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勵媖中國(一家女性個人和職業發展互助公益平臺)第三次發布《女性、職業與幸福感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該報告通過收集ToC端問卷並對其數據進行分析,發掘並探討阻礙職場女性「向前一步」的原因。縱觀報告數據,我們發現,不論是從職場角色、家庭責任還是兩性關係,女性正在以更寬的視野和更多的維度重新審視和定義自己。在女性「自定義」時代,企業需要保持積極思考,讓職場文化更加多元、積極、健康,激發女性人才的潛力並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一、 自我實現是現代職場女性定義成功的標準
在定義成功時,61.3%的女性認為自我實現是最重要的因素,遠遠高於健康、婚姻與家庭及金錢;只有較少數量的女性更關注權力、名譽和社會地位。
關注自我實現的女性越來越多,意味女性開始重視自身成長和社會價值,不依靠外在因素證明自己,而是通過實現自己的願望及目標而走向成功。
這為企業提供了啟示,應從女性僱員的需求出發,為其提供更多機會、更理想工作環境和激勵措施。
二、 在工作中,女性最需要的是認可和尊重
關於女性心目中「理想的職場環境」,有83.8%的女性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認可和尊重,其次才是報酬(66.9%)。
在數字時代,除薪資之外,員工往往更注重包容度高、參與感強和令人愉悅的工作體驗。許多企業已經開始通過評估員工體驗來改進員工激勵策略,不僅關注績效考核也關注企業文化的創新。比如一些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積極利用數位技術,制定相應的員工參與計劃。這種更為廣泛的非物質性獎勵能夠切實提升凝聚力和幸福感。
三、 生活工作平衡仍是職業女性最大的障礙
有63.3%的受訪者認為面臨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挑戰。可見,大部分職場女性仍需應對在家庭和工作中角色轉換的矛盾,這使得她們很難把更多精力放在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上。若想克服這一障礙,個人思維和職場模式都需要「升級」。
有調研結果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將靈活性的辦公政策作為理想職場環境的最優選項之一,這也為企業提供了構建良性職場文化和人力資源決策方面的啟示。
四、 女性不是不想晉升,而是不能
有60.4%的女性受訪者希望晉升到更高的崗位,其中33.3%女性受訪者希望晉升到高級管理層。而在女性受訪者不想晉升到最高管理層的緣由中,「需要在家庭中承擔更多責任」(57.4%)是排名最高的選項。
可見,女性並沒有降低對於成為領導的自信心和願望,成為高管的意願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家庭原因,女性並不是不想晉升,而是需要家人、職場和社會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五、 女性職位越高,性別挑戰越大
按照職級區分,有68.9%女性CEO認為因性別因素更難得到晉升,而相對應的男性CEO比例為46.7%。可見,社會輿論和職場文化仍然是高職位女性的壓力來源之一。
女性在情商、包容性和自驅力方面較強,這些特質為企業在制定人才戰略時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參考。當企業倡導包容性文化和冒險精神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的數位化和全球化環境下,不同行業間的壁壘逐步被打破,多樣化和包容性文化所具有的開放、協作與共享的特性變得愈發重要。
六、 職場媽媽仍想工作,但需要更靈活的工作政策
由於現實原因,女性生育後將普遍為工作投入更少的時間,但是多數的女性不僅有意願工作,而且仍然保持很強的晉升動力。
以生育一胎的女性為例,認為自己晉升動力反而增加或工作狀態不會改變的女性受訪者的比例很高(52.8%),這說明職場媽媽仍然有較強的動力去工作和「向前一步」。
女性受訪者們也為企業提出相關建議,她們認為靈活的工作政策和「重返職場計劃」最能增加工作和晉升動力:此外,在企業內設立母嬰室也得到了很多女性的支持。
七、 關愛女性也需關注兩性互助和協作
關於分娩後需要家庭提供何種支持,86.1%的女性受訪者認為丈夫應該對家務勞動和嬰孩照管承擔更多責任,82.6%的女性受訪者需要丈夫在情感上的支持,而需要另一半在經濟上給予支持的女性比例不到50%。
職場媽媽身兼數職的同時,也需要另一半付出實際行動、關懷和愛。而且,解決職場中的性別平等政策不應僅僅指向女性,當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分擔家庭責任時,大部分現有的企業政策並不允許或鼓勵男性更好地實現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例如休更多的陪產假、允許遠程辦公等。關愛女性也需要從讓男性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著手。
該報告由勵媖中國根據歷時三個月、在全國範圍內調研徵集的2227份有效樣本編制。從調研對象的年齡結構來看,80後和90後樣本量最多,兩者相加達到88%。從工作地域分布來看,一、二線城市及港澳臺均有涉及,其中,北上廣深四城的樣本量佔到50%,新一線城市(如杭州、南京、成都等)和二線城市共計佔比31%,三線城市佔比17%。行業分布來看,樣本量排名前四的行業分別是金融行業(18.6%)、教育行業(15.7%)、消費與零售業(14.1%)、科技、傳媒與電信行業(12.7%)。從機構性質分析,比例最高的為私企(46.5%),國企(15.7%)、政黨機及事業單位(14.6%)、外企(12.6%)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