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有一則新聞讓人觸目驚心。媽媽拉著女兒跳海,只因女兒不能認真聽課,不能及時完成作業,多次勸導仍沒有效果,想要嚇唬嚇唬她。幸虧民警及時把她們拉回來了。媽媽仍然聲稱自己只是想嚇唬嚇唬女兒。而她的女兒呢,則是一臉驚恐,哭著求救。可想而知,這件事對她有多大的影響。
網絡上隨便搜索「做作業」「跳海」,各種關於父母與孩子做作業發生衝突,雞飛狗跳的新聞撲面而來。
為什麼寫個作業,父母和孩子會爆發出這麼大的衝突呢?為什麼一提到做作業就雞飛狗跳的?到底是這屆父母有問題,還是這屆孩子有問題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實在想不出來也不要緊,有教育專家幫我們找到了原因所在。在《高情商養育》這本書裡,作者為我們指出了不斷發生親子衝突的原因;還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告訴我們父母哪些行為看似愛孩子,實則傷害孩子;在日常溝通中,應該如何「聽」到孩子,為什麼對孩子說的話,一點用都沒有呢?像上文中提到的女孩,為什麼媽媽多次勸告仍然不能完成作業呢?媽媽應該怎麼做才有效?這本書裡有非常多接地氣的案例和講解,這就不得不提到作者了。
《高情商養育》一書的作者呢,是徐婧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黑龍江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優秀人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而且她還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她有著豐富的親子心理諮詢經驗,書中的案例都是作者在日常諮詢中碰到,經得當事人同意後寫在書籍裡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很驚訝地發現,這說得不就是自己嘛!
讀這本書你會有哪些收穫?
作者會告訴你哪些話最好不要對孩子說;
父母與孩子說話的五個原則;
父母的哪些做法,會傷害孩子;
哪些父母會培養出叛逆孩子;
當講道理行不通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卻不領情呢;
優秀的家長具備的6種素質;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等等。
育兒小妙招分享。
大多數的父母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是愛父母的。但如果正確地表達愛呢?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很多現代家庭是「喪偶式家庭」,爸爸因為工作原因會缺席家庭教育。爸爸們其實也非常委屈,為了賺錢養家,常出差,不能陪伴孩子,也是非常無奈啊。那是不是沒有辦法與孩子建立愛的關聯呢?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三個非常好的建議:
1.給孩子留紙條。
對於總是非常忙碌的爸爸來說,下班孩子睡著了,上班孩子還沒醒,是常態。看著孩子熟睡的面龐,心裡有萬千的愛無法表達。怎麼辦呢?給孩子留個小紙條啊。可以寫寫每天做了什麼,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或者對孩子表達關心等等。即便孩子不認識字,媽媽可以代讀。通過這個小紙條孩子也能夠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2.藏「寶物」在家
如果爸爸經常出差,可以先在家裡藏好寶物。等出差以後,過一段時間給孩子一個提示,比如「沙發下有玩具」「衣櫃裡有塊糖」等等。這樣孩子也能夠感受到爸爸的存在。
3.工作安排告訴孩子
很忙碌的爸爸,可以試著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安排。既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建立時間觀念,而且讓孩子的生活有了盼頭。還有多久就可以見到爸爸了。爸爸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暢想下在一起玩的場景等等。
當然了這只是本書裡父母對孩子表達關愛的一個小妙招。貫穿整本書的都是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愛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底蘊。
學會做智慧的父母。
還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點是,父母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書中作者提到一位來訪者的故事。她說,每次提醒孩子做一件事情,但他總是不放在心上。一直需要提醒,才會記得。相信這是很多父母會遇到的問題。常常聽父母抱怨,為什麼說了很多遍,孩子就是記不得呢?為什麼說很多遍,孩子就是不聽呢?為此苦惱不已,正如開頭新聞中的那位媽媽,多次勸告孩子做作業,但沒有效果。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作者說,這麼說沒有用,那換個方法啊!一句點醒夢中人。既然這個方法沒用,為什麼還鍥而不捨地用這個方法呢?這麼想來,忽然感覺在和孩子溝通時,自己是多麼的愚昧而執著。上文中的那位母親,在多次勸告無效後,採用了非常極端的做法——跳水。雖然她也換了方法,但卻用錯了方法。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用「虛擬想像法」代替講道理。
2.用有趣的語言行動代替講道理。
3.用孩子喜歡的事代替講道理。
4.用親子遊戲代替講道理。
記得有一位母親,孩子不想做作業,只想打遊戲。媽媽就靈機一動,建議孩子把每個題目想像成一個遊戲裡的關卡。做好一題,就是過了一關。媽媽及時配合地給予鼓勵,原本不想做作業的孩子,忽然變得非常配合,一步步地把作業做好。而新聞中的母親,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而不是選擇極端方法。
正如作者在本書的開篇提到的,時代變了,孩子的想法也變了,如果父母還是站在原地,不和時代接軌,不考慮孩子的需要,只是照搬上一代的方式,拿老一套管孩子,孩子當然不接受。所以對抗,叛逆狀況頻頻發生。
父母想要真正的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既要學習,也要反省。優秀的家長,常常具備6種素質,作者在書中有詳細的講解。不妨翻開書來,看看自己具備了嗎?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需要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