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可能只有有了孩子的家長,才能體會那種孩子哭鬧,自己卻束手無策的糟糕感覺。一方面擔心孩子影響他人,面對異樣目光很不自在,怕被誤認為是「熊家長」,一方面又要急中生智,趕緊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
但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孩子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家長也只要正確看待,才能完美解決這類問題。
0101接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孩子之所以總哭,實際上是種本能。
從他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就用自己第一聲啼哭告訴世界他來了,這也是孩子心肺功能開始「工作」的標誌。
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不管困了、餓了還是渴了,他們第一反應可能都是哭鬧,只要這樣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贏得幫助。
我們要知道,孩子並不是工具,有控制情緒的開關,也不能只是笑呵呵接受一切。
有的人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公眾場合哭鬧,或者在特殊情況下情緒失控,給自己製造尷尬?但作為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行為,才能正確看待問題,越覺得沒面子,罔顧孩子的需求,急於解決問題,孩子哭鬧得越兇。
有時候周圍人只是想安靜一些,不被打擾,並不是對孩子不滿。
想讓別人理解你帶孩子的不容易,就要先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接納他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行,不要過於精神緊張。
0202孩子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
很多家長煩惱,為什麼孩子就不能理解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困擾呢?這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作祟。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逐漸產生的,在一定年齡階段,他們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意識不到周圍環境。
皮亞傑曾針對於兒童進行了成長追蹤實驗,一個孩子聽到敲門聲,會直接去開門,而不考慮外面是好人還是壞人,也不會在乎門口有什麼障礙,結果撞翻了門口的椅子,打碎了椅子上的杯子。
還有個孩子想吃高處的果醬,於是在夠果醬的過程中用手扒翻了水杯,最後把果醬也弄撒了。
2-5歲的孩子都是如此,做事情直接,目的性強,不會把阻礙放在眼裡。他們正處在身體運動階段,運用運動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會出現無視規則的現象。
總的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同理心,做自己想做的,而不考慮其他人的想法。他們需要家長一次次強調規則,才能進行自我管理,形成道德規範,最終獲得成長。
當然,孩子外出大聲吵鬧的確太尷尬,雖是正常現象,但也需要引導,那麼如何教他學會分場合,就是最重要的課題了。
0303先讓孩子理解「安靜」的含義
說實話,家長說的「安靜」對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他不理解,自然就不會知道自己帶給別人的困擾。家長可以利用好玩的實驗,讓孩子知道聲音對於周圍環境的影響,使這個概念變得可視化。
蹦跳的實驗:
請準備一隻寬口的大碗,一張無破損的保鮮膜,適量食鹽。
將沒有破損的保鮮膜蓋在寬口的大碗上,然後抓一點食鹽撒在上面,接著讓孩子衝著食鹽大喊,緊接著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食鹽居然隨著聲音蹦跳起來了。
實際上這是一個空氣振動實驗,聲帶振動發出聲音,再通過空氣傳播,產生分貝不同的音量,使口腔周圍的空氣振動,最終讓食鹽蹦跳起來。
孩子能通過這個實驗知道:聲音越大,食鹽蹦跳得越高。
然後再告訴孩子,你大喊的時候,周圍的人就會像保鮮膜上的食鹽一樣暴躁、不開心,現在你知道大家的感受了嗎?
0404如何讓孩子學會分場合?
這需要家長有極大的耐心,接納孩子的行為,保持自己狀態的穩定。這裡介紹一種精神勝利法,來自於德國媽媽的育兒經驗,也是個經典流行的笑話。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外出逛超市,結果孩子哭鬧不止,但她一直耐心溝通,結帳時仍然保持微笑,和顏悅色地說:「安娜,再等等,一會就好了,這麼多好吃的,結完帳就是我們的,不要急,乖,安娜!」
旁邊的路人羨慕不已,就對小孩說:「安娜,你真幸福,有這樣愛你的媽媽,你也要乖。」結果那位媽媽看著他,難為情地說:「我才是安娜」。
可見,帶著孩子出門對家長簡直就是場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小月齡的孩子,哭鬧就是家常便飯。家長真的需要自我安慰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平穩面對。
那麼,具體要怎樣做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制訂出門計劃,讓孩子了解出門目的
不要認為孩子不明白,他們的內心也是有運行規律的。很簡單的道理,每次家長帶孩子出門,不管是去做什麼,孩子都會覺得是帶自己出去玩,從而表現得過於興奮。
如果家長能在出門前定好計劃,告訴孩子:我們準備幾點出門,出門有幾件事要做,大概什麼時間回來。那麼,他就會知道接下來自己該配合家長做什麼,真正跟上節奏。
比如帶孩子去商場,就要提前規定好允許他買幾樣東西,重點去哪個區域購物,購物清單上都有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胡亂要東西。本次購物清單以外的物品,可以安排在下一次。
越是具體,孩子就越有目標感。
2、越小的孩子,越要先解決生理需求
小小孩出門要準備的東西多,家長一定不要遺漏,先解決生理需求,才能儘量避免孩子的哭鬧打亂出行計劃。
比如身體是否健康,孩子是否已經吃飽,精神狀態怎麼樣,尿不溼、水杯、餐點盒等都要帶全。如果孩子內急,家長也要暫時停下出行計劃,先解決棘手問題,再進行下一項,這樣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
3、給孩子自己能掌握的選擇權
家長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到了遊樂場或者玩具賣場,可以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如果想買必須說清楚,然後一起討論,可以有1-2樣臨時看中的玩具等,但超過了就不能再買。
家長也要避免因沒有滿足需求,導致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讓孩子有一點靈活的選擇權,會好很多。
0505如果孩子真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發洩情緒
在公共場合哭鬧,孩子自己也是沒面子的,這時家長可以先將孩子帶離哭鬧的場合,安撫情緒。
首先溫柔地將孩子抱起來,不要訓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著急,我們先去別的地方坐下來歇一會。
堅定地把孩子帶到人較少的地方,然後用手臂撫摸他/她的後背,重複多次,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告訴他媽媽陪著你,可以發洩,只要不影響別人。
不要講大道理,因為情緒失控時孩子是聽不進去規勸的,先安撫情緒,再處理行為。
2、堅守規定,理解包容孩子
有時家長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就丟掉原則順從了孩子,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獲得了勝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控制家長的情緒,下次變本加厲。
不管怎麼樣,家長都應該堅守住之前的規定,儘管孩子情緒失控。你應該告訴他:定好的不能變,今天就是不能買,別的就要再說了。
你可以允許孩子發火,也要接納他的情緒,時時告訴他「你愛他」,但規定必須遵守,用愛感化一切。
3、轉移注意力
孩子如果真的一直在哭鬧,家長就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引導孩子看看還有哪些沒有買?有哪些是計劃外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要是本次計劃內的都可以被實現。
或者帶孩子看看賣場其他的物品,讓他舒緩情緒。
4、事後要總結
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進。因此,即便事情解決後,也要帶孩子一起復盤總結。注意不要誇大,也不要規避,客觀交流就可以了。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並不是件丟面子的事情,只要家長足夠用心,專注於孩子的行為,就會讓孩子逐漸懂得安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