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孩子的同班同學到家裡玩耍,大家都為孩子交到了朋友而感到開心,就去廚房給他們準備一些點心。誰知到才過五分鐘,孩子房間發出了吵鬧的聲音,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準碰、我家的點心,你也不能吃。當時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那個同學造成的傷害該有多大啊,我也非常氣憤的批評了孩子。
其實,孩子自私自利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了。有很多孩子在分享玩具的觀念上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而孩子變得自私,是家庭教育的缺少還是孩子必經的坎坷呢?
1、 家長的特殊對待。
孩子自私自利,主要是因為孩子在家庭當中受到了格外的寵愛,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承諾必達的。這無疑會造成孩子的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樣被家長特殊關照的孩子,在人群中也不會去分享,因為孩子會固執的認為大家都應該讓著我。
2、 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
其實,不怪孩子不分享,而是孩子壓根就沒有分享的概念,只有來自家長錯誤的價值觀,使得孩子的佔有欲異常強烈。如果家長在孩子的初期沒有選擇幹預的話,那麼對孩子來說自己是不會學習到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朋友,這會對孩子今後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難。
3、孩子的自我意識太強烈。
孩子正處於對世界的認知和自我意識逐漸蛻變的階段,如果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的話,孩子會變得以自我為主,不希望有別人來分享自己的東西,更不會主動把東西分享出去。甚至帶著這樣的思想,去霸佔別人的東西。
由此可見,孩子&34;意識的暴漲都是有原因的,才會導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不願與人分享任何東西,甚至出現侵佔的現象。只不過,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孩子,因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激起他們對父母的反抗情緒。與此同時,家長的強硬態度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1、 逆反情緒的高漲。
面對孩子的自私自利,如果家長是強硬的手段去制止的話,孩子會受到傷害,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會讓家長如此的針對自己。沒有在根源上解決問題,而且家長表現的嚴詞厲色,很容易造成孩子牴觸家長,產生逆反心理,家長要我多分享,我越是不願意分享。
2、 使得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強硬的手段讓孩子去分享,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分享概念的誤解,在孩子的腦海裡會形成一個錯誤的思想:獲得大家喜愛只要分享就可以了。一旦這種觀念形成,就意味著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上是處於弱勢地位,失大於得,難以快樂。
3、使孩子習慣性的隱藏自己的訴求。
採用強制性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那麼就會讓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因為孩子覺得和家長的溝通自己是處於一個不平等的地位,說的再多也無用。不表達也就意味著沒有吵鬧,沒有吵鬧也就意味著家長不會強硬幹涉,對於孩子來說,不表達,隱藏心聲是最妥善的辦法。
因此,對待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和顏悅色,切忌打罵侮辱。孩子跟家長本該是親密無間的關係,而不是彼此防備,互不信任的地步。所以我們也千萬不要去逼迫孩子,其實避免這些問題也很簡單,就是需要我們採取以下方法。
首先,在家不要搞特殊化,要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感。
當孩子表現得自私自利之時,孩子會覺得一切東西都是自己的,誰都不能碰,家長應該耐心引導,教會孩子將喜悅分享給別人,將物品也分享給別人,就如自己的生日蛋糕一樣。在孩子日常生活當中,家長也要教育孩子人人平等,沒有誰是特殊的,只有把自己的快樂分享出去,才會獲得其他人反饋給你的快樂。
其次,家長要收起大人的姿態,也要以身作則。
家長跟孩子的交流更應該放低姿態,不要站在制高點去批評孩子,更何況,以強硬的手段逼迫孩子去分享,是容易受到孩子牴觸反抗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的代表,孩子是怎麼樣的人也就代表了整個家庭的風氣。父母要恪盡職守,做好分內的事情,多帶著孩子做些分享性活動,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學會分享了。
最後,要讓孩子走出去多結交朋友,有分享機會時鼓勵孩子。
孩子也是需要融入到集體當中才能完善自己的,但是現代社會萬物互聯,極大的破壞了孩子出門的熱忱。很多宅在家裡不願出門會見朋友,單一的朋友圈也提不起孩子社交的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鼓勵孩子走出去結交朋友,或者是邀請朋友到家裡玩。這樣在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才會有分享的擔當,不會變成自私自利的模樣。
當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多給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要讓孩子銘記自己受表揚的行為。同時,針對孩子分享的行為,做父母的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小獎勵來激勵孩子的主動分享。
總而言之,孩子自私自利並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這樣的陋習,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對孩子做出了反面教材。不僅是要在言語上教會孩子懂得分享,在行為上也要為孩子做好表率。讓孩子真真正正的學會尊重別人,懂得分享的快樂,孩子才能把共享的精神根植於心。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