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事活動。《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為養生真諦。筆者撮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法於陰陽,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高世拭曰:「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指出在指導養生中,應順應四時陰陽特點來保健。舉夏季為例,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人體要順應陽盛長養之氣的特點,使心氣長旺,提高抗病能力。應鍛鍊形體,堅持室外活動,行日光浴。調節情致,積極進取,勿生懈惰厭倦之心,以使陽氣宣散於外。調節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過於趨涼。調節飲食,宜清淡,忌油膩,多食營養豐富的蔬菜、瓜果之類,但不宜過涼。
形體保養是《內經》養生方法最初級的層次,以保證形體、體格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包括避虛邪毒氣、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勞等,內養正氣以強身,外避虛邪以防病。形神共養是指思想安閒清靜,心無雜念,可保正氣調和,精氣和神氣守持於內,從而達到形體與精神的協調共存。
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形體保養是《內經》養生方法最初級的層次,以保證形體、體格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包括避虛邪毒氣、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勞等等,不外內養正氣以強身,外避虛邪以防病兩方面。
內養正氣以強身,《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經文以對比的方式,闡述了不同養生方式帶來的後果,即善養生者可度百歲,不善養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後人作為養生基本原則的內容,涉及日常飲食、生活起居、形體鍛鍊等方面。
慎起居,「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規律,此處常指「正常」、「常態」,並不單純指生活起居有規律,更要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一致,即「法於陰陽」,只有符合陰陽變化規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中國傳統醫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智慧,是經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理論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特別與黃老道家思想有頗深的淵源。中醫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與道家文化大道至簡、順應天地自然的認知是相合的。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體現在中醫方面是一種生命觀。中醫診病講究時空觀念,這也是建立在順應自然的生命觀的基礎上。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身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都深受自然的影響,自然的動態變化也必然影響人身體的變化,所以中醫看病是有動態、時空觀念的。
比如,主要症狀是咳嗽、發熱的患者,秋末冬初發病與冬末春初發病就大不相同,用藥原則上也必然不同。中醫師不會只看到患者舌苔、心率等表面現象,而是更深入地揣摩患者多年的病史、體質特徵等,進一步地探究導致其身體內環境失衡的原因。中醫在順應自然的生命觀上建立起來的整體、動態的時空觀念是中醫學最大的優勢。如果拋卻順應自然的生命觀,中醫本身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孕育出中醫「治未病」的智慧。順應自然的思想強調的是身心與自然相合,順應自然規律以達到調心養身的目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作為中醫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強調順應自然的「治未病」養生觀。
現代人常被不良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甚至不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所困,進而造成身體的病症。「治未病」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現實意義,但其核心思想仍然是順應自然的傳統養生觀。所以,順應自然的中醫養生智慧是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關鍵。
節飲食,食飲有節在中醫養生中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重視。食物是臟腑氣血化生之源,但飲食不當也會妨礙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