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2020-08-05 昕姐育兒之道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孩子的同班同學到家裡玩耍,大家都為孩子交到了朋友而感到開心,就去廚房給他們準備一些點心。誰知到才過五分鐘,孩子房間發出了吵鬧的聲音,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準碰、我家的點心,你也不能吃。當時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那個同學造成的傷害該有多大啊,我也非常氣憤的批評了孩子。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其實,孩子自私自利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了。有很多孩子在分享玩具的觀念上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而孩子變得自私,是家庭教育的缺少還是孩子必經的坎坷呢?

孩子為什麼會自私自利?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1、 家長的特殊對待。

孩子自私自利,主要是因為孩子在家庭當中受到了格外的寵愛,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承諾必達的。這無疑會造成孩子的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樣被家長特殊關照的孩子,在人群中也不會去分享,因為孩子會固執的認為大家都應該讓著我。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2、 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

其實,不怪孩子不分享,而是孩子壓根就沒有分享的概念,只有來自家長錯誤的價值觀,使得孩子的佔有欲異常強烈。如果家長在孩子的初期沒有選擇幹預的話,那麼對孩子來說自己是不會學習到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朋友,這會對孩子今後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難。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3、孩子的自我意識太強烈。

孩子正處於對世界的認知和自我意識逐漸蛻變的階段,如果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的話,孩子會變得以自我為主,不希望有別人來分享自己的東西,更不會主動把東西分享出去。甚至帶著這樣的思想,去霸佔別人的東西。

由此可見,孩子&34;意識的暴漲都是有原因的,才會導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不願與人分享任何東西,甚至出現侵佔的現象。只不過,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孩子,因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激起他們對父母的反抗情緒。與此同時,家長的強硬態度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強硬制止孩子的自私自利,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1、 逆反情緒的高漲。

面對孩子的自私自利,如果家長是強硬的手段去制止的話,孩子會受到傷害,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會讓家長如此的針對自己。沒有在根源上解決問題,而且家長表現的嚴詞厲色,很容易造成孩子牴觸家長,產生逆反心理,家長要我多分享,我越是不願意分享。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2、 使得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強硬的手段讓孩子去分享,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分享概念的誤解,在孩子的腦海裡會形成一個錯誤的思想:獲得大家喜愛只要分享就可以了。一旦這種觀念形成,就意味著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上是處於弱勢地位,失大於得,難以快樂。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3、使孩子習慣性的隱藏自己的訴求。

採用強制性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那麼就會讓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因為孩子覺得和家長的溝通自己是處於一個不平等的地位,說的再多也無用。不表達也就意味著沒有吵鬧,沒有吵鬧也就意味著家長不會強硬幹涉,對於孩子來說,不表達,隱藏心聲是最妥善的辦法。

因此,對待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和顏悅色,切忌打罵侮辱。孩子跟家長本該是親密無間的關係,而不是彼此防備,互不信任的地步。所以我們也千萬不要去逼迫孩子,其實避免這些問題也很簡單,就是需要我們採取以下方法。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才能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的生活當中呢?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首先,在家不要搞特殊化,要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感。

當孩子表現得自私自利之時,孩子會覺得一切東西都是自己的,誰都不能碰,家長應該耐心引導,教會孩子將喜悅分享給別人,將物品也分享給別人,就如自己的生日蛋糕一樣。在孩子日常生活當中,家長也要教育孩子人人平等,沒有誰是特殊的,只有把自己的快樂分享出去,才會獲得其他人反饋給你的快樂。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其次,家長要收起大人的姿態,也要以身作則。

家長跟孩子的交流更應該放低姿態,不要站在制高點去批評孩子,更何況,以強硬的手段逼迫孩子去分享,是容易受到孩子牴觸反抗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的代表,孩子是怎麼樣的人也就代表了整個家庭的風氣。父母要恪盡職守,做好分內的事情,多帶著孩子做些分享性活動,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學會分享了。

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分享,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最後,要讓孩子走出去多結交朋友,有分享機會時鼓勵孩子。

孩子也是需要融入到集體當中才能完善自己的,但是現代社會萬物互聯,極大的破壞了孩子出門的熱忱。很多宅在家裡不願出門會見朋友,單一的朋友圈也提不起孩子社交的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鼓勵孩子走出去結交朋友,或者是邀請朋友到家裡玩。這樣在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才會有分享的擔當,不會變成自私自利的模樣。

