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界面新聞、澎聚傳媒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擁有「東方溼地之城」之稱的東營,不僅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還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駐地。東營市春暉小學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建成的。學校以「明德致成,和諧共生」為價值追求,以「共生教育」為發展目標,重視育人文化建設,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學創新,堅持「師—生—家長」互助協同教育模式,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在春暉小學,學生們在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下,找到自己偏愛的或優勢的課程進行學習,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課本知識的學習不再是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放飛自己的理想。正如校長王愛東所說:「辦學,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每個孩子的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讓每個孩子的成長根植於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當中。」本期讓我們一同走進全國文明校園、山東省文明單位、省四德工程建設示範點、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東營市春暉小學,去領略這所沐浴春暉、共生育人的新時代學校。讓每個學生沐浴春暉,共生共長
東營市春暉小學創建於2005年,地處東營市市政府駐地,是一所五年制公辦小學,佔地40畝,建築面積16400平方米。學校有48個教學班,2000餘名學生,112名在編教師。其中,省市區級教學能手和名師名校長共計三十人,市級骨幹教師二十六人。在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中,春暉小學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特色和教育風格,受到業內人士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這是語本《孟子·盡心上》中的一句話,春暉小學「春風化雨,暉光日新」的辦學理念便是出自於此。從創辦學校起,春暉人這些年從未停止對「春暉」二字的解讀和學校教學理念的探索,摸索出了「春風化雨,暉光日新」的涵義。校長王愛東對辦學理念給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釋「『春風化雨』就是『有如時雨化之』,意思就是像春風春雨那樣播撒下來,學生就像植物得到了滋養,得以健康成長。這是植根於每個春暉人心底的教育願景」。「春風化雨」強調「以人育人,有教無類,潤物細無聲」。學校重視教育者的內在修為,關注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天賦,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給孩子以溫暖的教育。王愛東校長生動形象地向我們介紹春暉小學對這一辦學理念的踐行,「我們把學校看成一個葵學園,孩子們像園裡的葵花一樣,在春風的滋潤下茁壯生長。葵學園的每一朵小葵花都是美好鮮活的,我們就需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在教育過程中,老師與孩子進行對話互動,潛移默化中給予了支持和幫助」。共生課程
發掘每個孩子成功的可能性
基礎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對於培養青少年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共生教育」在教育界開始流行起來。東營市春暉小學在這些年的發展中,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學校獨有特色的「共生教育」。校長王愛東介紹到:「學校的『共生教育』以自主協調、共生合作為培養目標,依循『尊重多元、活動生成、共生共長、協同發展』的價值追求,聚力於深化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校本實踐研究。」通過「共生教育」改革和校本實踐體系的構建,學校發展了育人文化,優化了課程設置,在創新教學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治天下來者,以人為本」,教育工作同樣要重視「人」。「共生教育」的基本活動主體就是「人」,即關注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幫助他們在既有基礎上獲得最大最優的發展可能。學校在建設校本課程的時候考慮二十一世紀對孩子能力和素養的要求,經過分析找出學生培養的五個維度,順勢提出了「5+5」複合人才培養模式。基於這樣的培養目標,春暉小學推行「通過多元智能而教」的課程改革模式,將學校課程進行梳理和重構,設立了八個新的學習領域:語言與文化,數學與科學,人文與藝術,公民與修身,體育與健康,課程輔助活動,心理與職業輔導,信息技術。在具體課程設計上,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交互,理論與實踐結合,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學校課程打通了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讓孩子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作為一個小公民去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榮獲「山東省省級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的春暉小學在書法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恰恰就體現出共生課程的優勢。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春暉小學開設書法課程,舉辦書法比賽,培養了一大批「小書法家」。書法特色在文明校園展播平臺上展示出來後,受到許多學校的關注,一家西班牙華人學校在「尋根之旅」夏令營期間,特地前來學習交流書法技巧。此外春暉小學在每年春節前夕舉辦「中國人過中國節」書法撰寫春聯活動,作品完成後送給一些孤寡老人和養老院,為他們送去一抹年前的溫暖。活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使孩子充滿幸福感,我作為校長也對他們為社會和國家做出的貢獻感到驕傲」,王愛東校長自豪地說道。「共生教育」落實到實踐活動中,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重建的課程體系也需要搭配一套新的考核方式,春暉小學的學期考評並不像其他學校那樣僅僅通過一張試捲來判定。學校推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6+1+X」光譜評價體系,讓孩子在各自的優勢上得以發展。學校採用「定量評價+定性評價」的方式為孩子的個性化學習提供評價標準,同時在學生素質發展測評手冊和學生光譜評價數字平臺上記錄下學生個性化成長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提高教學的深度、廣度,讓學生不僅提升學識水平和學科能力,更能探索自身個性特點,使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都被發現,這才是基礎教育真正的意義。
「身教重於言行」,教育者在工作時應做到言傳身教,做到「樹人先樹己,樹己先立德」。在春暉小學,教師和學生是雙主體,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春暉小學重視師資力量的培訓,組織教師團隊學習,催生教師專業發展內動力。同時,學校搭建平臺,拓展教師專業發展載體。
為科學系統地研討教學方法,學校成立了兩個學術組織機構。教師發展研究院創新教研方式,爭取培養更多名師,而課程教學研究院用於開展團隊日常課程研究工作,從學生的角度探尋課程設置的方式。不同學科教師間交流協作,分享教學經驗,擇善從之。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也被春暉小學納入協同管理體系。王愛東校長坦言:「在學校的「共生教育」方面,除了『生生共生』、『師生共生』,另外也很重要的就是「家校共生」和「家校社」協同。」學校構建的「師—生—家長」互助協同教育模式立足於「家校社」創意聯合委員會,鼓勵家長相互學習交流,以此來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也拓展了家校交流溝通的渠道。
家校社還常舉辦一些活動,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繫。例如,「請進來」活動會邀請一些各行各業的優秀家長作為志願者來學校給孩子上課,「走出去」活動會帶著孩子訪問周圍社區,體驗家長不同崗位。還有一系列親子實踐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也促進了親子關係,更利於和諧家庭氛圍的養成。
春暉小學雖然是一所建校不到20年的學校,但在快速發展中找準了定位,探索「共生教育」的實踐方法。從最初設計規模24個教學班發展到如今的48個教學班,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共生課程受到很大挑戰。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接受個性化教育,發揮他們最大的優勢,學校儘可能升級改造空間,把教室牆壁打開,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式的活動空間。等到教室的隔斷關閉時,學生又能在獨立的空間裡安靜的學習,這就是大家共生協同學習的一個空間。春暉小學的共生理念貫徹到了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指導著學校工作的順利進行。
「我始終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教育,把我所經歷的每一所學校創辦成學習型組織,讓每一個孩子、每一位老師氤氳在自主、自動、自新的氛圍中,實現自我成長。」這是校長王愛東的夢想,也是春暉小學一直以來的教學目標。在「共生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春暉小學注重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培養出一批批具有民主性、個性化的複合型春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