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2020-12-16 山大王健康達人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事活動。《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為養生真諦。筆者撮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法於陰陽,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高世拭曰:「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指出在指導養生中,應順應四時陰陽特點來保健。舉夏季為例,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養生

人體要順應陽盛長養之氣的特點,使心氣長旺,提高抗病能力。應鍛鍊形體,堅持室外活動,行日光浴。調節情致,積極進取,勿生懈惰厭倦之心,以使陽氣宣散於外。調節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過於趨涼。調節飲食,宜清淡,忌油膩,多食營養豐富的蔬菜、瓜果之類,但不宜過涼。

形體保養是《內經》養生方法最初級的層次,以保證形體、體格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包括避虛邪毒氣、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勞等,內養正氣以強身,外避虛邪以防病。形神共養是指思想安閒清靜,心無雜念,可保正氣調和,精氣和神氣守持於內,從而達到形體與精神的協調共存。

中醫養生

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形體保養是《內經》養生方法最初級的層次,以保證形體、體格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包括避虛邪毒氣、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勞等等,不外內養正氣以強身,外避虛邪以防病兩方面。

養生

內養正氣以強身,《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經文以對比的方式,闡述了不同養生方式帶來的後果,即善養生者可度百歲,不善養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後人作為養生基本原則的內容,涉及日常飲食、生活起居、形體鍛鍊等方面。

養生

慎起居,「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規律,此處常指「正常」、「常態」,並不單純指生活起居有規律,更要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一致,即「法於陰陽」,只有符合陰陽變化規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中國傳統醫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智慧,是經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理論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特別與黃老道家思想有頗深的淵源。中醫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與道家文化大道至簡、順應天地自然的認知是相合的。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體現在中醫方面是一種生命觀。中醫診病講究時空觀念,這也是建立在順應自然的生命觀的基礎上。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身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都深受自然的影響,自然的動態變化也必然影響人身體的變化,所以中醫看病是有動態、時空觀念的。

養生

比如,主要症狀是咳嗽、發熱的患者,秋末冬初發病與冬末春初發病就大不相同,用藥原則上也必然不同。中醫師不會只看到患者舌苔、心率等表面現象,而是更深入地揣摩患者多年的病史、體質特徵等,進一步地探究導致其身體內環境失衡的原因。中醫在順應自然的生命觀上建立起來的整體、動態的時空觀念是中醫學最大的優勢。如果拋卻順應自然的生命觀,中醫本身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孕育出中醫「治未病」的智慧。順應自然的思想強調的是身心與自然相合,順應自然規律以達到調心養身的目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作為中醫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強調順應自然的「治未病」養生觀。

養生

現代人常被不良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甚至不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所困,進而造成身體的病症。「治未病」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現實意義,但其核心思想仍然是順應自然的傳統養生觀。所以,順應自然的中醫養生智慧是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關鍵。

節飲食,食飲有節在中醫養生中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重視。食物是臟腑氣血化生之源,但飲食不當也會妨礙養生。

