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制=go Dutch嗎?變成荷蘭人和付帳有什麼關係?

2021-02-14 國才

朋友約飯聚會平分帳單用英語怎麼說?

你是不是會想到go Dutch?

其實不準確哦~

先來看看柯林斯詞典對go Dutch的解釋

If two or more people go Dutch, each of them pays their own bill, for example in a restaurant.

分攤費用,各付各的帳(尤指餐費)

仔細看這個定義,裡面用了「each of them pays their own bill」,就是說「每人付自己的帳單」。舉個例子,如果很多人約著一起去吃快餐,大家各點各的套餐,套餐價格都不一樣,自己付自己的錢,那這種方式就可以用go Dutch來說了。

Dutch作為形容詞,是「荷蘭的,荷蘭人的,荷蘭語的」,作為名詞,則是「荷蘭人,荷蘭語」那麼為什麼go Dutch卻有了「各付各的帳單」的意思了呢?

這得追溯到17世紀,當時的荷蘭海上貿易極其發達,荷蘭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商人終日在海上奔波,忙於貿易,流動性非常大。商人之間可能僅見一面,之後都很難遇到。為了大家在見面時都不吃虧,精明的荷蘭人採取各付各的帳單的方式。後來,這種方式逐漸傳開,也就有了go Dutch的說法。

go在這裡作系動詞,是「變得、變成」,Dutch在這裡作形容詞,是「荷蘭人的」,整個短語是「系動詞+形容詞」的結構,字面意義就是「變成荷蘭人」,但結合文化背景,實際的意思是「各付各的帳單」。

說回開頭的提問,嚴格來說go Dutch其實和我們日常說的AA制是不同的,AA制強調大家一起「均攤費用」,比如一群人去吃火鍋,大家一起點了一桌食材,最後結帳把總價平均分一下,每人付一樣的。這種情況下是AA制,應該說「split/share the bill」

考慮到日常生活中大家各自付帳會和均攤費用在操作或結果上重合,所以,在通俗意義上,go Dutch也會被當成AA制來用。

There are two possible senses—each person paying his own expenses, or the entire bill being split (divided evenly) between all participants. In strict usage, "Going Dutch" refers to the former, paying one's own expenses, and the latter is referred to as "splitting the bill", but in casual usage these may both be referred to as "going Dutch".

除了go Ducth,英語中還有不少習語和地區文化特點、歷史淵源有關,想要知道它的含義,還得了解得更深入一些才行,下面再來看幾個例子。

carry/take/send coals to Newcastle

to provide someone with something that they already have plenty of

多此一舉;徒勞無功

Newcastle(紐卡斯爾)是英國英格蘭東北部的一座港口城市,在工業革命時期是英國重要的工業都市,造船業和鋼鐵產業尤其發達。Newcastle的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所以把煤炭運到那就是「多此一舉,徒勞無功」。

to ignore and refuse to talk to someone because you disapprove of something they have done

不理睬某人,排斥某人

這個短語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可以追溯到1642年至1651年的英國內戰時期。那時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戰敗的保皇派被議會派流放到了Coventry(考文垂),Coventry是議會派的重鎮,戒備森嚴,保皇派到了那孤立無援,生活艱難。

to suffer a very severe defeat or failure, especially one which causes you to finally give up what you are trying to do

遭到慘敗

Waterloo(滑鐵盧)是比利時的一個小鎮,1815年法軍和反法聯軍在那激戰,反法聯軍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戰役終結了拿破崙帝國,也是拿破崙一世的最後一戰。所以meet one's Waterloo就被用來形容「遭遇巨大失敗,一敗塗地」。

If you say that someone has crossed the Rubicon, you mean that they have reached a point where they cannot change a decision or course of action.

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痛下決心

在羅馬時期, Rubicon(盧比孔河)是義大利與高盧的界河。根據羅馬當時的法律,任何將領都不得帶領軍隊越過盧比孔河,否則就會被視為叛變。公元前49年, 愷撒帶領軍隊越過盧比孔河,對龐培、對整個羅馬制度宣戰。後來經過5年內戰,凱撒打敗政敵,羅馬共和制度被君主專制所替代。所以,跨國盧比孔河就有了「破釜沉舟,痛下決心」的意思。

