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英語課標關鍵詞▼結構化知識
原文1
六、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教師要在深入研讀語篇的基礎上,根據主題語境、語篇類型、不同文體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語言所表達的主題意義,建構結構化知識,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自主表達觀點,實現深度學習。
這是第一次提到「結構化知識」。
原文2
案例2語篇研讀:以「A Trip>『The True North』」一文為例(課文原文見附錄4第二部分)
......
該文以時間順序展開,細節信息比較分散,只有通過分層整合時間、路線、見面和感受等相關信息,才能在零散的信息之間建立起關聯,也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和整合加拿大國家概況,構建有關加拿大國家概況的結構化知識,為比較中加兩國概況,在新語境中遷移所學內容,實現創新表達創造條件。
圖4展示學生需要重組和提煉的有關加拿大國家概況的結構化知識。
案例說明
通過文本研讀,教師不僅對文中兩位中國學生加拿大之旅的基本信息和需要學習的語言知識有了清晰的了解,還對文本的深層意義——加拿大概況和加拿大文化——有了準確的把握。同時,教師還分析了文體類型、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結構化知識,為組織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案例3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設計
主題語境:人與自我——做人與做事
語篇類型:新聞報導「A Material world」(課文原文見附錄4第二部分)
......
該文是一篇人物報導,有標題、導語、正文、引語等,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語言簡明準確。作者以多數人的金錢觀為背景,通過主人公的今昔生活對比,沿著主人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變化這兩條主線,探討了人們的金錢觀與幸福觀。這兩條主線相互交織,把語篇的事實性信息、語言表達方式,以及對主人公幸福觀的探討有機整合在一起,由此梳理出本文的信息結構圖和結構化知識圖(見圖6)。
看完圖開始知道什麼是「結構化知識」了。
原文3
案例說明
本案例展示的是基於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
遵循這一活動觀,教師需要整合課程的六要素,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託,將語言知識學習、文化內涵理解、語言技能發展和學習策略運用融合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三類相互關聯的語言與思維活動中。為此,教師在語篇研讀的基礎上,圍繞「富有與幸福」這個主題,設計了以下的學習活動:
首先,學生置身於「富有與幸福」這一主題的語境中,思考自己會如何面對類似的問題;然後,學生依託語篇,梳理並整合事實性信息,發現主人公從富有變為貧窮,但情感從不快樂變為快樂的事實,並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出結構化知識,為進一步討論主題意義奠定了語言、文化和認知基礎;接著,學生嘗試使用和內化所學的語言和信息,分析和欣賞新聞報導的文體特徵和語言特點,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最後是遷移和創新類活動,學生結合生活中可能面對的情境,通過多元和批判性思維,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本課,對金錢和幸福的關係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知。
原文4
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支持和激勵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是否在合作學習中增強了個體的責任感,是否實現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是否通過合理分工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是否改善了人際關係、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時,要注意所選的內容是否與學生的興趣和知識基礎相符,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關注學生的結構化知識是否形成或得到發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以合作和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豐富經驗、發展技能、提高能力、養成健康人格,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
案例4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主題語境:人與社會——旅遊與文化
語篇類型:旅遊日誌「A Trip>『The True North』」(課文原文見附錄4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本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獲取、梳理、描述有關加拿大之旅的事實性信息(旅行路線、風景特徵、氣候特點、旅行者感受);(2)歸納、總結、報告有關加拿大的概況和特點,形成對加拿大的結構化知識(地理、人口、經濟、文化、交通等);
可不可以歸納為:歸納總結出的圖表類知識。讀完這幾遍,發現「結構化知識」讀著更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