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光》:打破「好媽媽」魔咒,「GOLD」路徑幫你做自己

2020-08-25 唯媽養娃

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的全惠星女士,憑藉自己獨特的育兒方法,把6個子女全部培養成了哈佛和耶魯大學的博士。

紐約時報曾評論她的家庭:「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甘迺迪家族相媲美。」

但培養出6個學霸的全惠星女士的育兒觀卻是「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她曾說:」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自我。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

懷第一個孩子時,她也曾同別的媽媽一樣焦慮:怎樣做個好父母?怎樣才算得上好父母?焦慮中,她想起了自己父母,他們不會為子女無條件犧牲,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了孩子們的榜樣。

受父母影響,她樹立了自己的育兒觀:不做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父母,做引導孩子、幫孩子看到未來的父母。

其實,很多女人對「好媽媽」存在認知誤區:覺得為孩子放棄自我,犧牲一切才算是好媽媽。

但一個放棄自我的媽媽,又怎麼能培養出擁有完整自我的孩子?更何況,媽媽因為孩子放棄的那部分自我,潛意識裡總想在孩子身上彌補,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和《小歡喜》裡宋倩一樣,讓孩子感到壓抑窒息的媽媽們。

DISC社群聯合創始人李海峰曾說:」陪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並不需要用犧牲自己的方式完成。「

所以媽媽們,不要被所謂「好媽媽」標準束縛,勇敢打破「好媽媽」魔咒,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孩子一同成長。

清華畢業的媽媽張小桃也曾為「如何做好媽媽」而苦惱,直到她打破「好媽媽」魔咒,獨創了「GOLD」黃金路徑,實現了內心需求和現實世界的平衡,才活成了孩子世界的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同時溫暖孩子。

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DISC國際認證顧問。作為諮詢顧問,她創造性地將商業諮詢方法應用於孩子教育和親密關係中,並提出「GOLD」女性成長體系,幫媽媽們覺察自我,發展自我。

在《你是孩子的光》裡,張小桃分析了阻礙媽媽追求自我的原因,並據此提出了自己的「GOLD」黃金路徑,用實用工具幫媽媽們打破「好媽媽」魔咒,尋求到真實自我需求。

先來分析阻礙媽媽們尋求自我的原因:

1、社會原因

電影《找到你》裡有句扎心臺詞:」這個世界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是個糟糕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沒人會覺得那是個職業。「

社會對女性要求是真的高,媽媽永遠是背鍋俠,孩子生病了,是你的錯,孩子學習不好,是你的錯,孩子學壞了,也是你的錯,總之孩子只要出現問題,都是母親沒有做到位。

所以很多媽媽被困在社會定義的「好媽媽」標準裡,苦苦掙扎,卻無法自拔。

2、個人原因

雖然社會對女性很殘酷,但我們發現還是有很多女性育兒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比如本書作者張小桃。

人最大的限制永遠是自己,所以儘管社會對女性苛刻,但這並不是媽媽們放棄追求自我的原因。

作為媽媽,我們要學會打破社會定義的「好媽媽」標準,勇敢追求想要的人生,活成」孩子喜歡的媽媽「。

都說」為母則剛「,女人成為母親後,她的勇敢不僅表現在保護孩子上,也體現在對自己生活的把控與選擇上。

為了幫更多媽媽們找到真實自我,實現內心需求和現實生活的平衡,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提出了」GOLD黃金路徑「,下面我對此進行一一分析:

幫媽媽們實現內心和現實平衡的GOLD黃金路徑

1、有目標

生下女兒第一年,我深陷產後抑鬱,經常有自殺衝動,負面情緒上來時,甚至覺得孩子是累贅,阻礙了我的人生。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所以迫切需要做點什麼證明自己,於是拼命在網上找各種賺錢渠道,期望通過賺錢來證明自我,雖然也賺到了一些小錢,但過後仍然是巨大的空虛。

因為我不知道究竟想要什麼,活得沒有目標。直到後來我分開了欲望和目標,真正找到了目標後,生活才慢慢好轉起來。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類似困惑: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實則空虛不已,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日子過得像撞鐘。

