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而經常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很可能是討好型人,3個方法改變

2020-09-17 處處有心

蔣方舟在《圓桌派》上總結過自己討好型人格特徵:

「我總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時擔心冷場,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

「不會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我沒有跟人發生衝突的能力。」

「我從不敢和人提出自己真實的意見,總在一味地誇獎他們,像一個每天笑臉迎人的店小二。」

她說的這幾條幾乎涵蓋了討好型人的所有痛苦:看人臉色,不會處理衝突,不敢表達觀點。

說到原因,蔣方舟總結為:

「我是那個圈子裡年齡最小的,所有人都認為是晚輩,都覺得可以來指點一下我。我也總會認為自己需要『謙卑』一些,於是也會拿出很諂媚的姿態來,放任大家的指點。」

其實,很多討好型人,都曾用討好獲得過別人的喜愛,所以,這個模式才被固化在自己的處事理念中。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家庭聚會時,她總賣萌,由此獲得家族中最多的喜愛和寵溺。

長大後,40好幾了,聚會上只要人一多,她就開始賣萌、討好,希望大家喜歡她、保護她,但其實……顯得特別滑稽、幼稚。

用討好去獲得別人的愛,就好比飲鴆止渴,損失了最重要的尊嚴,只獲得了一時的爽快

所以,討好型人,很多都是人前笑如花,背後暗垂淚。

那麼,討好型人能改變嗎?答案是:能。

首先,包括蔣方舟在內,很多人喜歡把討好型,說成「討好型人格」。

其實人格是很穩定的一個特質,不容易改變,而討好型,只是一種面對壓力的處事方式,是很容易改變的,它們不是一碼事。

其次,一定要真正意識到「討好型」不是一個好的處事方式。

很多人把討好型和「拍馬」、「高情商」混為一談。雖然覺得痛苦,但又一想「也沒什麼不好」。

如此不堅定,是肯定改不了的。

其實「討好」、「拍馬」、「情商」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他們的最大區別是:

  • 討好是內心的弱,它並不捆綁明確的利益。討好別人,追求的是對方的愛和關注。
  • 拍馬,有明確的利益指向,只要利益消失,馬屁也就隨之消失,所以有人走茶涼之說。
  • 至於高情商,是從整體出發,追求多贏的局面。

蔡康永曾說:「人們都說林志玲情商高,她總能圓場,說得體的話,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情商高的人,首先是做自己,而不是一味取悅別人。」

最後,改變討好型的核心是:自我確認。

自己無法給自己關注和愛,就會仰仗於別人給,於是只能討好別人。

如何給自己關注和愛呢?

1,從小事入手,執行自己真實的想法

和朋友約會,明明覺得地點太遠,但還是遷就朋友,放棄自己的想法。

飯店裡,明明覺得朋友點的菜不合口味,但還是說好吃,勉強下咽。

要改變討好型,可以先從小事入手,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比如:主動提出約會地點選雙方折中的地點;點菜時,也可以主動提出要吃某道自己喜歡的菜。

從小事開始,容易成功,且失敗了也不會有嚴重後果。

只要開始了,就是在改變,慢慢地,真實想法就不會再被壓抑,會很自然地流淌出來。

2,總結自己特別容易討好別人的場合和方式

有些人在陌生人佔多的聚會上,出於缺乏安全感,喜歡討好別人;

有些人在工作場合,特別會議等人多的地方,喜歡討好別人;

還有人在家庭聚會上,特別是在婆家的家庭聚會上喜歡討好別人……

討好的方式也一樣,有些人會用傻笑來討好對方;有些人則是討好的語言;還有人可能是不住地點頭……

總之,總結地越全越細越好。

只要是你認為此時此動作是在討好對方,就算,沒有固定的標準。

總結這些什麼作用?

