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輔導員海外實踐走進德國波蘭

2020-12-11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輔導員海外實踐走進德國波蘭


清華新聞網2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輔導員海外實踐團12名師生首次走進德國和波蘭,開展為期11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探尋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中德製造業對比」和「西方藝術發展」為主題,途徑德國、波蘭,赴柏林、斯圖加特、慕尼黑、克拉科夫等地,探訪馬克思的成長足跡、感受德國工業4.0現狀、領略西方藝術之美。

在本次實踐中,師生們參訪了洪堡大學、特裡爾大學、馬克思故居、寶馬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等地點,並結合各自的專業背景和調研成果,每天進行交流和研討。本次海外實踐由學生部思教辦江宇輝老師帶隊,實踐團成員由來自全校化工系、材料學院、美術學院等11個院系的「雙肩挑」學生輔導員組成。

實踐團成員在洪堡大學座談研討

實踐實踐團首先來到了德國首都柏林,馬克思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年時期,並取得了博士學位。實踐團成員與洪堡大學的博士生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當代德國政黨制度和政治環境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認識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現代西方社會思潮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實踐團成員與當地學生和居民訪談交流

在馬克思的出生地特裡爾,實踐團成員參訪了馬克思故居,仔細了解馬克思的經歷和波瀾壯闊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歷史。馬克思在這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實踐團成員還前往郊外的特裡爾大學發放問卷並與德國當地大學生訪談,了解其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認識。材料學院的博士生方凱旋提到,「在特裡爾的交流參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馬克思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正因如此,他的成就和貢獻才顯得彌足珍貴。」

實踐團成員調研寶馬工廠

德國不僅是馬克思的故鄉和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製造業強國。師生接下來參訪了位於斯圖加特的奔馳博物館和位於慕尼黑的寶馬丁格芬工廠,深入了解了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奔馳博物館由奔馳集團建立,介紹了汽車發展歷史和奔馳集團如何置身於德國的發展進程中,逐漸改進汽車設計和生產,一步一步由弱到強。寶馬丁格芬工廠是德國最大的寶馬集團生產工廠,其生產規模、效率均位於世界前列。實踐團成員參觀了車輛衝壓、焊接和總裝車間,並與廠內工作人員訪談交流,對工業4.0環境下的現代製造業有了全新認識,了解了當代德國工人的生存現狀和工作環境。機械系的博士生李鉦皓在參訪結束後感嘆道,「德國汽車製造的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效率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同時適應高度定製化的流水線也為工業4.0做好了準備。這是我國汽車製造業可供借鑑的。」

實踐團成員在馬克思故居探訪學習並留影

為深入了解德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及視覺化藝術化的宣傳,實踐團成員還參觀了德國歷史博物館、東邊畫廊、博物館島(老博物館、新博物館、老國家畫廊)、萊茵河州立博物館等,博物館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德國的歷史、文化、科技和藝術,通過參觀這些以視覺呈現為主的畫廊、博物館和藝術館,實踐團成員更加全面、深刻的體會到德國的文化和藝術,對馬克思思想的視覺化宣傳也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和表現形式,實踐團成員將在實踐後以一系列藝術創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實踐體會與成果。

德國行程結束後,實踐團成員特地前往波蘭克拉科夫參訪奧斯維辛集中營。在二戰期間,德國侵略波蘭,並在奧斯維辛建立了集中營,實施了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實踐團成員被集中營內的暴行所震撼,深切體會到了德國法西斯帶來的罪惡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也更加體會到當前和平的不易和可貴。

本次海外實踐將調研和讀書充分結合,實踐團成員在行前各選擇一本與調研主題相關的書籍閱讀。所讀書目既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單向度的人》等理論書籍,也有《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工業轉型和價值創造》《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等專業書籍和德國歷史文化相關書籍,還有《奧斯維辛:一部歷史》《這就是奧斯維辛》等書籍。在每天行程結束後,由一名同學結合當天的實踐成果為大家分享讀書感受,並進行交流研討。

實踐團成員用11天時間,途徑6個城市,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從誕生到發展的過程,感受了德國工業製造和德國工人的生存現狀,了解了德國青年的思想狀態,深切感受到二戰中法西斯的殘暴行徑。立足中國,面向未來,如何進一步維護我國的和平和穩定,繼續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值得我們思考。新聞學院碩士生王一波說「本次實踐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我們的理論從哪裡來,也有助於我們繼續探索未來的方向。」化工系博士生蔡達理在實踐結束後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不能離開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的意義最根本正是在於植根於廣大土地和人民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清華大學輔導員海外社會實踐是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在唐立新先生、呂大龍輔導員發展支持基金支持下於2015年設立的社會實踐項目。項目旨在加深輔導員對於國際社會以及中國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培養輔導員的全球勝任力,並不斷加強輔導員的團隊領導力及社會責任感。項目成立以來,利用寒暑假時間,已組織輔導員前往美國、新加坡、日本、印度、以色列等地開展社會實踐。

