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讀:社交媒體中, 人際交往的潛規則

2021-01-07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會去刷朋友圈、微博?為什麼沒事也要逛淘寶瀏覽寶貝?


我們在網上的各種行為背後都隱藏著動機,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朋友、家人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我們點擊、分享和點讚的行為。最新一個調查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該調查結果涵蓋了人們相互影響與回應的方式,花費在網上的時間,以及所做的購買決策分析這個結果很有意思,相信做市場的你了解一下也有好處。

你能否運用本文中提到的 tips 到你的社會化營銷戰略中呢?那就趕快閱讀下文,看看這個研究都做了什麼吧。
 

1、社交媒體中人際交往的潛規則

現實生活的友情和社交媒體中的友情,它們是否遵循同一套人際交往的規則?

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 Erin Bryant 和 Jennifer Marmo 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2012 年在 Facebook 上做了一個研究。研究對象是六個焦點小組的年輕人,讓他們針對社交媒體中人際交往的規則進行頭腦風暴。

最終他們想出了 36 條,然後拿這 36 條規則評估另外 600 個年齡介於 18~52 歲的 Facebook 用戶,其中 13 條的正確性得到了驗證。看到這裡你也許還是一頭霧水,到底什麼是人際交往的規則?請看下文:

如果在這個人的消息下面回復,我會期待他做出回應。我不能說出任何不尊重的話。我自己發布消息時要考慮到,它會對看到消息的人與我的關係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如果這個人刪了他的某條消息,我不應該再把它轉發出來。我應該通過其他方式而不是 Facebook 來聯繫這個人。我應該對這個人呈現自己積極而誠實的一面。我不能讓跟這個人在 Facebook 上的溝通妨礙到自己完成工作。如果某條消息會得到這個人的反對,那麼我不應該把它發出來。我應該用最基礎的常識跟這個人交流。發布消息前,我應該考慮到它可能對這個人的事業軌跡產生的負面影響。我應該通過其他方式而不是 Facebook 來給這個人發生日祝福。如果我想在照片上標記某人,我應該注意維護他的形象。我不應該在這個人的主頁上深入挖掘太多信息。

(不幸未能入圍的第 14 條規則是:我應該意識到,這個人發布關於我的消息,會在現實生活中給我帶來什麼影響。)

在這次研究過程中有一項很有意思:要求參與調查的人判斷,這些規則會被自己應用在親密朋友、普通朋友還是泛泛之交上。從結果看來,人們對親密朋友和泛泛之交的差別對待大大出乎我們意料。

與維持人際關係相關的規則(例如在社交網絡上公開說句簡單的「生日快樂」,參照規則 11),最常被用於泛泛之交,而這些規則對親密朋友則很少用。對此,Bryant 作了如下解釋:在我們聯繫親密朋友的眾多手段中,Facebook 之類的社交網站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但它可能是我們聯繫點頭之交的唯一手段。

這對做市場的你意味著什麼?

這個研究的關鍵點在於互利互惠的重要性。第一條規則中就提到了人們期待他人的回應,把它應用在社會化營銷上,這就意味著對用戶的消息或評論做出回應。

另外,人們會區別對待不同親密程度的朋友,這個研究結果也影響著我們做市場策略。下面我們將對三種親密程度的朋友做出定義:

親密朋友,就是學生時代會把他們當做最好朋友的那一類人普通朋友,就是會在線下一起閒逛但不會進一步發展的那一類人泛泛之交,就是跟他打過照面,卻沒有日常性的交流的一類人


對於市場人而言,產品主頁的粉絲基本上屬於第 3 類,泛泛之交。如上文所說,與維持人際關係相關的規則最常被用於這類人,比如對用戶在社區裡的逐步成長表示關心,回復用戶的評論,轉發積極的消息。


2、朋友使我們無時無刻保持聯繫

18~34 歲的手機持有者中有六成表示,他們睡覺也會把手機放在床頭,以免錯過電話、簡訊或其他重要消息。

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這個數據源自 2012 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次關於手機的調查,結果證明了人們對維持友誼的依賴性,也證明了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繁程度。如果有個朋友有話想說,我們會很願意去了解,根本不介意時間。

 

這個調查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如果某段時間我們不太經常看手機,那麼就會有更強烈的欲望去打開手機後查看朋友主頁或消息的更新。

39% 的人表示,他們曾經被朋友抱怨沒有及時回簡訊和電話。33% 的人表示,他們曾經被朋友抱怨看手機不夠勤,不夠頻繁。僅 12% 的人表示,朋友說他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太多了。

我們希望自己能時刻與朋友保持聯繫,與此同時,我們也感到了時刻聯繫所帶來的社交壓力。

 

這對做市場的你意味著什麼?