當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多給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要讓孩子銘記自己受表揚的行為。同時,針對孩子分享的行為,做父母的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小獎勵來激勵孩子的主動分享。

總而言之,孩子自私自利並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這樣的陋習,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對孩子做出了反面教材。不僅是要在言語上教會孩子懂得分享,在行為上也要為孩子做好表率。讓孩子真真正正的學會尊重別人,懂得分享的快樂,孩子才能把共享的精神根植於心。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學會分享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友愛、無私、要學會與人分享。自私自利的孩子只能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漸漸地孩子就認為一切好的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喪失了分享的觀念。所以,做父母的不能什麼都圍著孩子轉,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平等,以免助長了孩子的佔有欲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分享是孩子應該養成的一種良好品質。
  • 孩子難以融入集體,家長該怎麼辦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讓孩子邀請同學、朋友來到家中一起玩呢?這樣做可以讓孩子跟學校的同學加深友情,更好相處。如果孩子在學校無法跟同學友好的相處,將會影響孩子融入集體生活,進而也會讓孩子的校園生活日漸焦慮和不安。
  • 懂得分享的孩子 未來才能更好融入社會
    這就是「分享」的力量,分享給他人的越多,自己收穫的也就越多。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存在著「分享」行為,可以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從社會交往中收穫更多。相反的,不懂分享的人將很難融入社會。
  • 「團隊合作精神」,從小培養,讓孩子快速輕鬆融入集體
    很多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跟別人玩兒。經常被大家孤立;還有的孩子,東西不願意與小朋友分享。表現的很自私。培養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與人合作,與人分享,而對於中國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來說,由於從小就是一個孩子,他們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和相處的經驗,在合作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就不會太強。培養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已經是當前家庭的一個重要課題,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應引起家長的充分重視,儘可能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鍛鍊以及提高。
  • 孩子自私自利,將來難成大器,家長再不糾正就晚了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如果自己過於寵愛孩子的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習慣。我就見過不少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的佔有意識很強,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甚至爭名奪利,做損害他人的事。
  • 讓孩子融入集體,在集體中獲得快樂
    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快樂,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通過參加各種俱樂部、運動會、公益組織,在這些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領袖能力,團隊意識,社會責任和服務精神,這些還可以使孩子的品質趨向完美,還可以讓孩子收穫朋友之間的友情,團隊之情,集體之義,豐富的情感體驗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之感。孩子容易在團體中找到熱情和快樂。
  • 小學也會出現自閉和抑鬱,家長該如何讓孩子更好融入集體生活?
    如果孩子在學校無法跟同學友好的相處,將會影響孩子融入集體生活,進而也會讓孩子的校園生活日漸焦慮和不安。如果想要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家長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不能融入集體的原因。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多準備一些玩具、零食和點心,以幫助孩子分享給同學。在孩子邀請同學的時候,要引導孩子用友善的話語去邀請同學,詢問他們是否願意。
  • 孩子太自我,不能融入集體?家長試試這幾個方法,讓孩子融入集體
    他們與群體的接觸少,不願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間久了,各種複雜的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過於自卑,害怕別人嘲笑自己有的孩子其實很想融入集體,但是內心過於自卑。那麼如何讓孩子更好融入集體呢?多鼓勵孩子自卑的孩子很想融入集體,但是因為自卑,害怕在集體中被別人嘲笑,所以遲遲不敢融入集體。
  • 這4種類型的孩子,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合群,難融入集體生活
    老師誇他真的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愛分享,願意拿自己的玩具到幼兒園。久而久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鵬鵬玩,甚至後來鵬鵬主動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都沒有人接受。像鵬鵬這樣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存在不少,到底什麼樣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很喜歡,但可能被其他孩子孤立呢?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要上點心了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話題,人類的重要任務,家長的責任。千萬年來,人們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但是儘管過了那麼久,教育的問題,教育的難題依舊存在,有待發掘,有待解決。
