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輻射導致的軌道衰減是咋回事?牛頓定律能否解釋這個現象

2020-12-12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我們都知道雙星軌道衰減問題,例如兩顆中子星會互相螺旋靠近對方。那麼它們轉得好好的軌道為何會衰減呢?我們太陽系行星軌道會衰減嗎?牛頓和克卜勒能解釋這個問題嗎?相對論是怎樣解釋的?今天就討論這些問題。

讓我們先回到牛頓和克卜勒定律。

太陽系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我們可以把太陽看作是太空中一個固定的不動的點,於是我們就可以追蹤太陽系內所有天體,包括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圍繞太陽的軌道運動。我們高中時期的物理都是這樣分析問題的,但是這樣得到的只是近似值!

400多年前第谷死後把幾麻袋的天文觀測數據交給了克卜勒,克卜勒就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好、最豐富天文數據,再加上克卜勒這個人數學能力特別強,於是他就發現每一顆行星都不是在以太陽為中心的圓形軌道上運行,而是在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上運行。這就有了克卜勒三大定律!半個多世紀後,牛頓發現了導致橢圓軌道發生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定律。

引力定律不僅適用於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太空中的物體,也適用於地球上簡單的墜落物。怎麼說,你拿著引力定律,走遍宇宙任何角落,都可以解決所有宏觀物體的引力問題!引力定律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被稱為「宇宙定律」,因為它適用於整個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

換句話說,在任何時刻,只要你知道宇宙中所有物質的位置和質量,你就能夠準確地預測在引力的影響下,在無限遠的未來一切將如何發展。這就是牛頓定律的魅力和力量。

預測整個宇宙,這個想法有點飄!首先,要預測模擬整個宇宙,我們就需要一臺像整個宇宙一樣強大和複雜的計算機,其模擬精度與宇宙本身運行的精度相同,我們目前根本無法辦到,但是也不需要這樣勞民傷財!我們更喜歡製作一個簡單的模型,而不是計算整個宇宙中所有亞原子粒子的作用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

牛頓引力能否解釋軌道衰減問題?

最簡單的系統,也是我們最了解的系統就是:太陽系。

在我們的印象和平時看到的圖像中,八大行星被巨大的空間隔開,太陽系的行星軌道應該是8個繞著靜止太陽運動的完美封閉的橢圓!但是要得到這樣的結果,我們就必須做出以下的假設才能成立:

所有的行星和太陽的質量都可以看作是一個點。每顆行星的軌道僅有太陽對其施加的引力決定。牛頓定律是絕對的,所以不存在洛倫茲不變性(意思就是不考慮行星之間速度的差異,外行星比內行星運行的速度快)。但是,在現實中,以上的假設都不是真實的!

為了研究方便質量是可以看作一個理想的點,但是真實的行星和太陽可一點也不像點。雖然各天體之間的距離比它們自身的大小要大得多,但是天體的大小(從水星直徑4879公裡到太陽直徑1391684公裡)不等,天體質量分布也不均勻,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而且太陽系中的每一個天體都以非零的固有角動量旋轉。

實際上,太陽系內沒有一顆行星的軌道是完美的橢圓,我們的太陽也不是靜止的。行星相互之間以及太陽引力的變化導致了行星軌道在時間上並不是恆定的,如果我們的計算和測量足夠精確的話,我們應該能夠看到克卜勒的軌道預測只是一個實際情況的近似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考慮到更複雜的現象,比如與其他微小顆粒、粒子、塵埃的碰撞,行星也會損失少量的軌道能量。在現實中,行星軌道不會形成一個封閉的橢圓,會慢慢的螺旋靠近太陽!

這是牛頓引力對軌道衰減能做出的最極限的預測和解釋了,因為牛頓引力並不關心引力的速度是多少,也沒有引力場和引力輻射這一說。兩個有質量的物體只要一出現就會瞬時產生引力作用,拿走一個引力也會立即消失,除非有外在的因素影響引力,才會產生軌道的變化。而太陽系肯定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系統,所以引力變化也是存在的!

廣義相對論中的軌道衰減

而在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大質量物體會在它周圍產生一個引力場。如果這個物體自身在運動或旋轉,就會導致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引力場。那麼另一個大質量物體在引力場中運動,會發生什麼呢?

不知道也沒關係。大約在同一時間,科學家們也正在考慮當帶電粒子穿過電場時會發生什麼。具體地說,科學家把原子想像成一個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環繞原子核的電子。如果是這樣的原子模型,那麼原子肯定不能存在!

