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引領人類全新文明,更多「大丈夫」突破自身「心智模式」

2020-12-11 騰訊網

中華文化必將引領人類未來文明。

因為在人類即將到來的全新文明中,人類對「完整世界」的基礎認識,將會發生本質性的改變,而現在這種「心智模式」「生存方式」,在未來文明中將會被逐步淘汰。

在即將到來的全新文明中,人類將對自身的「心智模式」有突破性的認識與應用。在全新「心智模式」的作用下,會形成全新的「生存方式」。

所以,我們不能用「現在」去推測「將來」,「將來」不是「現在」的延續。就像「文藝復興」不是「黑暗中世紀」的延續一樣。

而人類對全新「心智系統」的認識與應用,就來自於「中華源頭文化」,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真經》。整個西方文明的歷史進程,其實都在為人類重新認識「中華源頭文化」、認識《道德真經》,搭建認識的知識背景與體驗手段。

在心智玩家的第一個專欄《Get高端思考》第五篇、第六篇文章中,已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我們今天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知識背景與體驗手段,可以讓更多中國人,真正認識能夠引領人類未來文明的我們的祖先文化

這篇文章,我們將為大家用「密文」字義解讀《帛書·老子》第一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末句中的「大丈夫」這三個字。

這句中的「大丈夫」三個字,全部都是「密文」字義,與常規漢語中的「大丈夫、小女子」的「大丈夫」,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在用通假字通假校注的通行本《道德經》中,「大丈夫」就被解讀成常規漢語中的「大丈夫」,「大丈夫」變成了有性別指向的人。這是個非常明顯的誤解。

那麼,「大丈夫」三個字的「密文」字義,究竟是什麼意思?

請看原文:

帛書甲本: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帛書乙本: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罷而取此。

王弼本: 是以大丈夫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取此。

【註:上文中〔 〕內為帛書版殘缺字】

一、「是」字在這裡指的是什麼?

在以往的解讀中,古文中的「是以」,被當作「所以」來解讀,但在解讀《帛書·老子》時,就不能這麼隨意地解讀。「是以」在這裡有很明確的獨立含義,只有把這個含義確定了,我們才能再來解讀「大丈夫」的「密文」字義。

上圖,是金文「是」字。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讀過金文「是」字,從字形上來看,金文「是」字是一個人站在夏至那天正午的太陽下,身下一點陰影都沒有的圖示。在字義上,表示的意思是:正的,不偏不倚的。這個字義被引申為「正確的位置」的意思。

在《帛書·老子》第一章中出現的幾處「是以」的「是」字,都表示「正確的位置」的意思。比如,首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是」字,是指「上德」的正確位置。

那麼,「是以大丈夫」的「是」字,指的是什麼的正確位置呢?