我們應該注意尋找發布消息的最佳時段,而最佳時段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人們玩手機的尖峰時段。皮爾研究中心建議:以上數據毫無疑問地證明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人們都是在線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 24 小時全時段都做測試,來看究竟什麼時候發布效果最好。

如果在 Buffer(一個社交媒體管理平臺)上查看我們發布 Twitter 的數據,就會發現裡面出現了若干個高峰期,白天晚上都有。

 

3、朋友是如何影響你的購買決策的?

美國權威研究期刊《Pacific Standard》對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做了精彩總結,這個現象由來自牛津、哈佛、利莫瑞克等大學的多位研究人員提出,下面我們將對此做簡單介紹:

假設你在猶豫該下載「鄉村度假(FarmVille 2)」和「糖果粉碎傳奇(Candy Crush Saga)」兩個遊戲中的一個。你會傾向於聽網上評測中的推薦意見呢,還是會信任好友的推薦?儘管你認為自己能公平參考朋友的意見,但不知不覺中可能你已經傾向於朋友的那個選擇。

這個研究調用了自 2007 年起 Facebook 上應用的購買記錄。在該研究中,用戶面臨著兩種信息對購買決策帶來的影響:

「積累型的信息」,比如,暢銷應用榜。「近期活躍型的信息」,比如,朋友剛剛安裝過此應用。

 

本質上,是否購買這個應用意味著你信任自己的調查或大眾的評價,或者你可以和朋友一起玩這個遊戲了。這個研究表明,朋友對你的影響大過調查結果帶來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朋友的影響可能會導致應用的受歡迎程度呈指數增長,這就像 App Store 裡的應用,一旦獲得成功,它的名氣將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以下是研究人員做出的解釋:人們會隨機模仿自己朋友的行為,做出和他們近期做過的類似選擇,因此他們選擇人氣增長最快的產品可能性最大,而與產品的人氣是否最高無關。

這對做市場的你意味著什麼?

不管你有沒有在做電商或產品,以下建議都會對你很有價值。

就拿「社會認同法則(Social Proof)」作例子,如果你希望說服一個用戶採取行動,那就向他展示這個產品獲得的成百上千個贊吧。熟人的證詞更令人信服也是同理。

Facebook 對這個法則的運用已經提高到了另一個高度,點讚的按鈕不僅出現在自己的網站上,還以插件的形式出現在了其他網站上。在那些網站上,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哪些好友也點過贊,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你對那個網站的看法,也提高了你點讚的可能性。

4、關心 > 分享

關於社交媒體對友情的影響已經有很多先行研究,結論有偏正面影響的,也有偏負面影響的。以下是一個有趣的研究使贊成正面影響的人大幅增加:在社交媒體上與人直接互動會增進友誼。

根據美國西伊利諾大學(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教授 Bree McEwan 的研究,當我們給他人發私信、瀏覽他的主頁、互相喜歡對方發的消息時,我們是在給友情增值,並且會感覺關係更親密了。她調查了一組年輕人對 Facebook 上某些舉動的看法,其中包括在朋友主頁留言、評論等。

這些舉動大致分成兩類:

關心——「通過消息表達自己對朋友的關心」,即回復他人的消息分享——「通過自我展示與表露,達到維護關係的目的」,即自己發布消息

McEwan 教授總結說,關心有利於加固友情,分享則可能使人逐漸失去興趣。如果一個人只注重分享個人信息,卻不喜歡回復他人發出的消息,就有可能使關係惡化。而如果一個人喜歡對朋友表示關心,回復積極,他就會發現社交網絡為自己維護友情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這對做市場的你意味著什麼?

