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烤鴨」們來說,相信都有一個疑問:雅思不刷題,能行嗎?
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倒是經常有學生問,考雅思不背單詞行嗎?大多數情況下,肯定是不行的。這兩個問題有共通性,如果提問者是為了省力和偷懶,那麼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如果僅僅是探索說有沒有繞開刷題的考鴨方式,那一定是有的。
本期,我們邀請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友,SAF品牌摯友Leo SHI同學來講述他與雅思的緣分,以及雅思帶給他的思考。
施贛中 Leo SHI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碩士 、南京大學雙學士學位
曾就職於德勤Deloitte,目前正在創立自己的工作室,旨在分享留學規劃與中英文通識閱讀,培養青少年思辨能力與留學所需基本學術能力。以「認識世界,尋求智慧」的初衷,分享閱讀與漫遊中的收穫。(如果你感興趣,可關注公眾號「L讀」了解更多)
烤鴨經歷
時隔多年,先後烤過兩次鴨,現在總結起來都是「曲線考鴨」。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後,裸考了個雅思7分,綜合GMAT的成績,被LSE錄取了,專業方向主要是公共治理政策研究方向,也輔修了心理學的分支行為學。
這些年自己也帶學生上閱讀課,主要用的是學術普及類的案例集,比如"Think like a Freak"這樣的經濟學和行為學捏合的案例集;或者SAT選過蠻多次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的「the Tipping Point」和「Blink」;又或者是在LSE讀行為學課程的時候教授用的書"Nudge",那時候在英國政府政策諮詢所做項目的時候,用的也是Nudge這套理論。學生們的學術方面的閱讀量多了,考雅思自然不成問題,裸刷基本上閱讀都能滿分或者接近滿分。
但是,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雅思不刷題,能行嗎?
我看這取決於每個人的時間,以及你怎麼看待這個考試。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國內讀大學的學生,半年內準備出國訪學交流要刷個成績,那高強度刷題說不定挺合適。但是如果還有大把的時間,不妨試試從輸入端開始多花點時間進行閱讀。語言考試是一個門檻考試,門檻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等著你去探索呢!
留學,讓我愛上閱讀和漫遊
留學其實就是生活。LSE留給我的影響,最大的就是讀書和漫遊,以至於回國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又重新選擇閱讀和漫遊的生活方式,每年都要帶學生讀讀書,出去走走。
在倫敦的時候,每周各門課的強制閱讀以及衍生閱讀的書單直接讓人昏厥。衍生閱讀基本上是看不完的,但是我發覺幾個日本同學的衍生閱讀筆記寫的密密麻麻,十分佩服。圖書館是LSE最熱門的地方,平時基本上都有泡圖書館的習慣。一到考試臨近,更會有各式各樣的神人出來露臉,穿皮卡丘的,就地跪拜不起的。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不是為了答案。我讓學生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看書,是希望他們能夠通過閱讀「追尋智慧,認識世界」,而不是為了一個準確答案,這和刷題很不一樣。
所以,對於「雅思不刷題,能行嗎?」 並不是「一定要刷題」,或者說「不要去刷題」可以解決的。
最近這幾年,這個世界也在經歷「去全球化」的浪潮。或許這個話題,需要扯遠一些。比如說,對於一個問題,人們開始更傾向於走向極左,或者走向極右。海歸派似乎有海歸派的common sense。出國和不出國對立起來;刷題和不刷題對立起來;愛國和反愛國的對立起來;脫歐和留歐對立起來……而讀書,並不是為了在書裡找到支持任何一方的證據,而是為了探索和理解。
這是一種原始的求知慾——
我想要了解這個世界
刷題和鋪量閱讀也有共通的地方,雖然看上去是機械提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比如雅思閱讀,雖然一部分是考信息獲取,但是也在考邏輯。而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考方式會對其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刷題也好,鋪量閱讀也好,學術閱讀訓練也好,寫論文也好,其實潛移默化的在讓一個人的思維更「現代化」。這也是接下來我要扯開聊一聊的另一點。
探索答案,認識世界
在LSE讀專業課的第一節課上,教授就和我們聊了聊「知識的詛咒」這樣一個概念。後來看哈佛公開課「公正」的第一講最後,談的哲學的詛咒這個概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至於我也形成了這個習慣,在每次初見遊學項目的學生時,或者第一次開始閱讀課程講座的時候,都會先聊一聊這個概念。
知識的詛咒,也就是the curse of knowledge。它的定義如下:the curse of knowledge is a cognitive bias that occurs when anindividual,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individuals, unknowingly assumes that theothers have the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而哲學的詛咒更多的是反觀自我,它的基本定義是一個人在知道和理解了一套哲學體系之後,就無法返回到不知道,不理解的那個自己了,這也是學習哲學的代價。
於是乎,在知識的詛咒之下,一個「向左走」的人,會認為「向著極右走」的人也具備了那位向左走的人所具備的"background information",從而認定這個和他觀點相反的人,不是瘋了就是傻了。其實即使了解了這兩個所謂的「詛咒」,我們自己也很難跳脫出來,因為有更多其他的因素阻撓。比如個人很難逃脫出自己的身份,這又要提到羅爾斯的「帷幕理論」。簡單講,怎麼去判斷一個政策是好的政策呢?一個人先要跳出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的種族,國籍,性別,年齡,教育等等,然後再來做出判斷。對於判斷一個向左向右的命題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留學,閱讀和漫遊是我的回答。現在我試圖去做的就是播種思維方式:
在雅典公民大會的普尼克斯山上我和學生們聊德摩斯梯尼時期的雅典民主;
在漫遊德爾菲之後讓學生們自己作為陪審團,被告和公訴人討論蘇格拉底之死的案子;
在羅馬,讓他們去辯論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中的議題……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讓他們建立起更為「現代」的思維方式,不是背出答案,而是探索答案。也許這也是很多人選擇留學的理由,而留學也好,考雅思也罷,最終會給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或是「詛咒」。留學的經歷和考試的經歷會演化成你解答自身困惑和認識這個世界的思維工具,那麼要不要刷題是否就不太重要了吧?
看完了Leo的分享,你是否也獲得了些啟發,感到意猶未盡呢?
2020 SAF暑期在線項目
報名通道正式開啟啦!
為了讓大家在這個暑期不荒廢,
SAF特別推出了在線項目: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線語言型暑期項目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線學分型暑期項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線強化暑期項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線學分型暑期項目
UCLA Extension暑期在線項目
哥倫比亞大學暑期語言型在線項目
SAF-IES在線環球探索學分型項目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