相關焦點

  • 「go Dutch」不是「AA制」的意思哦!聽語音節目漲姿勢!
    常用的口語表達學透,才能真正提高英語口頭交流的能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口語表達是:go Dutch.Dutch在這裡作形容詞,意思是「荷蘭人的」。go在這裡作系動詞,「變得、變成」的意思。系動詞+形容詞的結構應用很廣泛,我們在前面講 英語口語表達:go nuts 的時候舉例講過。這裡go Dutch,字面意思就是成為一個荷蘭人,但是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付帳的時候各人付各人的」。
  • AA制你只會用go Dutch表達?
    AA制在表達中有一個go Dutc用來表達AA制,但是go Dutc的字面意思就是成為一個荷蘭人。那麼荷蘭人與AA付帳又有什麼聯繫呢?據說,早期的時候荷蘭的海上貿易特別發達,世界各地的商人都到荷蘭進行交易,流動性很大。如果一個人請另一個人吃飯,被請的人可能這輩子也碰不到了,所以為了大家不吃虧,精明的荷蘭人就採用個人付自己的費用的方法。
  • 關於AA制Let's go Dutch的前世今生
    在英語口語表達中,人們常常用go Dutch來表達AA制,這是為什麼呢? Dutch [dʌtʃ] n. 荷蘭人;荷蘭語;adj. 荷蘭的;荷蘭人的;荷蘭語的。在日耳曼語中表示 「人民」 之意,通常指荷蘭,因荷蘭絕大部分人為日耳曼人的後裔。
  • 「AA制」用英語怎麼說?並不是Let's AA哦!
    難道是Let's AA嗎?Split the bill.AA制的正確說法應該是split the bill,split有平均平攤公攤的意思。請求分攤餐費是有禮貌的舉動,但是不被接受的。Let's go Dutch.go Dutch,字面意思是成為一個荷蘭人, 實際表達的意思是:"付帳的時候各人付各人的"。荷蘭人和付帳有什麼聯繫呢?
  • 你喜歡AA制嗎?英語裡說go Dutch?與英國和荷蘭的歷史淵源有關
    但有時候,你和朋友,尤其是同學們,囊中羞澀,叫誰請客(treat)都不太合適。大家想各付各的,平攤費用,我們俗稱「AA制」,英語怎麼說?英語裡最常說的是「go Dutch」。Do Dutch people really go Dutch at a restaurant?荷蘭人在餐館真的各付各的嗎?這我們就需要研究Dutch在英語裡的使用歷史了。
  • 「AA制」用英文怎麼說?你不會以為就是「Let's AA」吧
    兩種付帳方式不同,英語表達自然也不一樣咯~我們今天就研究一下,AA制和請客吃飯的英語都是怎麼說吧!AA究竟是什麼?AA這個縮寫通常在國外有兩種意思。「AA制」 有兩種:第一種:自己付自己吃飯用掉的錢,所有的錢大家平攤。這種情況用英語可以說:let’s go dutch / dutch treat.
  • AA制是Let's go Dutch? 為啥?你可能真的不知道!
    傲慢的英國人因此想方設法編造了很多五花八門的詞語去污衊、侮辱荷蘭人,說荷蘭人膽小如鼠、愛醉酒、愛嘮叨、愛訓人、摳門兒等等。因此單詞 Dutch(荷蘭的、荷蘭人的)在英語中是個貶義詞,它所組成的成語大多都含有貶義。
  • 拒絕「買單大戰」:AA制的各種說法(圖)
    那麼,你知道AA制的起源和正確的英語表達嗎?  「AA制」這個詞來源於中國,但理念來源於西方。普遍認為,「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意為「代數平均」。 在香港地區也有認為「AA」是「All Apart」的縮寫,意為「全部分開」。  「AA制」的理念來源於海上貿易強國同時也是資本主義萌芽地的荷蘭。
  • 我們常說的「AA制」英文怎麼翻譯?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103篇英語知識文章出去吃飯我們吃的多了,付帳我們也付的多然而,在國外,AA制並不會說成All apart,看情況,AA制的英文說法有幾種:1.Go Dutch 各付各帳,付自己部分的費用dutch原意指荷蘭,當年英國荷蘭之爭時,英國人為了貶低荷蘭人,因此用go dutch來諷刺荷蘭人小氣,扣,時過境遷,到了現在
  • 如何用英語向歐美人士提出AA制?
    大家好,我是Harry老師,中國年輕人經常一起外出AA制就餐,如果有外國人加入
  • Let’s go,Dutch!
    知道銅絲是怎麼發明的嗎?回答:兩個荷蘭人在路上撿到一個硬幣,都認為是自己最先發現的,爭執不休,最後結果是二人將硬幣生生拽成了銅絲。這是一個在歐洲大陸盛傳的玩笑,充分刻畫了荷蘭人精打細算的形象。英語中有一句著名的俗語——Let’s go Dutch,意思是各付各帳,其實就是AA制,這也與荷蘭人脫不了干係——16、17世紀的荷蘭及義大利威尼斯等地,海上商品貿易繁榮,各路商人匯聚。商人的流動性很強,一人請客,被請的人也許這輩子再也無緣見面,彼此分攤便是最好選擇。荷蘭商人頭腦精明、凡事都喜歡分清楚,於是一句「像荷蘭人那樣埋單」的俚語應運而生。
  • 實用英語口語:AA制生活少不了的英語表達
