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亞強
後臺回復「周亞強」
查看益者往期文章
說明:本文為五四青年節徵文投稿
全文總計3064字,需閱讀8分鐘,以下為今天的益者原創:
作為一名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近10年的我來說,第一次以這樣的口吻談談工業工程師的成長發展。我想談自己的過往可能更直接的給予大家一些借鑑意義。
01
第一階段:
懵懂迷茫階段,畢業1到3年時期
這個階段剛入社會,我是非985、211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找工作那一段時間簡直了,很難有機會進入類似宇通客車、奔馳等等這樣的公司。
當時一部分同班學生選擇了富士康集團,在那個年代,貌似是只要是這個專業,學歷符合要求,他們都錄取。
我是被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子公司錄取。當時的公司廠房是一片莊稼地,我們圍著一大片莊稼地,勾畫著未來的夢想。
我被派往總部IE科學習一年,也有人派往集體內其它子公司學習。
這一年,沒有人真正的管你,沒有具體的工作業務,也沒有電腦,蹭著總部IE科的師傅,打雜,湊熱鬧,學習到精益的實在知識點從什麼是節拍,如何測量節拍,產線提效,工藝標準制定等基礎的學起,當時的感覺工業工程專業知識和實際情況完全沒有任何關係,迷茫不堪。
第二年回到子公司,新建的廠房,投產的2條產線。
開始工業工程師最擅長的工作,生產現場的效率提升。
每天釘在生產線,測量每一個產品的標準工時,記錄點點停時間和原因,計算平衡率,計算設備OEE,開始對公司內部開展七大手法八大浪費的培訓,製作改善視頻,組織公司級增效改善會議,零零散散的從現場改善、布局規劃、人員編制、改善氛圍營造、精益會議、人均效率指標考評等等做起來。
這一年做了大量的現場改善方案,每天晚上9點後下班,在那個年齡,並不覺得辛苦,只是夢想著有機會升職加薪。那是待遇月薪2200元,年終獎1個月工資。
第三年科室主管調回總部,我有幸接任,成為主管。
實際上更多是還是管理IE組的工作。這一年從現場改善的時間裡脫身出來,團隊成員從最初的3人壯大到9人。
我更多的協調組織,建立IE培育體系,完成IE改善案例手冊,編寫增效制度,推進工廠樣板線的打造等比較大的項目規劃工作,同時有了大量的外出參觀交流機會。崗位的變動讓我的薪酬翻了一倍,也讓我眼界大開。
三年的實實在在做事,基本將IE的基礎工具方法應用了一圈,雖未成體系,但精益生產源於汽車行業,有機會一定要去汽車行業走一圈。
當我有幸交流參觀大眾奧迪生產車間,著實讓我很震撼,下定決心一定要到更高的平臺去學習。
02
第二階段:
成長修煉階段,畢業4到7年時期
好的工作需要機遇,機遇需要緣分,而緣分在於自己的尋找和不懈努力。
空餘的時間我開始石沉大海的尋找機遇,大概在工作2年的時間點開始尋找下家,這一找就是近2年,終於被日產汽車相中。
記得當時日產人力的要求是985、211本科畢業才有機會,我的情況特殊,須單獨向總部申請,錄取我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公司是家電行業的佼佼者,而我在裡面屬於基層主管級別,做了大量的改善項目,他們急需有管理能力和實戰能力的IE工程師。
第二點是學歷必須是一本,否則沒戲。我們一直講這普通的一本專業都比不上別人的二本專業,而在規範的大公司,學歷的底線是不容忽視的。
日產的同事學歷有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畢業、有吉林大學、鄭州大學、重慶大學、德國留學博士、日本留學碩士等等。
那個時候,不能講自己是什麼學校畢業,更是實戰,去做事情,不要講過往。
日產汽車推行的是NPW生產方式,在到後來的APW生產方式,和TPS豐田生產方式類似,但截然不同。
在這裡我系統的全面學習精益生產,第一次認識到工業工程師的價值是幫助企業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這生產方式是運營體系,關乎企業生存發展。
日產從一線作業員到日產總部所有人都掌握NPW這一套生產方式,所有的工作都按照這個生產方式的要求來落實執行。
說簡單點就是所有人都是工業工程師,越是高層,越是工業工程專家級。
這點和我們國內企業的管理區別非常大,這也是為何日產全球近57家工廠,達到全球汽車製造前三的水平,而自主品牌差異根源,是人才的培育。