快速移動的帶電粒子會發射電磁輻射,而電磁輻射攜帶能量。因此,電子的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因此原子就會崩塌!盧瑟福首次發現了這個電磁輻射問題,直到幾十年後量子力學的出現,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特定能量的電子存在於特定的軌道上,而電子輻射出的能量並不是連續的,一次只能發射一份能量,這就是量子的定義!

愛因斯坦也預測,物體在變化的引力場中加速或改變方向,也會引起引力輻射或引力場的振蕩,就是我們常說的引力波,引力輻射和電磁輻射一樣,也會帶走能量,所以就會發生天體的軌道衰減!像我們太陽系這種較小的質量引起的引力波是無法探測到的,所以科學家就選擇了那種強引力,並且速度不斷變化的天體,進行測量。距離我們地球1.7萬年的雙星脈衝星就是很好的選擇,科學家也第一次成功間接的測量到了引力波!

總結:地球螺旋進太陽的時間需要10^150年

還記得50年前阿波羅登月時放在月球上的雷射測距反射鏡嗎?科學家通過使用雷射測距精確測量月球的位置,我們不僅能夠證實引力輻射效應(導致軌道衰變的相同效應)的存在,而且發現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具有99.9%的一致性(不確定性為0.1%)。

對於像地球和太陽這樣的系統來說,地球螺旋進太陽的時間需要10^150年,這個時間大到可以讓太陽毀滅,所以基本上不去考慮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一個雙星脈衝星來說,幾億年後就會撞向對方,這就是引力輻射效應!

所以牛頓定律也可以解釋一個部分行星的軌道不是一個封閉的完美橢圓,想要完美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輻射效應!