……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湯因比給出了理由
    我國的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也難怪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提出了:「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03上面的一系列原因就是西方文明無法成為世界主導的原因。而我國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未來引領世界的文明,湯因比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 重要突破!地球即將進入一級文明?中國或成人類文明晉級關鍵
    重要突破!地球即將進入一級文明,中國成人類關鍵!當我們寫出這個標題的時候,或許許多人會覺得不信。
  • 論人類文明及人類文化之什麼是人類文明以及人類文化?
    跨區域獲得資源,也就是獲得資源的範圍和總量更大,也可以說是突破了農業文明中固定區域耕種獲得生存資源方式之外的一種新的資源獲取方式.所以可以理解文明就是以人類根據不同方式獲得基本生存資源的一個階梯,這一個又一個的階梯就是文明在不同階段人類與自然的匹配關系所達成系統的顯現方式.
  •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強大生長力的重要推手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在封建主義時代是農業型文明,在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一切文明產物都會受到農業的影響與制約。即使是繼承原始共和時代道統的儒家文化,也一樣逃脫不了被影響被制約的命運。這是因為農業時代,土地是文明繁榮的根本,土地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
  • 中華文明的特質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度評價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出濃厚的非宗教的、理性主義的特點。二是在天地人之間,強調以人為中心,人是目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三是在江山社稷與民眾之間,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古羅馬文明,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因此,西方文明亦稱之為「基督教文明」,其底色是神諭。
  • 走近人類文明伊始 |《二分心智》第六章 2018年11月
    本文概要| 總結說在前面   本文闡述了人類從僅僅採用肢體信號、視覺信號來溝通的群居生活到用完善的語言系統進行群體作業的演變過程。在擁有完善的語言系統後,二分心智體系幫助人類創造了第一個神,幫助農耕文明達到了全新的高度。群居生活的原理       哺乳動物展現出非常廣泛的居住習慣,有終身獨居的捕食動物,也有緊密群居的動物群體。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下和合真情一家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的精神價值世界,是真善美的藝術理想世界,它蘊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之中。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自古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引領著中華民族對價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恆價值的追求。其表述的話語雖多樣而異,但同歸而一,形式分殊,其理不二。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軒轅黃帝所留下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是那種非常獨特的形式,其背後的訓練邏輯是:「顯性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體在內,都是用來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顯性世界」中的人類社會,就是幫助人用來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所以,「顯性世界」這個世界,以及「人類社會」與「人類生活」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最佳場景。
  • 公茂虹: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趨勢
    作者: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公茂虹  實現中華文明復興需要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把中華文明復興放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視野中進行觀察和思考。自14世紀以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復興先後經歷了文化復興、經濟復興和政治復興,一直是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民族的現代復興自19世紀中葉開始,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實現現代化的任務到21世紀末完成,現正在進行深刻的轉型和復興之中。  中華民族的復興主要有以下五個階段:一是民族復興的探索時期,大致是自鴉片戰爭爆發至辛亥革命結束。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中國文明起源的認識模式,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原中心」論,演變為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多元一體」論。如果說中國史前區域文化構成了日後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部分,如果說經過新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發展,中國各主要區系史前文化的面貌日漸顯露出同一趨勢,形成有別於任何其他地區的「中國相互作用圈」,那麼,就各區系文化的主體看,異仍大於同。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中華文明的創生就是這樣來的。中華文明的生態價值基礎此後,中國古代至少產生過102種曆法,但是其編制與實施基本上都遵從《易》的變化原理和邏輯模式,只是在細節方面有所不同而已。《易》有太極,就是陰陽二儀合體,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等等。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深度理解中華文明精髓——勿將「國學」與中華文明混為一談
    民諺稱夏商周三代人人皆曉天文,實際上包括中華文明的人類文明孕育過程中前人對信息收集的「觀天象」行為,是與我們現代物理學包括衍生至粒子層面尋求萬物孕衍規律完全相通的。另外於人類文明的盛衰更易、此起彼伏中,伴隨文明湮滅與推倒重建式民族融合的繁複洗禮。野蠻、原始的遊牧民族自然對於人類文明於後世的傳承產生重大偏頗。當代歷史觀總將漢代強盛四百餘載、大唐的盛極一時、蒙元的勢如破竹等視為中華文明的標誌。
  • 引領首都好風尚,傳唱文明新童謠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優秀童謠作品,啟迪心智、塑造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建國門街道積極組織各社區、轄區內校園參與首都文明辦、市教委等四部門聯合開展的「好少年唱響文明新風尚」新童謠徵集推廣活動,轄區居民、學生踴躍參與,充分發揮自身才華
  • 中國文化和哲學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叢守武全新定義文化...
    、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新媒體「大師有空」等對其做過專訪 關於什麼是文化等三篇系列文章在香港衛視網站刊出,點擊數已突破145萬 2020年叢守武先生正式受邀加入文友國學智慧平臺,成為文化復興公益大使和首席文化顧問、文友三德學社副社長,全新定義「文化」和「文化強國」豐富內涵,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國學文化,致力為處於困惑的企業家們和千萬大眾帶來全新的文化覺醒
  • 深圳大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鑄造文化橋梁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文明全球化的世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與融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與當代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紐帶,需要我們以文化創新的理念,進行文化哲學的理論思考。
  • 東城:引領首都好風尚 傳唱文明新童謠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優秀童謠作品,啟迪心智、塑造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建國門街道積極組織各社區、轄區內校園參與首都文明辦、市教委等四部門聯合開展的「好少年唱響文明新風尚」新童謠徵集推廣活動,轄區居民、學生踴躍參與,充分發揮自身才華
  • 哲學家王東嶽:中華文化與華夏文明溯源
    這個Y染色體是男性獨有的,只會由父親傳遞給兒子,再由兒子傳遞給孫子,當實驗結果出來後,發現現今的人類Y染色體基本來自於3.6萬年到7萬年前的某個男人。這就很好的證明了,當今所有的人類都是10萬餘年前某一個智人的分支。由此產生我們對人類文明必須做全新思考的一個新話題的開端。
  •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
    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研究受到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草原學權威任繼周先生的重視和認同。他為本報《精彩大草原》賜大作《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這是國內兩院院士第一篇草原文化專論。他認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板塊碰撞發生的「文化造山運動」,既激發了人類文明的火花,更是中華文明蔚為壯觀的歷史輝煌和巨大財富,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