供稿:學生部 編輯:趙姝婧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深耕計劃」一期學員赴德國開展海外實踐
    尋訪馬克思初心之路,回溯德意志發展今昔清華大學「深耕計劃」一期學員赴德國開展海外實踐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 1月22日-1月29日,清華大學「深耕計劃」一期學員首次海外社會實踐走進德國,實踐支隊21名成員在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謝矜的帶領下,赴特裡爾、科隆、波茨坦、柏林、慕尼黑等地,開展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 波蘭拒絕德國新大使入境,波蘭媒體:他是「一名間諜」
    據德新社30日報導,幾個月以來,波蘭政府一直拒絕德國駐波蘭新大使洛林霍芬入境。波蘭媒體聲稱,華沙這麼做是因為洛林霍芬的父親是「希特勒的副官」,而他本人則是「一名間諜」。德國《每日鏡報》報導稱,德國政府5月就向波蘭提出要求,讓洛林霍芬從7月1日起接替羅爾夫·尼克爾擔任新大使。不過直到現在,華沙一直沒有對此給予答覆,也沒有提供正式理由。
  • 德國入侵波蘭挑起二戰,波蘭的盟友英法為何袖手旁觀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150萬軍隊閃擊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遭到德國入侵後,作為盟友的英國和法國卻選擇了袖手旁觀。波蘭人在前方浴血奮戰,而英法士兵卻在邊境看風景,以至於出現了「靜坐戰」的怪現象。
  • 侮辱德國?波蘭拒絕新大使入境,或與美國有關
    波蘭和德國同屬歐盟,且都是北約成員國,按說關係應該不錯,然而最近,德國和波蘭突然不對付了。據德新社報導,幾個月以來,波蘭政府一直拒絕德國駐波蘭新大使洛林霍芬入境,因而被德國視為「歷史性侮辱」。據波蘭媒體解釋,洛林霍芬本人是一名間諜,其父是「希特勒的副官」。然而洛林霍芬本人是北約對俄宣傳中心的建立者,不僅對俄羅斯態度強硬,而且了解波蘭人的安全需求,波蘭對洛林霍芬的拒絕說到底還是波蘭和德國近期的矛盾所致。在美國撤出駐德美軍之後,美國將這部分美軍重新部署在波蘭,為此德國方面頗為不滿。
  • 事跡材料之一百四十二:清華大學輔導員王婧(組圖)
    接受溫暖,傳承幸福——清華大學輔導員王婧事跡材料  一、個人簡歷  王婧,女,漢族,中共黨員,1984年3月出生,2005年8月至今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輔導員。2009年擔任2006級本科3個班(83人)輔導員。
  • 清華大學教師一行前往非洲走訪研究生海外實踐基地及國際組織
    編者按  7月10日-15日,清華大學研工部、職業發展中心、院系教師一行先後前往研究生海外實踐基地中建一局埃及CBD項目部、中國武夷肯亞分公司、四達時代肯亞分公司,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等走訪考察,並看望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研究生以及在各單位工作的校友。
  • 德國閃電戰突襲波蘭,亡國之後的波蘭人生活是怎樣的?
    1919年一戰剛剛結束不久,戰敗的德國受到了戰勝國的全面制約,賠償了巨額軍費不說,還喪失了大片國土。法國佔領了西線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線的但澤走廊也交給了波蘭。
  •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格但斯克,卻因為斯拉夫人即波蘭和日耳曼人即德國兩大民族、兩大國家在近千年的反覆爭奪中,而名聲大噪,聞名於世。提起德國和波蘭的衝突矛盾,人們都會想到格但斯克或但澤,因為它承載著兩族兩國近千年的恩怨糾葛。那麼,格但斯克何以成為波蘭和德國近千年反覆爭奪的焦點?
  • 職業教育,德國、日本、波蘭、比利時等國政府持續發力
    兩名波蘭職業學校學生正在專業技工指導下,在合作企業的生產車間進行實踐。資料圖片學生在企業實踐的時間需佔全部學習時間的70%。學習期間,學生的大部分學費由企業承擔。根據工作量,學生還能獲得一定工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德國取消了大量展會,但學徒招聘會仍照常舉辦。雙元制的教學方式以市場實際需求為指引,有效避免了學校教育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從中長期看,企業培養的學生崗位適配性更高,總體成本遠低於社會招聘。因此,德國企業對招聘學徒持積極態度。
  • 二戰德國滅掉波蘭後,波蘭國璽為何會流落到英國?50年後才回歸
    然而他不知道人家總有富強起來那一天,甚至到了二次大戰開打之後,德國實力非常雄厚,德國對於領土是虎視眈眈的,然而波蘭竟然一點沒有想到他可能隨時隨地成為人家口中的肥羊。當德國去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波蘭竟然也想分一杯羹,他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我跟德國站在一起,我還能分點人家的領土。然而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之後,那麼德國鐵騎就直接來到了波蘭的家門口,到這個時候波蘭還沒覺醒,於是只能迎來被瓜分、被再次滅國的命運。
  • 清華大學「醫行·澳洲」支隊赴澳大利亞開展「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
