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好是立冬,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立冬的習俗!
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立商朝,在他統治時期「土地國有制」的初級形態基本形成。尤其是商朝創立並大力實行的「井田制」,在西周時期得到完善和進一步發展之後,就已經基本確立了「以農為本」的基本國策。這對於促進古代中國農業發展,以及形成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文化體系,都做出了無法估量的重要貢獻。
但由於受到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落後生產力以及思想意識因素等影響。古代人在進行農耕活動的時候,不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當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甚至還會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在這種前提下古人為了生存,就不得不想盡辦法去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
在古代「農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完善以及演化,最終形成了以「農業立國」為本,以大力發展農業為基準的「農耕文明」。也正是在「農耕文明」的促進之下,古代中國制訂了一種以指導農事為主的曆法,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開始確立。尤其是在公元前104年,在漢朝統治者的支持下,以鄧平為首的知識分子制定了《太初曆》。
這個曆法正式確立了「二十四節氣」,以及與其相對應的天文位置。至此開始我國農耕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在農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立冬」的由來及其涵義
「立冬」的涵義十分廣泛,它既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同時也是漢族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立冬」這一天開始,不僅預示著冬季正式到來,同時也在提醒人們要及時儲藏農作物。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冬」是終結、終了之意,而「立」有建始的意思。「立冬」合在一起,不僅僅是指冬季自此開始,還有農作物收割、儲存的涵義。古代曆法將
「立冬」節氣劃分為「三個五天」即「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候與二候從其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一候的時候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開始結冰,二候的時候就大有天寒地凍的意味了。而「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的寓意就較為深刻了。「雉」入大水為「蜃」,這裡的雉指的是野雞,「蜃」據《淮南子》注「蜃為大蛤」。
這段史料所記載的「雉」與「蜃」,實際上指的就是立冬時節,氣溫驟降之後野外已經看不到野雞,以及其他動物的蹤影了。動物們在立冬的時候,都進入了「蟄伏」或「冬眠」狀態。而「雉」到立冬後便沒入大海化「蜃」為「蛤」。
氣候比較溫暖的南方地區,海邊卻依然可以看見,外殼與野雞形狀或顏色相近的「蛤」。這其實也是古人根據古時的自然條件,以及動物在立冬時所表現出的生存現象,藉此來推斷立冬的具體時間。
古代「立冬」習俗與節氣文化發展
1.農耕文明之下的「立冬」習俗
古代中國人由於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再加上以「農耕文明」為根本的主體思想影響,所以就不得不按照自然規律變化,不斷適應或調整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就形成了,以「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為基本規律的農俗。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萬物復甦非常適合耕地、播種;夏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經過一夏的滋養在秋天的時候就會獲得良好的收成。
而從「立冬」開始就要根據自然規律及時停止農事,並將已經收穫的糧食及時「儲藏」起來。歷朝歷代都是按照這種規律不斷繁衍生息。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記載,
「立冬」最主要的涵義就是「終也,萬物收藏也」。
之所以從立冬開始收藏萬物,除了有規避寒冷的意思之外,忙碌了一整年的農民,也需要在冬季的時候養精蓄銳,為明年開春之後的農事做好準備。
2.「立冬」與祭祀習俗
「立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季的開始,同時也是古代社會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民間,都要舉行各種個樣的祭祀活動。在種類繁多的祭祀活動中,最核心的內容其實就是,對祖先的崇敬以及對第二年風調雨順祈盼。
《呂氏春秋·孟冬》對「立冬」祭祀習俗的記載,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通過這段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秦朝時期有關「立冬」時節的祭祀活動。這是一種以「天子」為中心的「國祭」。在「立冬」祭祀這一天,天子需要先沐浴、齋戒,然後才親自率領三公九卿,以及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迎冬」。這種場面不僅特別盛大,而且儀式感也非常強。
高誘曾註:
「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 。