  • 在遇到時,提醒自己,不要討好。
  • 做不到時,調整次數和程度。

比如:以前要賠笑很久,現在意識到了,笑一會兒就好;

再比如:以前要說很多討好的話,現在說1-2句時意識到了,就少說;

還有:不住點頭的,心裡提醒自己:點幾下就行了……

3,在習慣性討好的後面,加一點新東西

別人說完觀點,你不贊同,但又不敢表達自己觀點。

你可以先討好對方,讓對方放鬆,也讓自己進入習慣模式後,不那麼緊張,然後說自己的想法,哪怕本來想說三條,結果說了一條,也是進步。

已經成為家長的討好型人,更需要及早改變。因為討好型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 家長是孩子的模板

孩子的很多處事方式都會參考家長、模仿家長。

  • 討好型的家長,自我價值感低,總是習慣性犧牲孩子的利益去滿足別的孩子,照顧別的孩子的情緒

比如:有孩子來搶自家孩子的玩具,沒搶到。

討好型家長就會關注到別家孩子不開心的情緒,

但卻會忽略自家孩子的委屈和驚魂未定。

討好型家長的處理方式,一般是責令自家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對方。

其實這種行為就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以求得不失去朋友,或者不失去一個好口碑。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感覺低人一等,慢慢也就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了。

  • 討好型家長,在外是老好人,回家面對孩子時,往往會特別嚴厲,總喜歡否定孩子,不利孩子成長

孩子做啥都是錯的,而且批評起來特別嚴厲,這些父母在外,則往往是討好型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a,孩子永遠愛父母

討好型人非常在乎和需要別人對自己的喜愛,當他確認對方一定是愛他的,不會離開他的時候,討好就消失了。

非但消失,甚至還會將自己在外討好別人受的委屈發洩在此人身上。

b,害怕辜負別人的期望

討好型人非常害怕辜負別人的期望,因此他們會背負上老師、學校、家裡長輩……的想法。

而要實現這些想法,只能嚴厲要求孩子。

c,真正否定的是自己,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對孩子而言,在嚴厲且喜歡否定孩子的家長養育下,很容易形成討好、怯懦、迴避型人。