為了幫更多媽媽們找到目標,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提出了」3顆石子「的方法:

第一顆石子:問自己」我想幹什麼「

這個問題很多媽媽估計會脫口而出,但脫口而出的答案未必是真實需求。

比如我被問「你想幹什麼」時,我的答案是「我想靠寫作賺錢」,但我後來發現這是個過於宏大的目標,因為不夠具體細分,所以實行起來很容易半途而廢。於是我把答案改成「我想一個月看5本書,並認真寫書評。」因為目標落到了實處,所以更容易做到。

第二顆石子:問自己」我為什麼想幹這個?「

除了問自己「最想幹什麼」外,媽媽們還要追問自己:「

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

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有深度的」三連問「,可以幫媽媽們找到內心真實的需求目標。

第三顆石子:問自己」我怎麼能幹成?「

前兩顆石子容易拋出來,但很多人的行動都是夭折在最後一顆石子上,因為立下目標容易,排除萬難實現目標很難。為此我們需要繼續問自己三個問題:」

需要什麼能力?

需要什麼資源?

需要多長時間?「

當你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資源與途徑時,你會發現心底的目標越發清晰,從而更容易堅持到底。

如果你無法分辨「內心真正想要的」,也可以反其道行之,問問自己「絕對不能忍受的是什麼」,摸清底線,在底線中也能找到目標。

媽媽們有目標,孩子才能更出色,所以無論你是全職還是職場媽媽,都要學會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標。

2、心態好

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說:「當我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要求自己優秀,符合標準,不能犯錯時,卻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自我逼迫式的完美,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不認可和不接納。」

有多少媽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弄丟了自己,也喪失了自信。因而作為媽媽,我們要先找回自信,一個自信的媽媽,才能養育一個自信的孩子。

那麼,媽媽們要如何找回自信呢?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提出了一個SWOT模型,幫媽媽們更好認知自我。

快樂充滿愛的家庭。母親和孩子玩,親吻和擁抱

S:發掘優勢,比如愛好畫畫、文筆好、會烘焙,這些都是優勢,關鍵是媽媽們要正確認知。

W:利用機會發揚優勢。比如你擅長廚藝,你可以在網上開個美食帳號,分享你製作美食的過程,只要足夠誠心用心,很快你的優勢就能變現。

O:正視劣勢。很多人容易放大劣勢,忽視優勢,因而要正視自己的劣勢,比如你擅長廚藝,卻不擅長營銷,不要因此喪氣,你可以在網上尋求營銷課程加以學習,辦法總比困難多,只看你是否有心。

T:勇敢接受挑戰。或許你從未接觸過新媒體,但也不要因此畏懼,要勇敢接受挑戰,沒有不變的生活,只有不變的人。

藉助SWOT模型,媽媽們可以發掘出自己的優勢,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變得自信起來。

媽媽們的心態好除了表現在自信上,還表現在包容上。無論是與家人相處,還是與孩子相處,我們都要謹記:溝通的目的不是爭輸贏,而是解決問題。

比如育兒問題上,媽媽們容易與爸爸觀點不同起衝突,其實這些事換位思考下會發現,我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變好,所以在「輸贏」外,還有「共贏」的方式。媽媽們要學會包容,體諒,想辦法解決問題,而非一味爭輸贏。

3、愛思考

很多媽媽遇到抉擇時,總下意識尋求別人的答案,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真正呼喚。其實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因而與其遇事總詢問別人,不如學會思考,主動做出抉擇。

為解決媽媽的抉擇困難,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分享了「CAR決策法」:

第一步:比較選項

可以從優缺點、自己的感受三方面來做對比,優缺點很好理解,為什麼還要看自己的感受呢?