    清華大學「醫行·澳洲」支隊赴澳大利亞開展「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清華新聞網8月28日電(通訊員 朱玥華)7月30日至8月10日,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夏永靜的帶領下,校團委本科生海外社會實踐支持計劃「醫行·澳洲」支隊赴澳大利亞墨爾本開展實踐活動。
  • 德國和波蘭歷史上到底有何仇,為何德國總要幹掉波蘭?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和波蘭是歐洲中部兩個面積較大的國家,是鄰國,也是一對宿敵。歷史上德國和波蘭仇怨頗深,德國曾兩次滅掉波蘭,二戰期間德國人還屠殺了數百萬波蘭人,希特勒甚至一度想把波蘭人滅絕。那麼德國人和波蘭人到底有何深仇大恨,以致於矛盾如此深?
  • 波蘭攝政王國:一戰時德國在波蘭扶持的傀儡政權
    1916年德國為了削弱俄國,獲取波蘭人的支持,恢復波蘭獨立,成立了波蘭攝政王國。那麼波蘭攝政王國是怎麼的興亡是什麼情況,船長為你細細道來。德國決定在波蘭扶持一個親德的傀儡政權,加強波蘭與德國的聯繫,扶持奧地利大公卡爾·史蒂芬或其子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為波蘭國王,徵召波蘭人入伍,緩解德軍在西線的壓力。三,波蘭攝政王國
  • 二戰時波蘭為何亡國: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仇視,使得波蘭最終滅亡
    波蘭的獨立極大損害了德國的利益德國和波蘭的矛盾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給波蘭一條通往但澤市的陸地,德國又不得不把維斯瓦河下遊西岸寬約80公裡的一塊兒領土連同其60萬德意志居民割讓給波蘭,使得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被分開,領土割讓極大的損害了德國人的感情,這使得德國對波蘭恨之入骨。
  • 二戰波蘭戰役照片: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蘇德聯手瓜分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在波蘭戰役期間,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88.6萬,此外還有62個師的預備隊。
  •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侵略波蘭?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兩天後,波蘭盟友的英國、法國被迫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之前,曾先後吞併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兩個歐洲傳統強國在「綏靖政策」的影響下,選擇了默認。
  • 德國閃擊波蘭時的後手,在西線安裝「巨炮」、狂拉鐵絲網
    1939年9月1日德國正式向波蘭發起侵略戰爭之時,波蘭已於8月25日跟英國籤訂了《英波互助協定》,根據協定波蘭是英國的盟友,英國有義務保護其安全。然而雖然從結果來看,英國在德國對波蘭作戰期間,幾乎沒有給予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完全「坐看」波蘭在10月6日出於孤立無援的無奈而投降。
  • 清華大學2019年輔導員大會舉行
    清華大學2019年輔導員大會舉行清華新聞網1月3日電(通訊員 江宇輝 攝影 石加東 楊豔賓)2019年12月26日下午,清華大學2019年輔導員大會在大禮堂舉行。他回顧了清華大學「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建立的「初心」,並指出,輔導員制度的生命力體現在它符合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勉勵輔導員要有言、更要有行,用自己的模範行動來影響同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 走進清華深研院人才培養(16)|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實習實踐體系的建立
    特推出「走進深研院人才培養」 系列報導,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養工作成效及特色,希望更多的師生能夠了解深圳研究生院,走進南國清華園。 走進清華深研院人才培養(16) |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實習實踐體系的建立 2012年4月,清華大學匯集海內外醫院管理領域優質辦學資源,由深圳研究生院、公共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醫學院共同發起組建成立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以下簡稱「醫管院」),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醫院管理研究與拔尖人才培養機構。
  • 黑暗時代:讓波蘭恨之入骨的納粹德國佔領期
    時至今日,波蘭與德國之間的矛盾正隨著時間在慢慢和解。但在整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都在波蘭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事情到了1941年的年底,波蘭總督已強行徵發了30萬名戰俘以和200-300萬名平民為德國進行義務勞動。哪怕是17-25歲的波蘭女性,都要作為德國的農業人口,前往東普魯士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