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上海肇嘉浜路上,63歲的王老伯在參加完同學聚會後,剛出飯店門就倒在了路上,老人們手足無措時,一個男孩子擠入人群,在等待救護車到達的五六分鐘時間裡,持續對王老伯進行心肺復甦,搶回了老伯一條命。
男孩不願意告訴大家自己姓甚名誰,匆匆離開。住院26天後,王老伯出院,憑著當時校服上的「格致」二字,和一起聚會的老同學找到了上海市格致中學,老師們一眼認出老人們拍攝照片上的孩子是高一(7)班男生盛曉涵。
這個「溫暖了整個冬天」的少年刷屏了。但值得讚譽的,不僅是挺身而出的勇敢,更是他施救過程的專業有效。
在盛曉涵的複述中,看到老人倒地,他迅速調動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識,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看到食物吐出,就趕緊讓老人平臥,評估了脈搏和體溫之後,判斷這是心臟驟停的特徵,於是疏散圍觀人員,解開老人的紐扣,進行體外按壓,並教會身邊的人採用「鼻式人工呼吸」,協助救人。整個過程得當到位,條理清楚。
面對突發狀況,有的人不敢輕易伸援手,也可能擔心施救不當反惹麻煩,但未必沒有善心。只是,如果缺乏急救常識、急救技能,有善心也無法化作行善的能力。而行善本身,是既需要熱心、也需要能力的一件事,甚至是一件專業的事。
急救知識並非只是專業救護人員才需要的技能,而且還是公眾在關鍵時刻挽救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法寶」,可急救能力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學習和培訓。發達國家的急救能力培訓非常普及。有媒體報導,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為其總人口的40%,德國更是高達80%;在美國,僅接受過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的人數就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國,急救技能普及率僅為1%左右。
國外的應急救護普及率為什麼這麼高?原因就在於,國外很多中學和大學裡都將應急救護知識納入必修課程中。比如日本的小學就開設了心臟急救課程的必修課,給學生們普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急救設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會實踐操作,並堅持在學校開展心肺復甦培訓課程,「急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這些年,應急救護等知識技能培訓,在我國也開始逐漸興起。這次感動上海的盛曉涵之所以能夠站出來,不僅是因為其心地善良、並且對醫學感興趣,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因素——從小學到高中,他就讀的每所學校都開設了急救課程。10月初,學校剛對高一學生進行了心肺復甦和救護包紮技能培訓和考核。也就是說,他是「有備而來」。
盛曉涵說:「我想讓大家看到校服時想到,這麼小的學生都能這麼做,我為什麼不能呢?」日常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極端特殊狀況,也不是每一次極端特殊狀況都有這樣盡善盡美的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更多人能像盛曉涵一樣,掌握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將「應急」作為一種常備的習慣,那麼一旦碰到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或許就能多一分底氣、多一點希望。積少成多,整座城市的抗風險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提升,「安全係數」會變得更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信心指數」也會變得更高。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15歲少年」,我們除了倡導向少年學習,更可開展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更有效地提高公眾急救知識的普及率,更多地讓人們掌握必備的知識技能、建立必備的反應意識,讓「第一反應就是去幫忙」成為一種習慣,讓所有有志伸出援手的人有底氣、有信心、放下後顧之憂。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