相關焦點

  • 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兩大引力理論的角逐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我們都聽說過水星軌道的進動問題是牛頓引力理論揮之不去的一朵烏雲,那麼你知道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其實牛頓的引力理論也可以預測出了光線在重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那麼它是怎樣在與新引力理論的角逐中落敗的?以及1919年的日食是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解釋廣義相對論三大預測嗎?
    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立的,當年廣義相對論的三大預測:引力紅移、光線偏折和水星近日點進動,牛頓定律是無法預測的。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包含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而這三大預測用牛頓定律也能得到結果。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怎麼看引力的?
    幾百年來的觀察已經證明了物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引力。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使用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量化了這一現象,並將其表述為:在宇宙之中,每一個物體都吸引著其他所有物體,並且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他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為什麼引力速度必須等於光速?
    你想一下地球感受到的引力是8分鐘前太陽所處位置的引力,那麼這個引力不僅會給行星提供一個朝向太陽中心的徑向加速度,而且這個引力還會在行星軌道運動的切線方向上提供一個分量,使得行星在軌道上運動總是有一個加速度。
  • 如果牛頓定律不同,行星的軌道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來解一個方程其中M是太陽的質量,G是一個不一樣的引力常量:單位是速度平方每單位質量。在其它情況下,規則軌道是存在的,但是不會成為閉合軌道(特殊情況除外)這裡有一個軌道的例子,它的向心力是和距離成反比的(非平方反比):用一個遊戲解釋會很有趣我很感謝我在Patreon(Patreon是藝術眾籌服務供應商)上那些慷慨的支持者。
  • 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能解釋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嗎?
    當有人把這個問題提給牛頓的時候,牛頓知道他必須回答,因為當時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也是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現者,實際上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正跟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有關。圖解: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關於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這個問題,早在牛頓之前4000年古希臘人就開始琢磨了,他們的認識是從地球開始的,他們很聰明地意識到地球可能是圓球,這個意識首先來自於對船的觀察,觀察地平線外駛來的船,古希臘人見到這些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再露出船身,如果地球是平的,就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
  • 牛頓到底有多牛?看他如何想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你就知道了
    其中最為偉大的發現就是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發現不僅為克卜勒的三大定律提供了理論依據,還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以及行星繞太陽運行的本質。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看起來相當的簡潔,但其中有兩個相當關鍵的部分:萬有引力的大小和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解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
    牛頓出生於1643年,他建立了一套在人類可感知的範圍中能夠解釋世界上許多的物理現象的萬有引力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自古以來,人類在面對世界上紛繁複雜的現象時,總會設想和找到隱藏在眾多現象背後那個統一的本質,人類的努力在十七世紀終於得到回報。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希望解釋蘋果為何從樹上掉下來,或者想精準計算你的炮彈能否準確擲中敵人的位置,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已經足夠用了;或者對於需要學習中學程度的科學而言,牛頓物理學已經夠你頭痛了。
  • 孟德爾定律&牛頓引力定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和各位分享了物理學、宇宙學研究中幾件合理但違反常識的研究故事,比如牛頓引力定律經歷了剛發表時崛起、解釋太陽系中各種天體現象的檢驗、找到海王星前的質疑以及最後因為無法解釋水星進動而被廣義相對論所推翻。生物學是一門二十世紀剛剛興起的學科,與物理學相比,生物學還很年輕,確實也能在生物學研究中發現與早期物理學研究相似的地方。
  • 引力原來不是「力」,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早已被愛因斯坦相對論推翻
    而這就是數百年前被牛頓總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並且在牛頓之後的兩百年之中,由於有越來越多天文觀測的結果符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所計算出的結論,而被認為是絕對的真理。而即使有少數不符合定律的,也被當成是計算錯誤或者是有觀測不到的影響因素。
  • 引力是否以光速運動?天文觀測,引力速度僅為光速的百分之一?
    在簡單牛頓模型中,引力瞬間傳播:一個大質量物體施加的力直接指向另一個物體的當前位置。例如,儘管太陽距離地球500光秒,但牛頓引力描述的是地球上的一個力「現在」指向太陽的位置,而不是500光秒前的位置。將「光傳播延遲」(技術上稱為「延遲」)加入牛頓引力中會使軌道不穩定,導致預測與太陽系觀測明顯相矛盾。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什麼不是閉合的橢圓?
    在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都會吸引其他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這就解釋了從地球上墜落的物體到行星的軌道,再到宇宙中最大結構的形成。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輻射也就是極端天體的軌道衰減問題,那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呢?
  • 物體無限靠近時牛頓引力定律有效嗎?科學家測量52微米近距離引力
    #科學了不起#牛頓用簡單的數學公式總結了世間普遍存在的萬有引力現象,現在中學生最基礎的物理課上就介紹了引力定律——引力與距離的平方(r)成反比。牛頓生活在17世紀到18世紀,逝世已經快300年了,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提出,到現在依然是不朽的。但在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主要局限在宏觀物體——比如地球,或者蘋果。300年多來,科學家一直想要走進微觀世界,探尋一下萬有引力定律是否還成立?
  • 改變世界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之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存在於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由質量引起的相互吸引力,力的作用線約在兩物體質心的連線上,其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兩物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追索地面上的物體受重力作用的原因而發現的,1687年正式發表。以m1、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r表示兩者之間的距離,則相互吸引的力F為:
  • 為什麼說,引力是人類科學史上的「疑難雜症」?
    今天我們就聊下,引力的發展以及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對宇宙產生全新的認識。引力的發展和完善1687年,牛頓以一篇跨時代的歷史巨著首次提出了萬有引力,人類這才知道原來兩個質量物體之間存在吸引力,這一些就解釋了我們以前根本就無法解釋的事情。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理論更準確?
    "引力」現象其實「引力」這個詞並非是一開始就有的,最早人們關注到的其實是「引力」的現象。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思考,為什麼大多數的物體都會往地上掉?甚至,到了現在,還盛傳著一個關於牛頓發現引力的謠言,這個謠言就是牛頓之所以發現引力是因為被蘋果給砸了。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和牛頓引力之間對彈跳球預測有差異?
    將這兩種現象放在一起,中間就有一條明顯的探索之路。為什麼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混沌系統,即使在低速和弱重力場中,其動力學也能區分廣義相對論和牛頓物理學預測之間的微小差異?
  • 牛頓的豐碑,萬有引力的故事
    希望,這些數據能在這個數學天才手裡發揮作用。克卜勒不負老師的期望,終於搞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克卜勒為什麼要去精確計算行星軌道呢?這是因為,在當時,不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不能非常好地解釋行星的運動規律。克卜勒的開創性工作在於,拋棄了地心說和日心說中關於行星軌道的「圓形」和「均勻旋轉」這兩個基本原則。
  • 相對論和牛頓定律都無法解釋的引力,它到底來源於哪?
    引力是人類已知最早的相互作用之一。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這個概念。迄今為止,關於引力如何產生的問題,在這之前有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二人的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認為物質的引力來源於物質的質量,引力是有質量的物質固有的屬性;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認為引力來源於有質量的物體引起的周圍空間的彎曲,這時的空間彎曲就是空間凹陷或塌陷的意思。但是上述二人的引力理論其實都不能真正解釋引力,都不能說明引力的本質和引力到底如何產生。引力的本質和引力到底如何產生至今還是一個謎。
  • 【直播課】牛頓運動定律
    L7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要想完全理解引力是如何影響物體的,還需要了解更多關於運動的規律。實驗中的雞蛋為什麼不會飛走呢?L75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現在可以來了解一下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了。從實驗開始吧:L77自由落體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質量越大,引力越大。這是不是意味著較重的物體會比較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呢?恐怕你已經知道了:事實並不是那樣。這節課就來弄清楚這個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