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秋冬進補,給了痔瘡發作的可乘之機。人體的「小菊花」有個叫「肛墊」組織,從30歲開始逐漸衰老,並慢慢下移,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容易長痔瘡的原因。對於痔瘡,不少人習慣自行亂用藥,聽信街頭小廣告,被所謂高科技療法忽悠,結果痔瘡反覆甚至加重。治療痔瘡切莫掉進三個陷阱。
陷阱一:手術根治痔瘡頑疾
醫生正解:痔瘡無法根治,「根治」一詞對痔瘡而言有悖科學。要真正根治痔瘡,那得切除肛墊,因為肛墊是痔瘡的根源所在,但是人沒有了肛墊就會大便失禁。相信沒有哪個人願意成為大便失禁者吧!
痔瘡雖然不能根治,但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控制復發。痔瘡復不復發,跟痔瘡類型、手術年齡、有無規範治療密切相關。
比如:環狀混合痔,40歲時做手術切除痔瘡,那麼復發機率小;單純的混合痔,只切痔瘡,沒有其他治療或者患者很年輕,那麼痔瘡很可能在幾年內復發。
大多數患者在第一次規範手術治療後,同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都能保持較長時間不復發。治療講究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才能有效減少復發。
陷阱二:一次硬化劑注射,內痔永不復發
醫生正解:硬化注射療法沒有那麼神,也並非所有內痔都適用。
從病情分期來說,一二期的內痔出血,可以採用硬化劑注射,若內痔發展為三四期,則不適合注射,應手術治療為宜。
很多時候,硬化注射需要與其他方法一起聯合使用,比如內痔切除+硬化注射,痔瘡套扎+硬化注射,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對於有的內痔患者,經硬化注射,有時可以止血半年之久,但並非永遠不會復發。
陷阱三:痔瘡不要緊,藥膏擦擦就能好
醫生正解:這種做法常見於年輕人,其實痔瘡到了要擦藥膏的地步,說明病情至少是二期以上,患者往往出現了肛門腫物脫出、外痔疼痛、肛周瘙癢、肛周膿腫等症狀。
但是,這些表現不一定就是痔瘡,也不排除性病,比如肛周溼疣。所以還是要上醫院檢查清楚,以免耽誤了病情。
痔瘡比較嚴重,單靠痔瘡膏其實難以治好,痔瘡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
4招預防痔瘡冬季復發
第一招:增強鍛鍊,每天進行1-2次提收肛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改善痔瘡靜脈回流,促進大便順利排出。這項運動可以在睡前做,每次做3-5分鐘。
第二招:最好每天早晨排便,平時有便意不要忍,排便時不要玩手機刷朋友圈,久蹲不起也容易導致痔瘡復發。
第三招:便便後及時擦乾淨「小菊花」,最好用溫水清洗「菊花」。
第四招: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宜清淡,遠離燒烤、辛辣刺激食品,減少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