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小留學生滯留在英國,多名家長懇請組織能夠包機回國隔離。
對於此事,駐英大使劉曉明表示:「正在積極跟國內的主管部門協商,看能不能將商業班機臨時增加一些,或者通過包機方式將小留學生們接回。」
此新聞一出,網友在留言區炸開了鍋,紛紛評論:
同意組織父母包機前往英國照顧孩子,拒絕佔用國家資源包機讓小留學生回國。
網友們情緒激動地反對小留學生父母懇請包機的原因,最常見的有三條:
1.討厭精緻利己主義的家長
有網友扒出「英國十年永遠居住加一年,可自動獲得英國國籍」的大料。網友能認為大部分家長放棄國內的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斥巨資把孩子送去英國讀小學、中學,根本就是衝著外國的國籍去的。
這種家長沒事就國外好,有事就擼國內的羊毛,這種精緻利己主義的人讓人生厭。
2.大量小留學生回國,給國內的防疫工作增加未知風險。
我們的醫護人員因為疫情拋家棄子己經在前線戰鬥了近60天;我們的孩子因為疫情已經困在家近60天;我們的父母因為疫情已經停工停產接近60天。現在,因為你們少數人的一句懇請,我們的防疫工作又將增加多少風險?
在我們的孩子因為疫情困在家網課的時候,你們慶幸自己的孩子在異國他鄉踏實上學。現在,我們的孩子好不容易有希望開學了,你們又懇請把孩子接回國內,那我們的上萬孩子還開不開學?
3.允許部分小留學生包機回國對其他留學生不公平
憑什麼你們小就可以包機回國,當初那些大留學生為國內搶口罩、搶防護用品的時候你們在哪裡?
你們不是羨慕國外的民主和平等嗎?小留學生和大留學生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憑什麼給你們包機就忽視大留學生們?這公平嗎?
作為一名母親,我很理解小留學生父母們的焦急心情,俗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何況還是千裡之外的疫情區。我很希望這些小留學生們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畢竟孩子是無辜的。
但同時,我也很不理解那些父母把這麼小的孩子單獨放在國外讀書的選擇。
首先,把孩子過早送出去留學,孩子身心容易受到創傷。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父母在身邊,察覺到孩子的情緒和問題,親子間的溝通能幫助孩子及時修復情感。
可孩子遠在國外,隔著時間、空間的距離,一個小小的屏幕無力疏導孩子的情緒問題,日積月累,孩子的身心都容易受到創傷。
其次,沒有中國文化積累的孩子在多元化的競爭中難以出類拔萃。
國外的主流媒體對於亞裔向來輕視,儘管現在中國日益強大,在國際上也越來越有話語權,但這種輕視卻依然存在。
小小留學生,中國文化的沒積累、外國文化又不了解,這樣的孩子在國外學習,只會被別人嫌棄。過十年,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強大,你真覺得這些不懂中國文化的孩子回國有不錯的發展?
第三,從小接受國外教育的孩子,和典型的中國父母難以交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曾經有過把十幾歲的小孩送出國的留學潮,結果孩子長大後滿嘴的ABC,根本不認同中文和中國。
家裡有家業的父母,孩子也不肯回家繼承家業。孩子大了,父母老了,父子之間沒有半點感情交流。
在動物世界裡,雞不會主動把自己的孩子給鴨撫養,貓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給狗照看。但為什麼我們有些父母會選擇把這麼小的孩子主動送給大洋彼岸陌生的家庭去監管呢?我不明白。
現在中國駐英大使館正在想辦法幫助更多的小留學生解決難題,我希望每一個被困的孩子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
中國對在外的國人、學生向來是接納的態度,不管外面疫情多嚴重,我們也未曾封鎖國門,只是做到嚴格隔離而已。
但我也希望經此一事,那些一味地想把孩子往國外送的父母能夠幡然醒悟:是誰才是你最堅實的倚靠?是誰才會真正護你和孩子的安全?
未來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但只要孩子學會學習,在哪都能發揮自己的才幹。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後真想去國外學習,讓他帶著中國文化、中國人的認同感出去交流也未嘗不可。
最後,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我們上萬人的孩子還等著開學,還等著更好地「為中國崛起而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