相關焦點

  • 第一節 養生的基本原則 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天地網訊】  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現就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及哲學智慧談一些我的理解。
  • 別再瞎運動了,不懂中醫養生規律,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首先咱們來看一看什麼叫做養生。這裡面所謂的生指的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養它指的是調養,保養、補養。所以說養生兩個字放在一起的時候,它指的是這樣一層意思,它就是我們根據生命活動的規律,通過一定的方法來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
  • 秋季養生,從胸部保養開始
    中醫就把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長夏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暑熱,容易促使人心神不寧,肝陽上擾,致使脾氣浮躁,血不歸心等現象,出現急躁易怒,失眠等症狀。這些症狀常出現在腦力勞動的白領階層,成為導致現代亞健康與慢性病發生的主要誘因。正是由於這樣的氣候特點,秋季養生保健就尤為的重要。
  • 古人養生常說的「少吃申後飯」是什麼意思?
    古代有四句的養生箴言:「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前面三句大家都好理解,第一句,因為風邪能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風寒、風熱、風溼等病症,所以,對於不宜經常吹風,尤其是腦後風。第二句的意思是要注意節制房事,這個無論西醫還是中醫都是認同的。第三句是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來增減衣物,這個是最基本的養生法則之一。這個「少餐申後飯」是什麼意思呢?要弄明白這個意思,我們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這四句話出自哪裡?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養生,即養生保命,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指利用多種方法調養形神,以祛病強身,防病避害,延年益壽。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怡健園五行養生門診部冉獻立院長:中醫養生 需要客觀看待
    核心提示:中醫需要宣傳,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更需要普及,可現在養生保健市場卻並不規範,很多沒有專業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旗號進行醫療保健行為。似乎中醫和養生保健這塊誘人的大蛋糕隨便什麼人都想來分一口,但是往往患者永遠是最終的受害者。那麼,作為中醫養生保健行業的從業者該何去何從呢?
  • 「老中醫」高圓圓,「養生狂魔」孫儷,原來明星都是中醫養生高手!
    還有專業的團隊為她們量身定做保養計劃。 但僅僅如此嗎?其實很多明星都熱衷於中醫養生。 2 在這個逢劇就換「男神女神」的時代,有一位「國民女神」,卻經受住了歲月的驗,出道至今,哪怕當了媽媽,仍像一道亮麗風景線,她就是高圓圓。
  • 想健康,想長壽,記住這五條養生基本原則
    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活動規律穩定而有序,機體陰陽協調而健康。若有違背自然,不規律,肆意妄為,則各種生理活動的節律長期紊亂無序,全身功能易處於失調而不健康狀態,適應外界變化和抵禦外邪能力減弱,則易患內傷外感。所以,順應自然界,適應四時氣候晝夜黃昏的規律。
  • 實修實證禪修人士超級大福音: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
    實修實證禪修人士超級大福音: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
  • 養生說丨中醫大夫跟您聊聊「防病養生」的最高境界
    記者: 鈕晶 杜虹曉 編輯: 趙洪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編者按:《養生說》的前身是《二十四節氣與養生》,開播以來深受觀眾的喜愛。
  • 四川名中醫詳解中醫養生「十二時辰」
    中醫養生講究春夏養陽,隨著氣溫升高,日照時間延長,人的陽氣較為旺盛,此時也是陽虛體質的人群保養的最佳時間。四川省名中醫、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教授介紹,身體養生也與十二時辰相關。卯時是早上5點到7點,是大腸經經氣最旺盛的時間,此時是最適宜起床的時間,夏季起床不早於5點,冬季起床不晚於7點,這符合中醫夏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的養生規律。晨起排便是大腸功能健康的表現,有便秘問題的患者可以選擇此時進行體育鍛鍊,鼓舞大腸經氣,增強傳化功能。長期大便不成形的患者可以選擇此時做灸,溫陽固澀。
  • 育心中醫養生分享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馮萱媽學習經典的心得——《育心中醫養生分享》。我是馮萱媽,陪孩子讀經四五年,但進入育心不久,是育心人的堅持、進步、付出、理念感動了我,最終我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向各位優秀的精進的家人們學習!在此與各位聊聊養生的事吧,結合自已的臨床,以白話的形式分享一下,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 養生趴|中醫教你冬季如何養生
    但是,冬天雖冷,也不能忘了養生哦。那麼,冬天要怎麼樣養生呢?冬天養生應該吃些什麼東西。今天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中醫養生中的冬季養生常識,感興趣的朋友看過來啦!冬季養生保健四招起居調養中醫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
  • 怎麼樣養生才能真正提升精氣神?如何養生讓身體更健康?
    養生是一個歷史長河中經常被提起的話題,從普通百姓到將相帝王,多多少少都有追求養生的願望。更有甚者,終身致力追求長生之術......這個非常符合人性需要,如果生命不能無限長,有再多榮華富貴等自己死了還不是與自己沒有一丁點關係了,這個問題很深刻。
  • 中年養生,不可不慎.
    其中,《景嶽全書·傳忠錄》輯錄了張景嶽主要的醫學理論、醫評、問診和診斷、治療原則等三十餘篇論文,多有溫補學說的論述。該輯錄中,有《中興論》一文,專門倡導中年養生。文中提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的觀點。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養生理論。
  • 冬季養生主在養腎-中醫教你養腎防寒
    雖然現在人們都對養生的概念越來越深,但是,養生也是需要知識的,不能亂補,中醫養生的理念告訴我們冬季養生主要養腎。 冬季為什麼要養腎? 按照《黃帝內經》理論,秋冬季節是進補的季節,現在已經是冬季,更是進補的zui好的季節,那冬季進補應該補哪?為什麼補?
  • 《中醫養生學》胎孕養生
    現在繼續增加名中醫王玉川的高等院校教材作品《中醫養生學》,歡迎大家參與論證討論。筆者提醒建議大家先學習「基礎」;其次是「診斷」;然後才是「養生」和「調理」等之外的學科。而「基礎」的重點內容仍然是「陰陽五行學」!
  • 中醫養生之——小雪養生
    此時的養生重點是補脾補腎。NO.1小雪容易生「內火」,降火是關鍵氣溫漸降,人們常常在室內用取暖器取暖,室外寒冷,大家都穿得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表現為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或舌紅無苔、鼻腔乾燥,嚴重者可能出現發熱、咳嗽(乾咳或陣咳痰多)、咽喉腫痛,引起支氣管炎或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