這說明在立冬這一天,國家的統治者即天子或者大王。同時還要對其家屬進行賞賜,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立冬」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立冬作為「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的意義十分重大,即使是在民間社會立冬之時,也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上蒼保佑,第二年的農耕事宜可以風調雨順,一家人可以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3.民間諺語中的「立冬」習俗
民間關於「立冬」的習俗其實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從流傳多年的諺語中,發現並獲得比較重要的民俗文化信息。無論是生活在北方還是南方地區的人,關於「立冬」也都有比較其獨特的習俗。
「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從這兩句諺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北風在立冬之後就會停止農耕活動。並且他們還希望在立冬之後能夠下幾場大雪,這樣就可以在第二年的時候收穫更多的糧食。
而生活在南方地區的人,則有「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蔔」的諺語。這說明南方地區在立冬之時,依然沒有停止田間勞作。這個也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冬」習俗,其實主要與南方和北方的氣候條件不一樣的關係。
明朝詩人王稚登,曾專門寫過一首《立冬》詩,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這首詩中所描寫的景象其實就是秋天已過,冬季在「立冬」的召喚下應時應景而來。
古代「立冬」食俗與文化
「立冬」節氣是冬季開始的重要標誌之一,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
「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
這說明立冬的時候氣溫已經下降,並且需要「披襖子」才能抵禦嚴寒。
左河水《立冬》一詩云: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
所表達的想法就是「立冬」之後,「未裝綿」的衣服已經沒辦法禦寒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立冬」一到冬天就馬上開始的自然景象。
在「立冬」時節除了要趕緊添加衣物之外,古時的人們還會在這一天開始「進補」食俗。在寒冷的冬季多吃一些溫補食物,不僅可以提升身體的耐寒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身體素質,為第二年的春耕打好身體基礎。
北方人在「立冬」這一天的主要食俗就是吃餃子。因為餃子有「交子」之意,雖然「立冬」之時並未有「交子」時刻,但秋冬季節之交也可以被當做「交子」之時。所以北方人在立冬的時候,會包各式各樣的餃子吃。
當然這種食俗還與餃子的形狀有關係,北方人認為餃子的形狀與耳朵類似,所以立冬吃餃子可以預防耳朵被凍掉。立冬時北方人除了會吃餃子之外,還會煮羊肉湯喝,以及燉雞肉、鹿肉吃。
筆者認為南方人過「立冬」節日,相對來說要比北方更加隆重。這與當地經濟比較發達有很大關係。潮汕地區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生活在汕頭的人們,立冬時則用蓮子、蝦仁、紅蘿蔔等炒「香飯」。
東漢崔定在《四民月令》中,對立冬食俗有過這樣的描寫:
「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人在立冬的時候,不僅要進行祭祀活動,同時還要吃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美食。
「立冬」與農事活動的關係
「立冬」習俗與活動雖然與春節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立冬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節氣和傳統節日。立冬作為秋季結束冬季開始的重要標誌,對農事活動的影響其實非常大。
雖然立冬之後可以「冬藏」,但忙碌了一年的農民們並沒有真正休息,他們還要為下一年的播種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尤其是對於生活在南方地區的人來說,立冬也是「秋收冬種」的重要訊號。
江南地區在立冬之後,就需要馬不停蹄的搶種冬麥,同時還要抓緊時間移栽油菜。華南地區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種冬麥。所以地域不同對立冬節氣的反應也不同。北方由於四季分明,所以冬季的時候會格外寒冷,這也是北方農民在立冬後,開始「貓冬」習俗的主要原因。
結語
筆者認為「立冬」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同時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一項重要發明。
人們會根據「二十四節氣」變化,來安排每一年的農事活動。這對於促進古代農業發展,以及提高生產力水平,並形成較高的農耕文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立冬」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已經不只是表面意義上的節氣了,它已經被當成一個傳統節日,在歷朝歷代都深受統治階級與民眾追捧。「立冬」出現不僅是古代中國曆法上的一次突破,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要素之一。
人們會根據「立冬」節氣,有規律、有組織的安排與農業有關的一些事宜。同時還賦予了「立冬」習俗與文化基因,從「立冬」節氣開始出現一直到現在,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立冬」的涵義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參考文獻】
1.江玉祥,牛會娟 《立春迎春習俗考》
2.劉英團 《立冬時節話養生》
3.《立冬中國傳統文化道家思想》
4.《今年立冬不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