發育,自我意識會逐步建立,加上家長積極正確的引導,多數孩子三四歲時孩子就會搞清楚「你」、「我」、「他」的區別,這種搶東西的行為也就會慢慢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