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常識,常識一般情況下是我們拍出好照片的保證,但是有時候也可能是限制我們發揮的瓶頸。運用常識是正確的,但是有時候我們也需要一些反常識的小技巧,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照片更加出彩。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反常識的小技巧,希望對您的拍照有幫助。
·就讓它過曝吧!大光比處理技巧
對於大光比的拍攝環境,我們最常聽到的HDR,也就是高動態範圍照片。對於風光拍攝來說,HDR是解決大光比的重要手段。但是HDR強調的是儘可能在一張照片中安排好曝光,這對於大部分的場景是沒問題的,但是有些時候並不是最完美的大光比拍攝方案。
HDR誰都喜歡,但是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HDR的
有時候,光比過於巨大的時候,如果一味的採用HDR方式,過渡壓暗高光部分,會讓照片看上去喪失層次感,高光部分,例如太陽光會讓照片看上去充滿了詭異的色彩。這時候,我們就不能按照常規的HDR進行處理,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犧牲一部分的照片光線細節,讓高光盡情過曝吧!
對於帶有強烈陽光部分的照片,我們需要讓高光部分過曝
高光和陰影,是照片中最容易吸引眼球的部分,因此如何處理高光和陰影,是大光比照片的後期關鍵。選擇讓高光溢出,更多的是為了平衡照片的整體光線感受,而且讓高光部分佔據畫面的主要視覺,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畫面擁有一個鮮明的主視覺引導,讓畫面細節更豐富,另外可以提升畫面的明亮度,讓照片看起來更鮮亮。
當然,高光溢出的照片,適合網絡圖片傳播,如果需要列印輸出,高光溢出的照片並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考慮印刷的材質。一般情況下,高光溢出的照片適合使用高光、亞高光等作為輸出,不適合使用絨面等列印紙。
大光圈拍人像,小光圈拍風光,這是在熟悉不過的話題,但是不是所有的風光都是適合用小光圈拍攝,也不是所有的人像照片一定要用大光圈才好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究竟哪些風光照片適合使用大光圈拍攝,而哪些人像照片不能使用大光圈拍攝吧。
小光圈拍風光,原因很簡單,小光圈才能獲得充足的景深,讓照片的每個部分都成像清晰,另外小光圈可以獲得更長的曝光時間,對於風光照片來說,長曝可以獲得更好的色彩細節,而且可以凝固天空和流水。但是小光圈拍攝風光,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些負面因素,除了小光圈容易畫質下降,含有很多因素值得關注,這裡我們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星空拍攝為什麼需要使用大光圈,這裡就不再多費口舌了。
拍風光用小光圈為了大景深和長曝光,道理很簡單,但是有時候需要變通
首先是小光圈的星芒,收縮光圈會加大照片中星芒的產生,當我們遇到了夜景中有大量明亮光源時,就需要注意光圈的大小了。小光圈會影響到照片中星芒的產生,容易在照片中產生大量的星芒束,這時候我們應當適當收縮光圈,至少收縮到星芒不在影響畫面為止。
像這一張照片,什麼問題都沒有,就是星芒過重影響了畫面
把光圈改到f/8下,星芒不在影響畫面
另外一點,就是有時候我們拍攝照片會隔著玻璃進行拍攝。這在各類觀景臺、爬樓拍攝、飛機上拍攝等等環境中非常常見,這種時候,雖然我們拍攝的是大風景,雖然我們需要長曝光,但是我們依然不能使用小光圈。因為收縮光圈,會加劇鏡頭和傳感器上汙漬對畫面的影響,我們不能保證拍攝時玻璃一定是絕對乾淨的,因此小光圈會讓玻璃上的汙漬嚴重影響成像,這時候一定要選擇大光圈拍攝,f/5.6甚至於f/2.8,都是可以接受的選項。
隔著玻璃用f/18拍攝,密密麻麻的髒點簡直讓人產生了密集恐懼症
收縮到f/5.6,窗戶上的髒點就看不到了
小光圈拍風景,是沒錯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拘泥於這一常識。大光圈和小光圈拍找沒有太多本質區別,不是說大光圈就一定不能拍風光。
剛才我們說了有時候拍風光反而會用到大光圈,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有時候拍人像為何要用小光圈吧。拍攝人像大家都習慣了虛化,習慣了大光圈拍攝,這是沒問題的,拍人像的基本方式就是這樣。但是大光圈並不是100%適用,有時候我們需要用到小光圈,例如f/8或者f/11,原因是我們需要控制畫質,或者控制閃光燈曝光。