    當時的荷蘭商人已經衍生出了「各付各帳」的習慣,因為海上貿易流動性強,一個人請客後,被請的人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為了達到公平的目的,荷蘭人就提出了「Let's go dutch!」的觀點,意思是「讓我們以荷蘭人的方式來辦吧」,即「各付各帳」。自此之後,「go dutch」就有了「平分」的意思,也就是「AA制」。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英語裡用「Let's go dutch!」
  • 「Dutch uncle」不是尊稱!原來英國人用英語「黑」過這麼多國家
    荷蘭和英國這倆國家結怨於 17 世紀,當時英國人和荷蘭人都在大舉擴張企圖統治世界,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哪能有兩個野心勃勃的民族,還挨著那麼近就隔了條海峽呢。「各自付帳」的原則,長期下來,荷蘭人民被英國人扣上了「愛算計,太精明,沒風度」的帽子,便以「go Dutch」來暗諷荷蘭。
  • 「AA制」英文翻譯的起源是什麼?網友:說法不一
    這種形式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朋友聚會,甚至連夫妻和情侶也採用「AA制」,這樣可以促進男女雙方自尊,自愛,自立思想的樹立。但是有多少人知道「AA制」的英文翻譯是什麼嗎?知行翻譯相信肯定會有人脫口而出「AA rule」,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今天知行翻譯就和大家講講「AA制」的那些事。
  • 地道英語表達請客和AA制
    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你是請客,還是AA制呢?跟著Lily 一起了解一下地道的表達方式吧。請客第一種,最簡單也最直接。午餐我請客,想吃什麼隨便點吧。第三種,買單,動詞短語pick up the bill例如:let mepick up the bill.讓我來買單。
  • 這些短語讓你意想不到,「Dutch uncle」可不是「荷蘭叔叔」!
    Dutch 荷蘭的以前,因為商業和領海上的紛爭,英荷之間關係不是很好,英國與荷蘭之間打了好幾次戰,但基本都是以英國取勝而告終,。那時因為英國比荷蘭強,一些傲慢的英國人喜歡花心思去造一些五花八門的詞去挖苦荷蘭人,因此在英語中有很多帶有「Dutch 荷蘭的」的短語都是貶義的,比如說下面這些。
  • 每日地道口語:Go Dutch,不是「去荷蘭」,搞錯就尷尬了
    我們知道,英語俚語有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如果事先不知道,很可能會搞錯鬧尷尬。Go Dutch字面翻譯是「去荷蘭」,你能猜到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先來看一個例子吧!想必大家猜到go Dutch的意思了,就是to agree to share the cost of something, especially a meal,即「各付各的」。 為什麼go Dutch會被用來表示「各付各的」呢?據說是因為幾個世紀前,荷蘭商人吃飯從來不請客,而是各付各的,後來go Dutch就被用來指「各付各的」。
  • 「AA制」用英文怎麼說?你不會以為就是「Let's AA」吧!
    AA的起源又是什麼呢?對此,其實目前並沒有定論但大多數人的觀點是「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是「代數平均」的意思Go Dutch  各付各帳付自己部分的費用dutch原意指荷蘭當年英國荷蘭之爭時英國人為了貶低荷蘭人
  • Dutch是荷蘭人,Dutch courage是「荷蘭人的勇氣」?到底啥意思?
    學習英語過程中你會發現和Ducth——荷蘭人相關的英語詞組很多,比如說go dutch常常表示分擔成本。這其中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畢竟在海洋時代,荷蘭人和英國人爭奪海上霸權,雙方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也正是如此,很多和Dutch有關的英文詞組含義其實包含諷刺意味——英國人諷刺荷蘭人來著。比如go dutch,雖說是分擔成本,其實是諷刺你小氣,請客都不願意。
  • 美媒盤點「貶損」英語 「going Dutch」汙辱荷蘭人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7月26日報導,在始於17世紀後期的英荷戰爭期間出現不少以嘲諷口吻使用Dutch(荷蘭人)的短語。今天的英語仍然留有英荷之間這場「尿遠比賽」的痕跡。歷史通過種種怪異、陰暗、可愛、充滿偏見、令人不屑、錯誤或者偶然的方式影響語言,這就是一個例子。報導稱,以下是還在用的幾種說法,據認為源於英荷兩大帝國之間的戰爭,出自《牛津英語詞典》和《牛津簡明地名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