  • 讓孩子分享零食吃還是不吃?家長的假客套,影響孩子的分享意識
    小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不一樣,大人或許會考慮這個是真客套還是假客套,我要怎麼應對才是最好,而孩子卻想不到那麼多,大人們說什麼孩子就認為是什麼,而沒有「客套」這一說法。如果孩子長期在大人這樣營造的這種「假客套」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誤解「分享」的精神。
  • 孩子幼升小 不適應難壞家長 專家支招:要正面鼓勵
    她強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妨放開手,以夥伴的身份多鼓勵孩子體驗各種小學生活,避免他們的依賴性。作為學校,也會開展幫扶活動,由五年級的同學陪伴新生,熟悉環境。另外,黃副主任推薦孩子回家可以多畫點我眼中的校園,增添興趣,也可增強和家長的互動性,同時減少對新環境的恐懼心理。
  • 讓孩子把數學融入生活中,家長可以這樣做
    真正的數學思維是需要把數學融入生活中,家長可以這樣做:三、鼓勵孩子挑選出顏色、形狀或大小相同的東西,尋找相似性;或找不同處,如挑出最大的盒子,讓孩子理解數字是用來描述量及關係的。通過度量方面的練習,孩子能明白事物的具體尺寸並學會如何用度量單位表示。同時度量能夠給予幼兒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讓幼兒積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靈活運用數學經驗,發展數學思維。家長可以這樣做:一、米、毫米等是度量用的單位,可鼓勵孩子創造自己的度量單位,如「寶寶現在是5個盒子高了」。
  • 自私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格局,長大後差距立現,家長為孩子看看
    2、家庭育養方式: 如果大一點的孩子出現「自私」的行為,大多是家長的原因,家長的過度溺愛就很容易讓孩子滋生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沒有一些家長就很自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這種教養方式讓孩子慢慢也模仿,家長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時間長了孩子的自私就會無法改變了。
  • 「分享」讓孩子擁有一顆寬廣胸懷,如何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品質?
    」現在有不少的孩子,自私自利的現象很嚴重,而出現這種狀況多數來源於家長的溺愛。家長對孩子溺愛是最可悲的事情,自私的孩子就是被這種愛滋養出來的。所以父母在表達自己對孩子愛的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告訴你,他在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你可以說:「哇,太好了,我和你一樣開心。」當孩子把他愛吃的東西分給你的時候,你說:「啊真好吃,謝謝你!」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2、通過移情的方法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 孩子人緣差,在學校被孤立怎麼辦?家長做到5點孩子輕鬆融入集體
    為了避免孩子遭到同學排斥,家長們可以通過這些方面,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在學校,孩子身邊沒有家長,孩子這些壞習慣會妨礙到其他同學,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孩子在班上的人緣會越來越差。建議家長跟孩子講清楚,既然上了學,就說明已經長大了,應該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要做到不給他人添麻煩,只有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壞習慣,才能讓孩子更好融入集體。
  • 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從力所能及的點滴小事做起,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孩子具有團隊精神。培養團隊精神需寓教於樂家長不能僅靠空洞的說教,而要讓孩子在輕鬆的氛圍裡樹立團隊精神。對於上小學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玩傳球或扔飛碟的遊戲,在互動遊戲中讓孩子感受到有很多看似簡單的遊戲只靠一個人是玩不了的,至少需要兩個人以上才能感受到遊戲的樂趣。
  • 三歲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父母要及時引導
    總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分享,父母以為是孩子還小,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了。「物權意識」萌芽後,在幼兒園容易沒朋友,父母要及時引導1)鼓勵孩子分享在孩子有分享的行為時,家長應適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孩子充分享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
  • 性格內向的孩子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和社會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一些孩子,他們往往不會去主動打招呼,不愛說話也不愛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在人群中總是一副沉靜的樣子,不招惹別人也不關心別人做什麼。後天性的性格內向主要是家長和生活環境影響的,如果孩子生活在不太和諧的家庭中,其性格可能會內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有的父母性格內向或者不善交流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導致孩子不善交流甚至性格內向;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缺乏耐心,經常吼孩子且缺乏鼓勵以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孩子性格內向該怎麼融入社會呢?
  • 孩子不敢表現自己?家長鼓勵孩子三件事,幫助孩子走出成長誤區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小李家的孩子所在的班級要選出一個娛樂委員,組織班級的團隊活動,班主任希望大家都可以積極報名參與,也多次在家長群裡動員大家。小李覺得給孩子報的美聲訓練派上了用場,於是慫恿孩子主動推薦自己去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