如果我們使用閃光燈,光圈就不再那麼重要了(圖片來自TheInspirationGrid)
我們在室外拍攝人像時,基本都是大光圈一戰到底,但是在棚拍時就不適用。影棚拍攝往往是布景商業拍攝,因此我們經常用到小光圈,小光圈可以保證三點:足夠的景深保證湖面的細節完整、足夠的銳度表現保證畫面清晰、小光圈易於控制閃光燈功率輸出保證畫面光比正確。
棚拍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景深和成像銳度,所以需要小光圈(圖片來源:Adorama)
現在的鏡頭素質已經很出色了,但是收縮光圈依然能夠讓畫質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影棚拍攝時小光圈要更加實用。另外一點,在影棚拍攝時,主要光源為閃光燈,因此光圈大小直接與閃光指數相關。我們只需要將快門速度保持在同步快門速度之內,光圈大小影響的是閃光燈的功率輸出。因此使用大光圈時,我們不能夠使用大功率輸出,很難營造出我們想要的光影效果,小光圈就成了影棚拍攝的必備要素。通常情況下,影棚拍攝商業人像,光圈一般控制在f/8-16之間。
光圈與閃光指數相關,因此小光圈有利於控制光比(圖片來自Visualhunt)
除了影棚拍攝,既然我們說到了閃光燈,其實閃光燈在夜晚拍攝時同樣是控制景深和虛化的因素,只是我們並不是把背景虛化了,而是把背景弱化了。因此很多夜景拍攝時,我們為了營造更好的閃光效果,讓背景弱化,也會用到小光圈進行拍攝。
夜晚拍攝人像,如果用到閃燈,光圈同樣需要注意(圖片來自:cristimihaila)
可以說,人像拍攝,也需要因環境而異。大光圈適合大部分環境,但是在使用閃光燈的環境下,光圈控制是拍攝成功的關鍵。如果您剛開始用閃光燈,一定要注意光圈的控制哦。
我們知道,當我們使用高感時,畫面的噪點會隨之增多,高感越高,畫面的噪點也就越多。在弱光下,很多朋友為了保證使用更低的感光度,會刻意的使用低感,其實這是不對的。黑暗環境下,我們有時候使用更高的感光度,讓畫面拍的更亮,實際上畫面的噪點會更少。
越是黑暗環境,越要拍的更明亮
首先,高感噪點的本質是電信號的幹擾,我們提升感光度之後,對於視覺感受而言,亮部區域的噪點觀感是要遠好於暗部區域的。同樣,這也就是我們在使用相同的感光度時,我們儘可能把照片拍的更亮,會讓照片的噪點看上去更少。
同樣的照片,亮部和暗部的噪點觀感是不一樣的
通常,暗部的觀感更差,而亮部會顯得更乾淨
同樣,當我們使用不同感光度的時候,我們使用相同快門速度,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提升感光度也有利於控制噪點。首先,如果我們使用低感光度,但是畫面欠曝的話,我們後期調整噪點實際上會大幅度提升畫面的噪點,這樣相機照片的畫質,並不如我們直接使用高感拍攝得到的圖像。
ISO 3200欠曝一檔拉回
ISO 6400正確曝光
拍攝時,肯定是高感越高畫質越糟糕,但是這是在相同環境下。在極端環境下,有些朋友總是強調儘可能用低感,實際上是不正確的。照片越亮,噪點越少,而高感下調整曝光度,會帶來比高感更多的噪點提升。
除了日常拍攝,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星空攝影。星空攝影往往需要使用到高感和寬容度調整,因此我們需要提高感光度讓畫面儘可能亮一些,這樣我們的後期空間會更大,也更容易得到畫質更好的照片。
遇到極限環境,有些朋友喜歡用低感光度,但實際上儘可能把照片拍的更亮,噪點才會更少
所以對於夜晚拍攝來說,不要因為懼怕噪點而放棄使用高感,我們使用高感光度拍攝,可能能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最後給大家說一下色溫、飽和度和對比度的應用。按照常識,我們日出日落使用暖色調,夜晚使用冷色調獲得更好的藍調影像,這是最常見的使用方法,也是正確的操作方式。但是有時候,我們拍攝的時候會介於日落之後和燈光亮起之前,或者是太陽升起前的一段時間,這時候是冷暖色調交替的時候,這時的色溫應用和後期調整就會有所變化。
色溫差異大,或者是日出日落之間,需要注意控制色溫和飽和度,二者需要反向調節
在應對過渡時間段的拍攝時,我們往往需要在後期調整時同時調整色溫和冷暖飽和度亮相參數。也就是夜晚拍攝,降低色溫,但是減少藍色飽和度;日出前拍攝增加色溫,但是降低黃色飽和度。這樣才能讓照片整體的色調均衡。
如果我們只降低色溫,照片會整體偏藍,因此我們需要降低色溫同時降低藍色飽和度
同樣,在應對高純色拍攝主題時,我們也要運用這種方式,調整色彩,同時降低飽和度和明亮度,可以提高色彩的純度,讓照片更耐看。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幾個小技巧,都是與我們平時的各種嘗試有所不同的。攝影是非常靈活的,有時候不能拘泥於傳統的常規操作,需要一些不同的變數。希望能對大家的拍攝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