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又是一年畢業季。告別熟悉的校園,總有不舍,人們習慣通過一些儀式來紀念這種特殊的情感,舉辦畢業典禮就是一種。
從綠城育華瑞和幼兒園大班畢業,都要參加「勇敢者之夜」活動,孩子們畢業前要在幼兒園睡一晚,第二天早上家長再來接。「勇敢者之夜」從學校創辦開始,今年是第五屆。
夏園長說,「勇敢者之夜」是對孩子學習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驗,從某些層面來講,也是對家長的檢驗。
白天,孩子們有一個畢業典禮,包括拍照、才藝表演、T臺秀等活動,下午3點放學孩子收拾準備,晚7點家長送孩子入園。
儘管絕大多數孩子都沒有離開父母在外過夜的經歷,但對「勇敢者之夜」,孩子們又期待又興奮。
段女士下午接女兒回家,路上女兒和住同一個小區的同學都很興奮,同學說自己要去理髮洗頭,晚上穿漂亮衣服到學校。
「女兒下午參加表演,頭髮打了髮蠟,還化了妝,她也要去洗頭。女兒想到自己還要去上舞蹈課,怕時間來不及,說著就嗚嗚哭了。」段女士說,「她說媽媽,我今天能不能不去跳舞,我想去洗頭理髮……」
段女士給女兒請了假,回到家,女兒一邊欣賞她的新髮型,一邊打點她的行李箱、臉盆、毛巾、牙刷牙膏,她特別交待,牙刷要帶新的。「媽媽,什麼時候吃飯呀?」
平日比較磨蹭,吃飯也比較慢的女兒這天竟然催著吃飯了,這讓段女士有些意外,女兒很快吃完飯,又催著快放水洗澡。
段女士又好氣又好笑:「放心吧,不會耽誤你的大事的。」
出門時問女兒:「想媽媽了怎麼辦?」
女兒給了媽媽一個擁抱,說:「那就在心裡想。」
段女士把最近在地攤上買的一枚戒指拿給女兒:「戴上哦,好好保管,晚上想媽媽了就摸摸這個戒指。」
女兒開心地馬上戴在了手上。車還沒到學校門口,女兒就拍著車窗大喊:「快開門,我要出去!」她拖一個拉杆箱,跟學校門口的老師打了招呼,滿面笑容走進教室,頭也不回。
小逸媽媽老家湖北,兒子長到7歲,只有去年暑假跟著外公外婆回湖北住了些日子。
傍晚,小逸洗漱完後要去幼兒園過夜了,他抱著弟弟喃喃地說「哥哥會想你的」。小逸媽媽看出兒子有一點不舍,雖說他嘴上表現出來得很興奮,「我雖說有些牽掛,但對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絕對支持,孩子需要這樣的經歷。我安慰小逸,你是男子漢了,你看你的小夥伴都到學校了,你是不是也該出發了。」
晚上7點不到,幼兒園門口都是送孩子的家長,看著孩子遠去的背影,一個媽媽當場就哭了。
小逸媽媽送兒子到幼兒園門口,看著他同別的同學一樣,頭也不回走進去。
7歲的小逸在班裡算是大孩子,平時聽話、懂事,並不讓媽媽操心。「勇敢者之夜」,小逸媽媽幾乎整晚沒睡著。
「晚上我從兒子出生想到上幼兒園,想到畢業,想到以後他長大、結婚,連參加他婚禮的致辭我都想到了。」
想著想著到了後半夜,依然無眠,小逸媽媽爬起來吃了顆幫助睡眠的褪黑素。
那天晚上,小朋友們入園後,第一個活動是茶話會,將桌子拼成四方形,孩子們圍著坐一圈,每張桌子上都擺有零食,老師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都可以。
「我想要和熊××說對不起,上次說好給你買40釐米長的糖的,結果我忘記了……」
「感謝黃老師陪伴我長大,祝你永遠十八,貌美如花……」
「再見了我的幼兒園,我從沒想過要離開這個待了三年的地方,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學校過夜……這裡有我的老師,好朋友,我會想念的,我還要平安健康地上一年級,我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面對鏡頭,一張張稚嫩的臉,有的大大方方,有的比較害羞。小黃老師是班主任,她有點驚訝,學生們的思維邏輯、表達能力這麼棒。這是小黃老師大學畢業帶的第一屆幼兒園學生,和小朋友們差不多相處了三年。
小黃老師試著和孩子們講別離。「你們都長大了,要去上一年級。從託班到大班,陪你們成長,看你們很健康快樂,老師很幸運。畢業後,你們會到新的環境,有新的老師、同學,我希望你們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老師會想你們的。」
小黃老師說,一段話還沒講完,自己就先哽咽了,有的孩子開始哭泣,他們好像也都明白。
面對鏡頭說心裡話,「小張老師」有些羞澀,只說了一句:「謝謝老師陪著我。」
「小張老師」是個6歲的小朋友,這個學期剛轉學到幼兒園,剛入園時新的環境讓他有些認生,他一刻也不願離開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玩遊戲的時候,他很會搭積木,小黃老師發現他的這個特長後,讚賞他,鼓勵他,叫他「小張老師」,讓他分享經驗,教別的同學,他因「小張老師」這個殊榮變得自信開朗,融入團體。
讓小黃老師感動的是,這天夜裡,她陪著「小張老師」,給他讀繪本,並告訴他,老師陪在你身邊,想媽媽了就握住老師的手。「小張老師」點點頭,過了會他說:「老師,你去照顧其他需要照顧的同學吧,我自己可以睡覺。」
孩子們上床睡覺前刷牙洗臉
90個孩子第一次在外過夜,只有一兩個哭了鼻子想媽媽,其他孩子像小大人一樣鼓勵安慰他們。
關燈前孩子們衝著攝像頭招手
休息室的小夜燈一直開著,孩子們半夜翻身、蹬被子,老師們都會及時發現,每個班都有三個老師輪值,有的老師一直坐到天亮。
這一晚,段女士的媽媽也沒睡好。「她說寶貝不在家,感覺很不習慣,也有點不太放心。早上7點就催著我跟她爸出門去接孩子了。出門時還反覆叮囑我,一定看看她喝水上廁所了沒有,衣服穿好沒,有沒有被蚊子咬,記得噴驅蚊水!」
7點15分到了幼兒園,女兒是班裡倒數第四個被接走的孩子。沒有被蚊子咬,自己還得意地說拍死了一隻蚊子。衣服自己穿好了,廁所上了,水喝了,小辮子也紮好了。
看到媽媽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幹嗎這麼早來接我?
「你想我嗎?」媽媽問。
「不想。」女兒很乾脆地回答。
「哦,那一點點想我有嗎?」
「沒有。」
女兒說,他們班小朋友沒有一個哭的,沒有一個想媽媽的。小朋友們都喊著,還想在幼兒園過夜。
「很明顯,家長的分離焦慮遠遠超過了孩子們。我們比想像中更依戀孩子,所以分離時會焦慮不安,過於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或者因為感覺孩子不再依賴自己,心中有不少委屈、失落。」段女士說。(記者 劉抗)
圖片由段女士和幼兒園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