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讓特殊的孩子覺得他和我們一樣!
8歲的迪哥和妹妹第一次參加市政府舉辦的短跑比賽,兩人都入選了不同的年齡組!在觀看迪哥比賽時,發現啦啦隊裡一個殘障孩子,一直在哭,走路有些跛腳,他的媽媽一直在幫他擦眼淚,看個頭應該也是7-8歲的樣子!
迪哥那一組跑完後,這個男生也站在預備跑的地方,他的媽媽陪在柵欄外,但一直拉著孩子的手!後來開始吹哨了,柵欄外的觀眾自覺為媽媽讓開一條縫隙,好讓媽媽和孩子可以一起跑!
最後市長發獎環節,那個孩子也站來領獎臺上,他的媽媽站在他身後!
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我作為一個外國人頗是驚詫,但看看周圍的孩子和父母,好像大家居然都沒有覺得有任何異樣,包括我的8歲6歲的孩子,他們也沒有圍觀或側目,好像沒看到一樣!
回家路上和兩個孩子聊,哥哥說,我們老師說過,遇到和我們不一樣的孩子,除非他或者他的家人來求助,不然我們就不要表現出特別的關注或者熱情,這會讓殘障孩子覺得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要讓他們覺得和我們一樣才是對的!
估計德國人的距離感和這個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吧,大家在公車上不會主動讓座,除非你求助。遇到事故,如果你不能幫忙對方也沒有求助,你不能圍觀。也就是你不能主觀判斷對方是「弱者」,那本身就是一種冒犯!
二:媽媽多年仔細觀察,積極配合
很多人到歐洲旅行,都會覺得歐洲人好像殘疾人比咱們多很多啊,到哪裡都能看到坐輪椅的人,各活動場所也能看到很多殘障兒童,其實不是咱們的殘障孩子少,而是我們的殘障孩子基本都被關在家裡,大街上看到得比較少!
阿Sa 姐姐的好友在剛入大學不到三個月時,突然出事了!當時他的父母和妹妹都壓力很大,尤其他的媽媽,幾年前就知道兒子有抑鬱傾向,每天提心弔膽,一直配合醫生積極治療,註冊大學前,還讓兒子和阿sa 去澳大利亞和中國旅行了一個月,回來後看他一切都很正常,每天上課放學,還告訴家人他有了好朋友,再看看準備去找房子一起住在學校附近,媽媽也表示支持。
但是就在那個傍晚,媽媽在忙晚飯,兒子說媽媽我上樓一下,然後就是一幕讓媽媽尖叫和觸目驚心的場面:1.9的兒子從閣樓直接一躍而下。
後來他們搬了家,媽媽和妹妹都常年在看心理醫生!
阿sa作為曾經的好朋友,也情緒低落了很久,出事後他的媽媽約過阿sa 兩次,每次都希望能找到些兒子出事的原因或者誘因,阿sa 也痛哭失聲,她說她回憶了幾百遍和他一起旅行的細節,他都表現得沒有任何異樣!
三:多動的孩子,養大他太不容易了!
那天大家都坐在餐桌那裡吃水果,朋友家6歲的女兒西西跑過來,抱著我的臉就親了一口,大俠有點尷尬的是她的口水和鼻涕弄了我一臉,她的媽媽馬上站起來拉開女兒,並遞給我一張餐巾紙!
媽媽坐下來淚水滋漫,她說我從來沒給你說過我女兒的情況,她是多動加躁動,她永遠停不下來,而且和人沒有任何界限,已經為她申請了特殊學校,因為我女兒在幼兒園時已經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天天告狀,後來醫生一起幫我們給她申請了特殊學校!
特殊學校就是殘障學校,孩子每天有校車接送,學校裡除了有老師,還有醫生和護士,可以隨時照看到孩子!朋友說西西小時候一直就是個天使寶寶,三歲多開始越來越多動和躁鬱,當時正在懷孕生弟弟,大家根本沒往壞處想!
後來幼兒園老師提醒媽媽帶孩子去做特殊檢查,才被確診為多動!一直很擔心弟弟的情況,現在看來弟弟很正常。
朋友哭得稀裡譁啦,她說自己家和老公家裡,都沒有任何這個病史,沒想到女兒突然就這樣了!接下來她這一生,可怎麼辦啊!
大俠給她說了我們小區另外一個孩子情況,讓她放寬心,我們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孩子,其他的都交給上帝吧!
馬賽比我家迪哥大兩歲,今年16歲了!小時候,經常在遊樂場見到這個男孩,記得他暑假裡還在我們家有過一次過夜,都很正常,等迪哥進了小學,每次都考1分(最高分)時,那個男孩有次說:我一輩子也考不了1分,因為媽媽說我大腦發育不夠好!
我老公後來說,這個孩子有多動症,小時候打了很多鎮定劑,他遇到學不會的內容就會發很大脾氣,所以他的父母就告訴了學校這種情況,平時上課他只要不影響其他孩子,愛學多少就學多少,作業也不要求他!
他的媽媽說不想孩子去特殊學校,哪怕就在普通學校考得最差,但依然是個正常學校長大的孩子!果然孩子考初中時被分到了分數最低的職業學校,但是三年後,迪哥還在讀中學時,那個男生已經實習完成準備去電力公司上班了,他的媽媽很欣慰,因為孩子能去電力公司上班,哪怕只是查電錶的,也意味著孩子一生工作有了著落!
他的媽媽因為兒子情況特殊,一直到現在都是每天接送上下學,好在男孩現在隨著年齡增長,性情平和了很多,簡單的交流對話也很正常。他不說話時站在那裡,帥氣逼人,有1.9米身高,溫文爾雅!
從西西家出來,我和她擁抱告別時,她雙手勾著我的脖子爬到我身上,臉上的口水和鼻涕依然很茂盛,嘴巴裡咕嚕的卻是:「我愛你,有很多很多的愛你」!
這樣的孩子,醫生說她有可能永遠生活在三歲的世界裡!最大的願望也是希望她能像馬賽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能夠學會基本的獨立和自理!
對這些特殊孩子,也許,我們能做的最好幫助就是不要大驚小怪,在公共場所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幫助,尤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這些特殊孩子和平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