在社交媒體上建立良好的關係就像建造一條雙行道。

你必須:1、發布有益又有趣的內容;2、回應你的用戶,對他們保持關注。

如果你把社會化營銷看做建立關係的一個機會,單向的分享並不能夠使你的公司或品牌變得人氣更高,而關心可以做到。正如 McEwan 教授總結的那樣,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關心和積極回復就會提高朋友的滿意度。

結論

你也許知道朋友對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影響,但影響如此之大,你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交際的潛規則,購買決策,朋友的影響已經滲透了方方面面。這些研究可以幫助市場人員有效使用社交媒體,做好關心與分享。你是否已經開始運用這些訣竅了呢?

來源:數英網@DIGITALING.

相關焦點

  • 了解規則而後動,社交潛規則,人際交往的及格線!
    不是的,其實人際關係中,包含著一些不需要明示的潛規則,當我們了解這些潛規則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語,或者根據這些潛規則的為依據,來選擇我們的處理方式,這樣做,不代表你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強者,但是它會影響你人際關係的下限。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追求的是社交禮節而已。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否知曉這些潛規則,並很好的利用它們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 手機媒體與大學生人際交往實證研究
    手機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時如何運用手機媒體,手機媒體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產生了哪些影響,都是值得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充分發揮手機媒體的積極作用,同時針對消極影響提出對策,力求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獻計獻策是本文的最終目的。
  • 人際交往中的3條「潛規則」,請牢記於心,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其實,人際交往中有許多人不知道的3條「潛規則」,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請牢記於心,做一個高情商的人。一、禮尚往來,是人際交往的重中之重。老祖宗早就告訴了我們,「來而不往非禮也」,真正好的人際關係是禮尚往來的,情商高的人都知道,想要和別人打好交道,既不能過度索取,也不能強調過分獨立。
  • 人際交往的3條潛規則,學不會的終將被淘汰
    你知道人際交往也是有潛規則的嗎?要不然為什麼有些人的人際交往總是那麼令人不滿意呢,不是矛盾衝突不斷,就是各種陰險背叛。很有可能就是不了解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所導致的,那些在人際關係上呼風喚雨的人,顯然是利用這些潛規則,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立於了不敗之地。那麼,你想讓自己的人際關係也變得這麼與眾不同嗎?
  • 「周一問候」人際交往的六條潛規則
    周一問候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農曆十月三十和大家一起分享《人際交往的六條潛規則》一、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人際交往中,提出的請求不會都同意。在交往藝術中,沒有堅定的提出,就是客套;沒有爽快的答應,即是拒絕。
  •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非常有用的「潛規則」?
    「潛規則」,不過是大家人際交往中的常規總結出來而已,但是對於維護自己的人際關係還是有很大幫助,情商不過也是這些,下面結合我的親身體會,來跟大家說說這些「潛規則」!第一條,與人交往,可親近,但是別討好!我的處事原則就是,「對我好的,我會對你好,對我不好的,我就離你遠點」啦,可能不夠犀利啊,也沒有什麼廝殺,不過憑藉真誠,還是能交到好朋友的!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你越早知道越好
    人際關係中,有些規則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們最好在交往前就知道,這樣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將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如果你想真正擁有好的人際關係,你最好記住這條潛規則,不要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有好人緣,因為可能你在人際關係維護與朋友互幫互助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尤為需要注重的是既學會幫助別人,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懂得接受別人的幫助。
  • 人際交往中,牢記這5條「潛規則」,讓你越混越好,路越走越寬
    2020-12-27 14:22:53 來源: 護膚講師 舉報   人際交往中
  • 比「雙十一」套路更過分的是人際交往中的五條「潛規則」?
    搶個紅包領個優惠太難了,處處是坑,但是遠比它更過分的是人際交往中的五條「潛規則」,和淘寶玩至少有「進度條」,知道該怎麼努力,可是和人性玩,你卻永遠摸不透對方的套路。在不知道敵人是誰的情況下,學會這五條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1、管好嘴巴。
  • 《隱私簡史》-探討公共空間、社交媒體和人際交往中的私人信息管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對自身信息要求更多掌控權,隨後作為成年人,與家庭成員一起形成新的共同認知,創建並擴展自己的朋友圈。在早年間,對個人檔案的威脅較少,但私密空間也並不多。數字媒體的興起為人數漸眾的獨居人士提供了交往機會,不過獨處與網際網路之間也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總體而言,老人更可能獨自生活,也較少使用社交媒體。