因為再好的選項,如果你內心有排斥感,就會很難堅持。

我給女兒選幼兒園時,其實有兩家幼兒園從距離、價位、氛圍上來說都很合適,但我卻選擇了一家幼兒園,放棄了另一家,原因就是因為其中一家幼兒園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好。

所以做選擇時,要考慮到內心的感受。

第二步:詢問建議

「三人行,必有我師」,遇到抉擇時,最好諮詢下身邊人。

我們之前說遇到抉擇不要總尋求別人幫助,這不代表我們不能諮詢別人,更何況前者指的是從別人嘴裡直接得到答案,後者只是參考別人建議。

為了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我們最好同時諮詢這3類人:親密朋友、領域專家、信賴長輩。得到的建議越全面,做決定時才會越理性。

第三步:情景預演

模擬下自己做出選擇後的生活狀態,如果覺得可以接受,那就是做出了好的選擇,如果認為自己無法接受,那就要重新抉擇,以便做出更好決定。

4、善決斷

很多媽媽不是沒目標,而是缺乏實現目標的行動力,凡事總停留在「想」的階段。

為此,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提出了「果斷三角」的方法,敦促媽媽們儘快行動起來。

首先,正確的行動目標,自己得有決定權

制定行動目標時,要選擇自己有決定權的,這樣完成時,才更有成就感,才能激勵媽媽們堅持下去。

比如你可以制定目標「每天寫作800字」,這樣比較容易實現,也容易堅持,但千萬別給自己制定「每天中一篇青雲計劃」,這個目標的實現並非你一人決定,所以制定了這種目標,如果完成不了,就會有挫敗感,從而想放棄。

所以制定目標要切合自己的實際狀況,最好是自己有決定權的。

其次,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SMART原則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的目標制定方法,可以幫我們理清目標的設定是否清晰、可執行。

SMART原則包括五個標準:目標具體、目標可衡量、目標可達到、目標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因而媽媽們制定目標時,要符合SMART原則。

最後限定完成時間

制定目標時,要設定完成時間,並且公開監督。這樣才能更好督促你完成目標。

比如你可以在朋友圈公布你的目標,並約定如果完不成目標,就發大紅包給大家,在大眾監督下,更能按時完成目標。

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裡說:「用高質量的生命狀態去影響另一個新生的生命,是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而媽媽要想擁有高質量的生命狀態,首要任務就是學會改變,找到真實自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變成人生的一道光,溫暖孩子照亮自己。

