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總有用不完的精力,當遇到事情時,他們會以最原始的方式「尖叫」「吵鬧」來表達。而這種表達方式簡直是對家長耐心的一種挑戰。刺耳的聲音會讓我們感覺煩躁。如果在外面他們發出尖叫聲,真的是太丟臉了。
我的經歷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跟朋友們坐公交車去恐龍園玩。在公交車上面就有一個孩子因為情緒問題大聲尖叫。孩子的聲帶本來就細,然後大叫,這使我們整個車廂裡的人都望向他。而他的母親就在旁邊面露囧色。不停地跟我們道歉。
坐在我旁邊的兩個阿姨就是在相互討論。說這個孩子有問題,肯定不是健康的孩子。(阿姨們的竊竊私語,總是那麼雷人。)因為孩子不停地尖叫,他媽媽怎麼哄都沒用,可能也比較著急,就直接動手打了孩子。但是打罵並沒有讓孩子冷靜,反而情緒更激動了。可能看到孩子不好控制,他媽媽就在下一站,就帶著他下車了。為什麼這麼個小故事我能記到現在呢?
因為我也經歷過,但是我是因為高興地尖叫。我的父親是一個陰晴不定的人。只要他高興,家裡的氛圍都是甜的,但是如果他不開心的話,家裡就變成了「人間地獄」。一刻都不想在家裡呆。可能你們覺得這也太誇張了吧。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的。
因為我在外婆家長大,跟著舅舅一起生活。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難得老家來人,我是非常興奮的。因為我知道,我心心念念的舅舅來看我了。我非常開心,一整天都很愉快。但是舅舅是農民,收入有限,可能父親瞧不上他,所以他那天做的事情,讓我到現在都難忘。
那天我們坐在客廳裡,看電視,閒聊。突然停電了。媽媽趕忙到樓下去開關總閘處調一下。因為當天心情很好,以至於非常的激動,再加上停電了,覺得很有趣。當媽媽調的時候,會在樓下問:"好了嗎?」我非常愉悅地說:「沒有!沒有!」嘗試了好多次,突然來電了。我非常激動就在那裡尖叫。弟弟也跟著我附和。但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爸爸直接給了我一巴掌!這讓我非常的窘迫。因為我不想讓舅舅看到!這太丟臉了。但是我瞬間清醒了。我很委屈,想哭,但是又不敢哭出聲來。只能淚眼婆娑地跑到舅舅懷裡。舅舅也很尷尬。
再大一點,我明白了父親為什麼這麼做。其實舅舅的到來他是不歡迎的。準確地說,只要是媽媽的娘家人,他都不喜歡。而打我,其實還有別的意思。我想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了。(我只是尖叫了一會,並沒有很長時間。)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尖叫過。
孩子吵鬧和尖叫我們應該怎麼引導?
吵鬧和尖叫是孩子表達憤怒和喜悅的一種方式。但是這很容易影響到其他人。我們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交禮儀。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尖叫,我們都要給予引導。
當孩子很開心,尖叫吵鬧時,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讓孩子認知到在家裡大叫和在外面大叫的區別。明顯家裡更吵一些,引導他們可以在空曠的地方大叫,儘量不要影響到其他人。「我知道你現在很開心,但是我們還是要小聲一點,家裡面實在太吵了。」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會表達憤怒,他們就會以最原始的「尖叫」表達。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肯定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是因為某件事情很生氣,如果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問問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嗎?如果孩子沒有明確表示需要。我們就最好讓他自己動手。如果孩子需要,我們就告訴他:「好的,媽媽會幫助你的。」告訴孩子:「下次如果發生類似的事情,你可以用語言表達,比如:生氣、幫幫我。但是不可以以尖叫的方式。這樣媽媽就能立刻明白你的感受啦。我會幫助你的。」
孩子會模仿我們,所以,如果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夠控制。要給孩子做榜樣喲。
我是有十個兄弟姐妹的寶媽小萬~閱讀分享,學以致用,分享育兒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