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麼為什麼好的幼兒園和國外的幼兒園又要這麼做呢?
也許知道以下幾個事實之後,你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
研究內容
1981年,加拿大Nash的研究。2個4-5歲兒童的教室,教室內設備配件、數量和學習器材的類型皆相同,教師數量也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1個教室的布置是從設備管理便利角度出發,一個則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將教師劃分出4個區域:科學、口語、運動、創造。一共觀察了3年。
研究結果
兒童在兩間教室裡的學習結果有顯著差異,創造力、認知和語言發展在「規劃」教室中有提高。
研究內容
1997年,美國Bagley和Klass研究。選擇3-5歲兒童68名,其中一部分兒童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持續玩「娃娃家」角色遊戲,另一部分兒童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持續玩「主題式」(如醫院、商場等)角色遊戲。
研究結果
參與「主題式」角色遊戲的兒童在角色選擇、道具使用、裝扮和遊戲時間4個遊戲品質的指標上顯示出更高的質量。
研究內容
1987年,臺灣田育芬的研究。2個教室都設置了玩具角、娃娃家、積木角、語文角及工作角等,1個教室將柜子靠牆安置,並撤走地毯、柵欄等隔離設備,儘量多地留出中間敞開的空間。另1個教室則用柜子、地毯、柵欄分割成一個個半封閉的空間。觀察兒童在這2個教室中的表現。
研究結果
大年齡兒童在半封閉環境下更易出現單獨遊戲行為,小年齡兒童在半封閉環境下更易出現團體遊戲行為。敞開環境中兒童奔跑追逐的行為增加。
研究內容
1999年,臺灣黃世珏的研究。比較「角落教學法」(類似於區角個別化學習)和「講述教學法」(類似於以講述為主的集體教學)的效果。通過2種教學方法實現10個相同的教學目標。
研究結果
接受「角落教學法」的兒童在分類、排序、符號替代、對應、方位辨識、推理、視動知覺、記憶力、數量概念、空間組織10個認知學習目標上的表現都比接受「講述教學法」的兒童表現好。
所以你看,叫活動角也好,活動區也好,區角也好,角落也罷,歸根到底說的就是要提供給孩子一個有計劃、有準備的教育環境。
這種對環境的規劃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的提出或者出現都不是無根之水、無土之木。因為有實實在在的效果,才會幾十年來被提倡被延續。
幼兒園裡的教室(活動室)應有多大面積才合適?當然,各地都會制定相應的標準。
不過現實的情況往往多樣,所以——
其實到底要設置哪些區角,並沒有絕對的說法,常見的有角色扮演區、舞臺表演區、益智區、科學探索區、種植區、生活區、閱讀區、美工區、建構區等。
不過,在設置這些區域的時候,有幾個關鍵點倒是可以關注一下:
(長按圖中二維碼,即可出現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擊關注園長匯微信,關注最新的幼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