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平凡的你,如何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

2020-12-11 唯美主意教育說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教育的進步,也是社會的進步,更是國家的進步。當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高校,當高等教育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你又有哪些優勢,又能如何面對呢?

1.心態方面

既然改變不了趨勢,那就要麼順應潮流,要麼逆流而上,然而不能隨波逐流,必須有自己的打算,而且需要早做計劃。心態放平,抓住機遇,無論現在是什麼職業,學生,教師,培訓師,畢業生等,高等教育的普及必然會帶來教育的改變,正如幼兒園,小學普及後帶來變化一樣。樂觀地迎接挑戰吧。

2.方向選擇

首先要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方向,鑽下去,不能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只有興趣足了,後續力量大,持續用力,必然會取得一番成就,而如果只是跟風,蹭熱點,那麼若干年後的趨勢不明朗,誰也無法保證哪個職業更吃香。而普及的高等教育,帶來的需求首先是優質高校的需求。

學生更需要優質的教育,也需要更優秀的教師,伴隨而來的,除公辦學校外,私立學校也會備受歡迎,所以教師是個缺口,而且,輔導班也會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那麼,帶來的書籍印刷與出版,專家押題,考試寶典等也會紛紛而知,書商增多,各資料也會令人眼花繚亂。而自己需要內心清晰自己需要什麼,選好方向。

3.堅持努力

自身的努力始終是關鍵,是金子就不怕被埋沒。任潮漲潮了,自當平心靜氣,夯實基本功,穩紮穩打,增強內功方可抵禦外敵。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必然豐富多彩,然而無論教育普及到何種境界,自己的成長始終是關鍵。任何時候,不忘努力,不忘堅持。這樣,才能遇見更美的自己,遇見更美的世界。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大眾化轉型
    原標題:高等教育大眾化轉型 經過持續的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業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可是,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依然保持著固有的單一性傾向,即熱衷於精英教育——專科要升本科,本科要搞碩士點,有了碩士點要搞博士點,有了博士點要搞博士後流動站。
  • 怎樣看待大眾化的高等教育?
    那麼,除了數量上的增長,持續多年的高校大規模擴招給中國高等教育究竟帶來了怎樣的變化?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否如人們預期的那樣,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如何對這次擴招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行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面臨的困難
    CFP   什麼叫高等教育大眾化,為什麼中國高等教育要大眾化?對於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們只有把這些問題很好地弄清楚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大眾化時代,才能夠推動大眾化更好地發展。   我們知道大眾化是從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但大眾化的開端時期實際是在二戰後,那個時候還沒有大眾化的名字。二戰之前,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發達國家也好,高等教育不發達國家也好,都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的教育。
  • 蔣淮: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大學的預言與預警
    前 言  國家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將使大學發生什麼變化,民辦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中如何加快自身的變革,有效地降低和化解風險,國內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與研究並不深入。藉此機會,我做個發言,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專家指正。
  • 江蘇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
    五年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15.3%,多數家庭的孩子不能讀大學,去年上升到33.5%,三個孩子中有一個能讀大學了。」幾天前,省委書記李源潮在給省級機關幹部做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一次輔導報告時,報出了一串高等教育的「成績單」。   「三個孩子中有一個能讀大學」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江蘇正從高等教育「大眾化」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 我國高等教育邁入「 大眾化」
    面對三大挑戰,我國社保體系目前存在著覆蓋範圍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薄弱等問題。  教育部:在校大學生超2300萬人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論壇上說,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在校生已超過2300萬人,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
  •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下一步棋該怎麼走?
    而從國家來看,也沒有把這些學校當成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體進行大力扶持。所以學生都擠在四年制本科中,這就給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了一些問題。    記者:我們現在的大學誰都想做世界一流,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肯定有主角和配角,我們應該如何分配好角色,並讓每個角色各得其所?政府可以做什麼?    項賢明:我們討論大眾化不能僅僅關注數量問題,因為數量是和結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教育貴族性到民主性的轉變,美國高等教育是如何走向大眾化的?
    ,與此同時,最能體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類學校也在迅速的崛起,對於美國而言,各種因素的轉變引起了高等教育體系的質變,每個環節都為大眾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準備。由於人口的增加、國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以及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權運動的開展,高等教育開始逐漸進入大眾化時期,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由「貴族性」轉變為「民主性」,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由最初的少數精英群體的特權逐漸轉化成為大眾群體家庭子女通往職業之路、
  • 高等教育大眾化不能以粗糙化為代價
    當下,高等教育質量下降,讀書難以學到真本事,就業十分困難,「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這樣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值得炫耀,更不宜詮釋成人力資源強國。教育部對外展示2020年入學率達到40%的高等教育發展前景之後,更要埋頭為教育發展多做點實事。  7月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發布。
  • 閻鳳橋:高等教育應使精英化與大眾化「兼融並通」
    近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閻鳳橋教授應邀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作講座時介紹說,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處理好精英型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關係,高等教育如何同時兼容精英與大眾高等教育組織,是高等教育結構面臨的首要問題。
  • 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需要怎樣的質量觀——大學變革的歷史軌跡與...
    但對於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化在性質上的重大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思想觀念、學校制度、管理模式的轉變,未能有足夠的時間醞釀,對大眾化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式、質量標準值得深入思考。  從「專利」向「權利」的轉變  教育,在人類文明的很長時間裡是私人的行為,而非政府的職責,高等教育更是少數人的「專利」。
  • 高等教育大眾化瓦解精英化就業
    從數字上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到了大眾化的階段。教育部的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達到26.9%。而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 「後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1∶99現象
    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趨勢,正勢不可擋地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一個迥然不同於「精英化」時代的,或許可以稱之為「後大眾化」、「後普及化」的全新的大學時代正在到來。 據史學家考證,現代大學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1088年,這一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
  • 程建平:高等教育40年 從精英化到大眾化
    (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得益於高校的人才培養記者: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確定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思路,隨後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這期間,對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了哪些影響?
  • 劉宏:高等教育正從大眾化快速邁向普及化
    劉宏表示,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於變化和變革的時期,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快速邁向普及化。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外國語大學校長劉宏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 新華網 李相博攝  以下為訪談內容:  新華網:在您看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 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記者程義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0日發布的《「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與「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認為,十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
  • 浙江高校錄取率上升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
    中新網杭州一月二十六日消息 (記者吳少泓)二00一年,浙江省實現高考錄取率百分之六十八點三,比上年提高五點三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十五,浙江省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階段。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即高等學校註冊生(在校生)人數與規定年齡組(十八至二十二周歲)人口數的比率。
  • 教育部官員稱: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走向大眾化
    華夏經緯網10月20日訊:據中新網報導,人民日報消息,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18日在紀念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表示,按照國際通行的口徑,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走向大眾化。  吳啟迪宣布:到2002年底,全國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16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15%,其中北京市的毛入學率達到49%。
  • 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越來越多的家庭實現大學生「零的突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像孫川家一樣,實現大學生「零的突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對此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數據跟蹤,「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總結了2011-2018年全國本科生家庭情況,發現70%以上大學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
  • 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後期,終身學習將成常態
    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後期,終身學習、靈活的學習制度將成常態。  在8日召開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後期,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終身學習、靈活的學習制度將成常態。  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並於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六條規定,學校可以根據情況建立並實行靈活的學習制度。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並簡化休學批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