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考』,貴州考區有3.8萬人參加筆試。」
「喲,了不得。希望都有好成績。」
「這條新聞也有意思,一個人被拐28年沒戶口,在警察幫助下解決難題。」
「人民警察為人民,好好好!」
「報紙上說,本周氣溫起伏大,貴陽最低2℃,真入冬了。」
……
賈振北老人是貴州都市報的忠實「粉絲」,20多年來,他雷打不動的一個習慣就是看報,而且一定要看《貴州都市報》,老伴笑著說:「貴州都市報是老百姓的報紙,每天都要看,不看不習慣。」
最近,賈老看報有些費勁,55歲的女兒戴上老花鏡,為95歲的父親讀報。
賈小英(左一)給兩位老人讀《貴州都市報》
女兒已是知天命
為95歲父親讀報
11月30日,貴陽6℃。
55歲的賈小英裹緊棉衣,臂彎夾著一摞報紙,急匆匆地走進貴陽六醫神經內科病房。
推開門,暖氣襲來。她放慢腳步,輕輕將門帶上,對著病房裡的兩位老人說:「爸,媽,我把報紙帶來了。」
病床上,賈振北靠著枕頭看電視,老伴正準備午飯。
見女兒來了,二老忍不住嘮叨:「多穿點嘛,天那麼冷。」母親順手搬來一張椅子,問:「吃飯沒有?」父親則笑著說:「報紙拿來了,好得很。」
賈小英把報紙放在床頭,「今天報紙送得早,我就早點拿來。」她抽出一份《貴州都市報》,嗓門稍稍提高,「從你們的最愛開始。」
只見,95歲的父親微微笑著,85歲的母親放下手中的活計,電視也關了。
靜悄悄的病房,響起55歲女兒的聲音,「今天的頭版頭條,是貴州有3.8萬人參加公務員筆試,這次招錄單位有12家,共有237個職位……」
賈小英念得慢,父母年紀大了,有時候,聽得不是那麼清楚,作子女的,就要耐下心來,跟上他們的節奏。
賈振北對時政新聞感興趣,聽著「國考」憶往昔,妻子張桃春則對社會民生新聞更來勁,對女兒播報新聞「被拐28年女子一直當「黑戶」,一開始拳頭捏緊了,後來聽到「在民警幫助下終於拿到了戶口簿」緊皺的眉頭也舒緩開來。
賈小英從2版念到6版,除了人才和彩票信息。她是先念標題,再讀導語,期間,悄悄觀察二老神情,若睜大眼睛,說明感興趣,要精讀;若雙目低垂,代表沒意思,儘快跳過。
讀完一份《貴州都市報》,需要半小時,這是一家人的幸福時光。
「粉絲」追報20餘年:
「貴州都市報是老百姓的報紙」
賈小英
55歲的女兒給八九十歲的父母讀新聞,這本身就是病區的一樁新聞。病友們誇讚賈小英孝順,她則幽默回應:「老爸老媽有吩咐,怎敢不從。」
賈小英介紹,父親祖籍西安,50多年前到貴州支援商業部門建設,而後在凱裡安家立業。
「這麼多年來,不管時代怎麼變,老人愛看新聞的習慣沒變。」她說,父親以前看報時間較長,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紙上見風雲」。
《人民日報》《貴州日報》要看,後來「一紙風行黔中」的《貴州都市報》也要看。在賈老心中,《貴州都市報》既反映時代變革、引導社會輿論,又關注國計民生、服務百姓生活,很接地氣,於是,二十多年來,他成為貴州都市報 「鐵桿粉絲」。
「老頭子,每天要看都市報。」張桃春忍不住插話,「我也喜歡看這些老百姓的事情,貴州都市報就是老百姓的報紙。」
一份報紙,一個家庭,一段歲月,一種陪伴。
賈振北70多歲時還打打網球,參加長跑運動,過了80歲以後,身體逐漸有些毛病,腦梗、心臟病。兩年前,他和老伴從凱裡到貴陽,住進醫院,但「住院也要看新聞,拿著放大鏡,慢慢看」。
95歲的父親和85歲的母親聽賈小英讀報
半個多月前,老人看報有些吃力,他讓女兒讀報。
賈小英每天早上或中午取到報紙後,來到病房,陪父母說說話,讀讀報。她說,父母年紀大了,現在基本不外出,念報紙,是幫助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途徑,蠻好。
而且,遇到大家都感興趣的新聞,還會現場討論。
「前兩天,報紙上登的『一碗腸旺面+雞蛋要42塊錢』的報導,真貴。」張桃春搖搖頭。
「店在北站,可能租金貴。」女兒猜測。
「這種開店方式,不得行。」老人擺擺手,示意不認可。
賈振北則對報紙上刊登的有關脫貧攻堅的報導感興趣,「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成為貴州脫貧攻堅和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我的內心真高興。」這位世紀老人臉上帶著笑容,「活了近百年,可謂換了人間,人民群眾的生活從來沒有今天這麼幸福,我也很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丹
編輯 申凌
編審 李中迪 羅瑋
覺得好看,點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