討好,並非只是單純地取悅別人,它最重要的問題在於:犧牲自己取悅別人。

這種「犧牲」是毫無價值的犧牲,別人並不會因為被討好而高看你一眼,相反,反而更容易被看輕。

改變,有時候看上去很難,但真的下決心了,效果會比你想像中來的更快。

行動起來,給自己提氣,做真實的自己,也給孩子樹立更好的榜樣。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青春期(初高中)心理教師,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相關焦點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這種人格類型的人會毫無原則底線的去討好他人,更加不會拒絕他人,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幫助別人做事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孩子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與此同時,他們會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會惹被人不高興,而且大多數時候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要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 生在這些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多半活的很累
    生活中,像早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提意見,只會點頭贊同……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地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父母要檢討教育方式
    ,無論自己有沒有錯,都會不停地認錯道歉,張女士覺得自家孩子乖巧懂事,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可能是討好型人格1、默默承受如果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不哭不鬧、悶不吭聲,可能是心裡受了傷,他們不去爭辯,只是想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們會性格自卑、冷漠,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嚴重影響到人際和婚姻。
  • 孩子出現「討好型人格」,父母可用3招,樹立正確價值觀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他們的人格就會開始慢慢被建立起來。而有些孩子的身上會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而這種人格會讓孩子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對孩子日後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傷害。>很多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當然討好型人格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不自信,他們極度自卑,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總是害怕別人會拋棄自己。其實這背後離不開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就是在這種不斷被壓迫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們就會形成一種壓力感,最後就會為了討好家長而行動,從而養成了一種習慣,形成討好型人格。2、家長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過多的否定,甚至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的壓力,最後讓孩子形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們的生活習慣。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近幾年,"討好型人格"出現在大眾視野,也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能被"討好型人格"光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錯誤教導下,他們很容易變得焦慮敏感,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為了維持某種關係,或是得到朋友的好評,他們會無條件滿足對方的各種請求。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原生家庭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其實"救贖"主題近年來聽得太多,很多人都對此有些膩煩,當有個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所有人也都不會覺得厭煩的詞——"家暴"。因為她開始耗儘自己的一生,在討好他人的道路上,卻一次次地被人傷害、毆打、拋棄。而大多數人的"討好型人格",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就像在他們心裡劈開了一道裂谷,終身無法治癒。
  • 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後悔也來不及
    而討好型人格最開始的形成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導致的。這種被父母吼大的孩子,一旦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父母到時後悔也來不及。討好型人格的形成1、父母期待過高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期待過高,對孩子總是有條件的愛。
  • 孩子總希望得到認可?「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可能和父母教育有關
    孩子的人緣變好了卻總是丟東西,背後原因讓人心疼小藍的兒子凡凡今年五歲了,上幼兒園中班了。凡凡上小班的時候,人緣並不是很好,小夥伴們都不是很喜歡他。但自從上了幼兒園中班以後,凡凡的人緣變得非常好,就算放假也經常有小夥伴來家裡找他玩。
  • 切記:千萬別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將會毀了他
    而產生「討好型人格」的原因有三點: 011、小時候父母陪伴缺失 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 2、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指的是喜歡討好別人,處處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如果你的孩子他高度敏感,過分在意他人情緒,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也不會拒絕別人。那麼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存在著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3. 不敢向自己的伴侶提需求,喜歡側面暗示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是極度自卑的,他們害怕被對方正面拒絕,想通過自己的一些表情變化或者語氣的變化來暗示對方,希望他可以發現自己的需求。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一輩子
    問我是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和你一樣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因為害怕否定、批判或是打罵,在與別人相處中,孩子也會和別人站在不對等的位置上不斷的討好別人,你若是不希望繼續影響孩子,那就先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討好型人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略有耳聞的,因為這種人格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很常見。尤其是那些剛剛來到職場的新人,見到許多新同事,因為是新人的緣故,面對這些個前輩難免會有些尷尬。討好型人格的表現有哪些?1.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一般沒辦法拒絕別人,但其實這類人的內心也並不想做這件事情,但就是不受控制的無法拒絕別人。
  • 寶寶膽小、不自信、討好型人格?都是因為6歲前沒做好這些事
    那麼,有哪些因素最易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兒童心理學認為,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成年後安全感普遍會缺失。、冷言冷語甚至大打出手的話,那麼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機率會很高。
  •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點
    可是,當他們變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把自己的想法隱藏,一切以別人高興為準則的時候,他也許就成為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數時候,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孤立的時候,他會因為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想要得到那一份愛和關注而刻意的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來獲得父母和周圍人的關注和讚賞。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姜文對此很不甘心地說:我媽是3月份去世了還 ……再優秀的人,內心如果藏著深深的不被認可和不自信,一生都習慣性討好,即使功成名就,也無法填補心裡的黑洞,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美與優秀都無法接受。02「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討好型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並不是每個自卑的孩子都可以被命運眷顧,成就一生,同樣是幼年時被父母情感忽視,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的一生,卻滿是悲慘。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如果你總是這麼做,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一個令人沮喪,甚至帶有一些破壞性的性格特質:討好型人格。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發現你把自己的需求和個人時間完全置之事外,壓力也越來越大,僅僅是為了確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以下是我整理的10個你太想取悅別人的跡象,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 為啥孩子被罵後扭頭就忘?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
    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漸漸地,星星的父母發現:發現星星越來越「乖」,從不給他們找麻煩,即使他們發火罵她也不記仇,第二天就忘了,父母也就習慣了這種管理方式。討好型人格表現在這些方面,已經發現的父母,請不要不當回事討好型人格多伴隨著「慕強」心理
  • 讓孩子過早的懂事,是一種殘忍,如何改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文章轉載自睿智燈塔公眾號,一個有溫度的分享者,給家長和朋友們帶來更多育兒方法,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並關注!有一類人,他們總是活的很累,他們異常敏感,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了別人;他們不懂拒絕,即使對方的要求讓他很為難,他也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一旦出錯,會非常歉疚,頻頻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