一個企業的規範程度達到什麼樣的水平,給大家舉個例子,日產每年年末會輸出下一整年管理技術崗位人員的出勤日曆,也就是你提前一年知道下一年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幾天,並且一定是不變的。
我記得一年365天,出勤是243天左右。
反觀我去過的無數無論是國企、民企、事業單位等,很多都是放假前幾天才能知道具體的周期。
這個深層次的根源是企業的管理水平、規範水平、穩定水平等等。日產三年都下來,我努力成為了工程師中的佼佼者,有幸被評為年度最優秀的管理人才。
五天八小時,在當地算是高薪的狀況,離職的人微乎其微,記得我走的時候稅前能拿到近20的樣子,如果工作年限增加五年,基本可以拿到30的樣子,而我毅然選擇了離開,理由是我不想這麼平凡的活著。
03
第三階段:
學習沉澱階段段,畢業8到10年時期
離開日產,進入精益諮詢行業,很多人都是專職於諮詢公司,而我是合作的方式,簡單點就是幹一單拿一單的錢。
我將這些年實踐的案例,培訓的課件系統的全面梳理,兩年內開發了近十門課程,涉及到製造業的每一個方面。
術業有專攻,當你系統全面的沉澱後,提升的不僅僅的你的工具方法的實戰能力,更多的是管理思想的提升。
這正是大野耐一所講述的精益思想核心是人的意識,持續改善。
比如說生產線平衡率這個方法的體會認知。
剛入道的時候認為是一個計算工具,平衡率越低,說明浪費多,需要崗位ECRS調整;慢慢的發現這個指標是評價一條流水線的整體飽和程度、浪費水平;
然後慢慢的和價值流分析中的數據流結合,要有平衡率必須連續流,單件流生產,涉及到產品全價值鏈的增值時間提升;
在後來和約束理論結合,鼓·緩衝·繩子方法,探索關鍵工序的改善,非局部無意義的改善;
最後跳出精益生產、TPS、約束理論、價值工程等等來看,工業工程師須糅合這些理論,實踐過程中整合,形成自我的認知體系。
這也是當下諮詢公司很多,但是每個人的套路不同。比如「三倍增效法」,六西格瑪和價值流融合的「改善周方法」,「人本精益」等等。
入諮詢行業2年後,理論過於豐厚,我再次踏入製造業,崗位中高層管理者,大家比較關心的薪酬是30以上。
這近十年的履歷,一直堅守在工業工程師這條道路上,投入了時間,付出了感情,也收穫了友誼,提升了自我認知。
很多人會講我是幸運的,其實是平凡的。
精益改革的不僅僅是企業,也是我們工業工程師自身。兩年前我開始跑步,從最初的10公裡2小時到如今的43分鐘。
身體從190斤到如今維持在158斤,這一切源於對精益認知的變化,精益的身體才能收穫精益的人生。
工業工程師的道路,從來都是逆光前行者,也是我們常常講述的一句話,工業工程師要善於做減法。
身邊從事精益的人一個個離開這個行業,但離不開的是每個人唯一的一生。
04
最後給工業工程師同道的人一些建議
1、剛踏入工作的前兩年一定要少爭辯,多做事,不問對錯,實踐是學習的最好方法;
2、工作三年以上的同道中人一定要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多表達,系統的方式會讓你工作更有思路;
3、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一定要開始健身,鍛鍊身體,長期坐著寫方案、跑現場,身體的負荷需要跟隨思想的步伐。鍛鍊身體和工作同等重要;
4、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可複製的,唯一的,沒有成功或失敗可言,唯有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即可,不必太過糾結要不要從事工業工程師崗位;
5、工作十年以後找工作靠的是緣分,能力次之;工作五年左右找工作靠是上家公司的的實力和你的實戰經驗,學歷次之;剛出校門找工作靠的是學歷,能力次之。
6、工業工程師可能會成為6西格瑪專家、精益專家、改善專家、財務專家、質量專家、供應鏈專家、生產管理專家、體系專家、企業運營管理者等等。精益思想永駐,工作只是一個表達方式。
7、無論你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成為一名工業工程師,比如5S方法,你無論身在何處,離不開它。
|益者往期精彩文章回顧|
-製造企業精益曲折成敗的人情債
-改善路上的「自動化」和「手動化」
益者簡介:周亞強。高級諮詢顧問,精益生產專家。曾在東風日產汽車、吉利汽車、格力電器等從事多年管理工作,主要方向工業工程、精益生產管理,具有深度的理論功底與實戰經驗。資料來源:標杆精益·益者
文章編輯:Blean
投稿方式:wangyj@benchmarkle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