  • 人際交往的3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
    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心照不宣的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這三條潛規則,一定要知道!人際交往中,最怕你把嘴欠當幽默,把口無遮攔當直爽,傷了人卻還不自知。語言的藝術很微妙,它可以成為一團暖人的火,也可以成為一把殺人的刀。你可以心直,但不要口快。
  • 不懂這3條潛規則,人際交往時小心被淘汰
    職場中的潛規則多如牛毛,你稍微有一點差錯,就會被別人歸咎到對職場潛規則的不遵守上。那麼,職場中真的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潛規則嗎?估計誰也無法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在職場中的每一個人,幾乎都在受著潛規則的制約,也就是說無時無刻不都在被潛規則所影響著。
  • 社交媒體信任對隱私風險感知和自我表露的影響:網絡人際信任的中介效應
    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1979/2005:121)曾將信任分為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對制度的信任影響了制度下的人際信任。而人際信任又影響著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的風險感知強度和自我表露程度。結合社交媒體的使用,本文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社交媒體信任(制度信任)對隱私風險感知和自我表露影響的具體作用機制,即網絡人際信任(人際信任)的中介效應問題。
  • 人際交往的3條潛規則,越早知道越好
    堅持在背後讚美別人,會對你的人際交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02圈子不同,不必強融。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人際交往而勉強自己融入到不喜歡的圈子,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優秀,這就夠了。 圈子不同,話不相投。03察言觀色,攻心為上。
  • 20條人際交往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
    今天,為大家整理總結了20條沒人明說,但很重要的社交潛規則,一起來看。01社交的起點,是等價交換、各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心理學家說過:「能第一時間叫出別人名字的人在社交中是最受歡迎的。」與人初打交道,記住對方的名字,能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無足輕重。
  • 人際交往潛規則:撞見熟人聚餐,不管怎麼邀請,都別去
    人際交往潛規則:撞見熟人聚餐,不管怎麼邀請,都別去。你熟悉的朋友只是被請來的客人出於禮貌和尊重東道主,去參加別人的聚餐一般都是孤身前往,不會帶一些毫無關聯的人去冒昧的參加。從一開始就沒邀請你,就是沒打算叫你現在很多朋友都分散在各地忙於生計,大家不常聯繫關係有時就會淡下來,但真正的朋友是不會隨著時間和距離而改變,因此你也可以從一場聚會中看透人心。
  • 12個高情商的厚黑社交技巧!(人際交往必備)
    厚黑之道,並不一定就是那些厚臉皮或陰狠的詭道,它往往隱藏於日常的智慧和哲理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就是厚黑學最高的境界「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而且,厚黑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這一點在社交場合體現得最為明顯。以下分享12個高情商的厚黑社交技巧!人際交往,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掌握了這12個高情商的厚黑社交技巧。
  • 關係即數據,論社交媒體的關係轉換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的社交媒體中,人際關係成為數據化的社會資源,或者叫做社會化的數據,社交平臺的功能就是通過關係數據來實現關係轉換,通過關係轉換來實現平臺價值。在社交媒體時代,「關係」首先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彭蘭教授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大眾傳播渠道重新建立在人際傳播網絡之上,這既是一個有意思的回歸,又是大眾傳播的一次飛躍。實際上,「關係」與「傳播」是一對共生概念,而在「關係革命」爆發之前,「傳播」更多關注的是信息內容,而卻忽視了傳播背後的「關係」價值。
  • 《人性的弱點》:人際交往需要掌握6個技巧,社交圈中遊刃有餘
    關於「人性的弱點」中的「弱點」,我認為可以理解為「缺點」和「盲點」更為確切,且符合文章內容和人性特點。 以前有粗略了解過這本書的內容,這次是認真閱讀。按照順序,從前言,到目錄,再到內容,認真細讀。第一章的目錄叫「把握人際交往的關鍵」,非常直接明了地給出了中心內容和所要表達的觀點。
  • 孩子社交障礙?人際交往能力差?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掉以輕心
    就像在社交方面,很多孩子或大或小會存在一些社交障礙。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家長要培養並不斷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社交能力弱的原因1、缺乏自信有些孩子缺乏自信,所以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自發的會少說話、不說話,來避免人際交往。孩子自信心缺乏多與孩子的生活氛圍,家庭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