相關焦點

  • 《你是孩子的光》:如何做一名好媽媽?「GOLD」路徑幫你找到答案
    直到我讀了張小桃的《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的時候,我才明白,作為媽媽不能迷失了自己,在溫暖孩子之前,你得讓自己先發光。張小桃在這本書中和媽媽們一起探討,如何在快樂發展自我、活出美好的同時,給孩子更好的養育。
  • 《你是孩子的光》:做智慧媽媽,成就自己,照亮孩子
    用高質量的生命狀態去影響另一個生命,是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用美好的生命之光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這才是「好媽媽」該有的樣子。第一次看到這段話,就如覓知音,欣喜若狂,似乎心中的那個夢想又被點燃了,還找到了理想的方向。越來越多的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後,不斷地走出舒適區,努力精進自己,在養育好孩子的同時,也日益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
  • 你是孩子的光:家有二胎,存款10萬,40歲寶媽做了一個明智選擇
    靜下來之後,我開始好好的審視自己,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適合做全職媽媽?這些問題在《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裡基本都能找到答案,前提是我們要敞開心扉,真誠的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媽媽成長手冊》是青年作家張小桃所著,她曾經歷育兒過程中的種種糟心事,在黑暗中摸索,在學習中重塑,最後尋求到合理平衡的關係,有屬於自己的事業,有美好的親子關係,於是她寫下了這本書,送給自己的孩子,也送給所有母親。
  • 心理學:為什麼你總不快樂?打破「完美情結」魔咒,快樂伴你永生
    下面,我從4方面入手講解一下什麼是「完美情結」,以及「完美情結」的根源和危害,還有如何打破「完美情結」魔咒,使快樂伴你永生。比如一位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感覺他這也做的不好,那也做的不好,時間久了,孩子慢慢就會在潛意識裡埋下「完美情結」的種子。一位小女孩寫字慢的像蝸牛,原來母親總說她字寫的不好,她就不斷寫了擦,擦了寫,有時候把本子都擦爛了,還是對自己寫的字不滿意。
  • 邦元英語:三招幫孩子打破「英語恐懼症」的魔咒!
    如果從小掌握一門流利的英語口語,那麼我相信你的未來職場之路也會變得順暢許多,很多家長也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在孩子接受學校英語教育的同時,也會給孩子報班學習英語,但是,很多孩子學習英語的效果並不理想。在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學習英語更多的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升學考試,一味地注重知識的傳授,孩子的老師中英文夾雜的課程中,用中譯英的笨拙方法努力記住英文單詞,記住語法,課後默寫單詞,做練習題,一切都是為了考試為出發點,而忽略了英語聽說能力。
  • 孩子入秋換季易生病?做好這4點,教你打破「秋季生病魔咒」
    不知道寶媽有沒有發現一個魔咒:每到換季,孩子就扎堆生病,一倒就是一個班。哪怕是沒上幼兒園的寶寶,也難逃秋天的魔爪~感冒、發燒、咳嗽、拉肚子輪番上陣。家有一娃病,全家忙翻天,而且不光孩子受罪,大人看著也心疼。孩子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換季就愛生病呢?今天,跟著兒醫通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孩子健康換季的一些「小竅門」吧!
  • 《父母的覺醒》:孩子總和你對著幹?這本書幫你打破對立的魔咒
    《父母的覺醒》從心理層面深度剖析了親子關係的真相,幫助父母更加懂孩子,也更加懂自己。這本書會顛覆我們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它讓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相信也會幫到困惑中的你。當我們少了恐懼,內心強大起來,對自己有信心,也會對孩子有信心。愛、自由、尊重,不會使人墮落,只會使人更珍重自己,變得越來越美好。」凌想老師的觀點恰恰與薩法瑞博士不謀而合。比起規範和標準,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接納。在愛和接納中,孩子才能勇敢做自己,順暢地表達內心真實感受,並且學會用同樣的方式面對他人,面對生活。
  • 「科普」孩子一入園就生病?注意好這些助你打破魔咒
    如何打破孩子入園就生病的「魔咒」?心理變化上幼兒園之前,寶寶是家裡的「團寵」,上幼兒園之後,寶寶要學會適應集體生活,長期致力於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障礙及睡眠障礙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身科主任王瑩分析,寶寶進入陌生的環境,小朋友、老師都是不認識的人,而熟悉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
  • 孩子入園就生病?校醫告訴你如何破除魔咒
    4.幫孩子養成好的衛生習慣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得到好的照顧,又可以給幼兒園很好的提示: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可能出現這種病症?是不是幼兒園的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同時,幼兒園的老師還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些好的護理孩子的建議。
  • 《你是孩子的光》:孩子心中的完美媽媽,只因做對了這幾點
    每個人心中對完美媽媽都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但《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中給了我們另一個答案:不用做世俗標準的完美媽媽,媽媽活出想要的美好,成為孩子的光,就是孩子心中的完美媽媽。一、沒有「完美媽媽」,只有我喜歡的媽媽1、完美媽媽的標準,只能是你和孩子決定的,而不是別人。作者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中自述,剛開始做媽媽的那幾年,她立志要做100分的完美媽媽,所以她拼命閱讀育兒書籍,關注了微博上所有的育兒專家,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孩子的營養夠不夠,身體好不好。
  • 提升自己,是解決所有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成為智慧媽媽的路徑
