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點關口
在連續熊了近4年,熊到股民沒脾氣的時候,中國股市的行情突然起了新變化。
今年以來,股市一改此前半死不活的頹勢,開始反彈向上,特別是豬年春節過後,漲勢凌厲,3月4日,上證指數時隔近9個月之後,再次站上3000點。從2019年1月3日至3月22日,在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上證指數從2441點上升至3104點,漲幅為27%。
2018年中國股市是全球表現最差的資本市場之一,全年上證指數從3369點跌至2493點,跌幅達26%,創下2014年11月以來歷史新低。
今年這樣的漲勢不但「一雪前恥」,而且一躍領漲全球股市。
為此,有券商分析了這次的3000點與以往歷次3000點的不同,認為當前主要估值指標相比以往歷次的3000點時,均處於較低的位置。
即便如此,自3月7日上證指數摸高3129點,半個月內圍繞3100點震蕩,遲遲難以突破這個高點。由此,市場又站在了多空分歧的時點。
那麼,為什麼熊了近四年的股市,在「中國經濟將繼續引領全球增長」的背景下,突破3100點卻如此困難?
「股災餘孽」
行情上衝扭扭捏捏,從一定意義而言,A股至今都還沒有走出2015年來的「股災」通道,還處在消化「股災」的過程中。
滬指自2015年6月5178點的高位,僅用了3個月就暴跌到3000點,跌幅達41%以上,再到2016年1月底下跌到2638點,與2015年最高點相比跌幅更是達49%,幾近腰斬。
經歷2015年暴漲暴跌之後,股指一直萎靡不振,甚至在一段時間內為了力保3300點、3400點打起了攻防戰,能攀上3500點簡直就是「行大運」。
從年度漲跌幅來看,滬指2015年全年累計上漲9.41%,2016年下跌12.31%,2017年回升6.56%,2018年跌幅高達26%,可以說漲不及跌。
如果從三年前5178點的最高點算起,到2018年12月28日的2493點,則累計下跌了52%,即嚴重的負增長。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在此期間,美國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由17619點上漲到23327點,及3月22日的25963點,漲幅分別達32%和47%。
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呈現反向運行態勢,反差之大可窺一斑。
非市場化病根
對於「股災」延續原因,普遍歸結為信用風險頻頻暴露,股權質押壓力陡升,以及金融去槓桿對股市的壓制等。
從中國股市發展的實踐看,融資功能被定位為中國股市發展的首要功能,監管部門也多次強調,融資功能是市場發展好壞的首要評判標準。
從支持國企脫困,到支持中小企業,到支持新經濟企業的融資發展,股市扶貧的特殊定位本質上就是逆市場化行為,讓股市的融資功能定位得到不斷強化。
實際上,股市的首要功能應定位於提供公司治理機制改善場所,即改善公司治理的功能應是第一位的。
功能定位偏差(市場融資VS公司治理),可以說是市場運行機制中諸多問題的根源,也使A股事實上異化為「提款機」和「套現」場所。現實中往往這些企業上市融資的目的不是如何給投資者回報,而是如何能夠在市場圈到更多的錢,甚至通過這種融資方式轉化成個人掠奪社會財富的工具。
改革決定乾坤
鑑於中國股市處於偽市場的高峰,有效監管的低谷,不能拿西方股市是經濟晴雨表標準來衡量。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增長數字平穩,中國股市與中國經濟形成強烈反差:經濟走穩態勢持續,股市困頓難破,市場信心明顯不足。
根本上,中國股市與改革有關,反映的是改革進程,而目前股市改革顯然遠遠落後於市場發展的現實需求。
就資本市場而言,退市制度猶待時日,市場監管對行政監管的替代未有進展。
簡而言之,由於市場運行摻雜了太多的行政意志,股市往往不能充分按照真正的市場化規則來運行,加上缺乏市場化的供需結構和缺乏市場化的優勝劣汰,再加上監管部門政策波動多而大,還有各種綠色通道和特權利益分配通道,導致A股市場很難真正產生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從而市場扭曲,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也就充滿了投機性。
化解此種狀況,唯有在教訓中從根底上尊重市場,讓監管歸位、到位,重塑股市內核。
(作者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福卡智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