    所以,當看到《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的時候,簡直是驚喜。因為,她所講述的,就是成為智慧媽媽的成長法則。《你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她是一位踐行「用自己的成長照亮孩子成長」的職場媽媽。對於麗麗媽媽,我建議她趕快去找個工作,或者有自己的愛好。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孩子身上了,那樣會適得其反。就不如做一個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生活,做更好的自己。就像《你是孩子的光》中的作者那樣,活成孩子的榜樣。
  • 《你是孩子的光》|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只有父母自身不斷成長,不斷優化,才能收穫好的教育結果!《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就從親子教育中,媽媽自身成長的角度告訴我們:對於媽媽這個角色,之前過於強調了養育的部分,而忽略了媽媽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越是勇於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媽媽,越能夠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 從醫三十多年的"婦產科男醫生":打破禁育"魔咒" 讓患者圓了當媽媽...
    9月18日,金山區水庫村。狄文說:「嚴重的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腫瘤的範圍從胃以下一直延伸到盆腔,而且做過三次手術又做過化療,腹腔裡面粘連的情況非常嚴重。但是這個手術要儘早做,還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保留她的生理和生育功能。」  在醫生們充分討論手術方案後,小雨再次被送進了手術室。經過4個多小時的「鏖戰」,狄文順利地切除了小雨的腫瘤,並保留了她右側的卵巢。
  • 孩子入園必生病?家長做好這些事,輕鬆打破這個「魔咒」
    如果家長能做好這些事的話,就能輕鬆打破這個「魔咒」。可能孩子早上穿的比較多,氣溫高了也不會自己增減衣物,也不跟老師表達,這樣在出汗後就容易著涼生病。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在入園前,家長就應該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生活。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會有很多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還會有很多家裡沒有的玩具,老師也會像媽媽一樣對他好,這樣就能減少孩子入園的焦慮。
  • 什麼是好爸爸?從不幫媽媽做家務的爸爸,就是好爸爸
    昨天寫了,爸爸,我只想要媽媽,不想要老婆。今天就寫下,什麼是好爸爸?從不幫媽媽做家務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以前沒學習育兒時,有次去朋友家,看她老公在做家務,就誇了句,你老公真能幹,還會幫你做家務。朋友聽後笑了笑說,他不是幫我做家務,這是他的家,作為這個家的一份子,他有義務和責任讓家保持整潔。多年後見到他們家的孩子,我從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幸福小孩的模樣。在一次測試中,我們發現只要是說,我從不幫老婆做家務的爸爸,他們的孩子都散發著光。試想一個界限感強,追求平等,家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家庭,養育出來的孩子,怎麼會差。
  • 孩子總讓媽媽幫她穿衣服,媽媽如何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剛開始,孩子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總是哭著說:「媽媽,你幫我穿,我不會。」我知道孩子只不過是在試探我,如果她哭鬧成功,下次就會用這招讓我妥協。我當時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對孩子說:「寶貝,不會沒關係,媽媽告訴你怎麼穿,好不好?你跟媽媽一起穿!」「不要,就要你幫我穿,就要你幫我穿!」
  • 打破「不確定性」魔咒,除了標準化,還有什麼?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水滴產品進化營(ID:shuidi-academy)服務性行業有一個天然魔咒,就是「規模不經濟」。做服務的成本線性同比增長,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怎麼做才能破解這個魔咒?產品標準化是不二法寶,但這還不夠!
  • 一入園就生病,是魔咒嗎?孩子在幼兒園老生病,哈佛專家為你支招
    孩子自己也希望儘快適應,但他自己又做不到。而不能及時恢復,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等長期處於高水平,不僅會損害孩子負責心理復原的神經機制,削弱其適應能力,而且還可能影響記憶、認知等功能。怎麼辦呢?哈佛報告來幫你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呢?
  • 華裔「虎媽」:「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京華時報:我在網上看到,你的育兒經驗最近引發了中美教育方式的討論。有一些人因此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強過了美國媽媽。  蔡美兒:月初,一家報紙報導了我嚴厲教育女兒的事。我的郵箱收到了300多封信,不少是指責我的教育方式極端殘酷,沒有人性。1月8日,美國一家紙媒將標題做成了「為什麼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更優秀」。再後來,《時代》又發文分析稱美國父母是不是該思考自己是個「失敗者」。
  • 女兒,媽媽沒有幫你帶孩子,感覺對不起你
    每個父母都很不容易,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盼望著孩子長大,等孩子長大了盼望著孩子成家立業。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只要孩子將來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他們才會感到自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但如果孩子一直沒有成家,父母就會感到有壓力,然後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