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詩人陸遊描繪的西郊河到浣花溪一帶的花會盛況,成都市民在未來能切身體會到。昨日下午,「宜居水岸」首期啟動建設的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樣板段首次面向媒體開放,該項目全長7.4公裡,沿岸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預計明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設。屆時,市民可乘坐遊船在城市內河中觀賞成都古景。
    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路面滲透率達95%以上
    記者來到通惠門附近的西郊河,整個河道呈半圓形,沿河的步行道鋪上了新型透水路面。工作人員拿來一壺水,展示路面的透水效果——水倒在地上,3秒內就完全滲透到地下。據介紹,透水路面採用新型材料,滲透率可達95%以上,且耐高溫、抗壓,可極大減輕排水管網的壓力。
    「全程打造宜居水岸並沒有走大修大補的路線,主要是修補和修復。」負責「宜居水岸」工程市級示範段項目建設的成都城投集團副總經理陳崑介紹,綜合改造包括對沿線的駁岸進行改造,對沿線的建築物進行提升,對沿線的汙水進行綜合整治。而且充分利用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將河渠兩岸的地表水留住,從而儘量減少地面徑流對河渠的汙染,「沿河駁岸和沿河通道將全部採用現代工藝,最大限度讓地表水通過滲透進入地下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淨化後可用作澆灌沿河綠色植物,衝洗沿河道路,清洗完的水也不會排入河渠,而是進入汙水處理系統,直接排入城市汙水管。」
    同時還要「治水」,提升防洪防澇能力,對未達標河段進行改造,增強水系調蓄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對還在向河流排汙的所有管道進行截流,並對排水管網進行提標改造,管線設計標準達到3-5年重現期。
    相關新聞
    實現「三通」 讓市民與水親密接觸
    打造宜居水岸,還要實現「三通」,即沿線的駁岸要通、臨水道路要通、沿線的濱河綠化要通。其中,工程將對河堤進行改造,連通濱河通道,增設步行橋,提高親水性。並在濱河空間侷促的河段,增設垂直綠化確保生態通道連續;而在濱河空間充足的河段,利用現有空間增設景觀綠帶,實現水網綠化廊道貫通連續。為了讓市民與水有個「親密接觸」,工程也將對阻擋視線的濱河圍牆等障礙物進行拆除。
    讓水變「清」,讓水流動起來,加強水生態建設是重點。工程將改造硬質河底、清理基底、新建截汙管道工程,消除黑臭水體。通過對河底的改造,增加水生植物,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同時,在滿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結合用地情況與可利用空間,對沿岸硬質駁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再生水利用、區域調水等綜合手段將被用於景觀環境用水水量的提升,營造出「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西蜀水鄉特色。
    在西郊河樣板段的一側,記者看見一個智能化路燈,路燈除了用來照明,還有一大塊顯示屏,氣溫、溼度、風向、空氣品質等實時數據一目了然。陳崑介紹,工程改造還引入智慧城市理念,除了智能化路燈,對河流的防洪、水質清潔度、汙染情況等也將通過一套完整的數位化系統隨時進行監測;沿河的燈光也採用自動化系統來控制,「比如,人親近水的時候,燈就亮起來,離開了就有變化等等。」
    連接11個景觀節點 打造水文化體驗長廊
    除了恢復水質,重現西郊河-浣花溪一帶的文化勝景,也被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量。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將形成一廊、三段、多節點的規劃結構,凸顯成都古城格局和歷史文化,打造集商業休閒、景觀展示、市民遊憩於一體的古城水文化體驗長廊。
    其中,少城文化展示段(槐樹街-蜀都大道的西郊河段),利用新增綠地連接濱河空間與寬窄巷子,形成連續景觀綠帶,結合民生打造文化景觀節點;琴臺古徑體驗段(蜀都大道-望仙橋的西郊河段),著力增強進入文化公園的引導性,結合濱河綠地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浣花詩意遊憩段(浣花溪-幹河),將增設濱水休憩空間,形成統一濱河景觀界面,並將濱河步道與二環路聯通,增強通達性。
    著重打造二道河交匯、民生裡、通惠門、文化公園-琴臺路、遇仙橋望仙橋、百花潭橋、浣花南路橋、川博院、千詩碑、二環路入口等11個景觀節點,同時打造散花樓、存梅亭以及甲府園等亭臺樓園和匯水點景觀,並在以上三處新增遊船碼頭,用清水和綠地串聯起千年古都的水岸文化,形成一條水城相融的歷史文化展廊。以後,成都市民可乘坐遊船在城市河內來一場「穿越」之旅,從西郊河碼頭上岸,一直蕩舟到浣花溪,體驗古成都的韻味。
    「宜居水岸」工程市級示範項目除了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槐樹街——二環路西一段,全長7.4公裡)外,還包括府河段(全長約8.9公裡)。據介紹,府河段現狀較好,將以優化提升為主要原則,劃分為城北產業歷史段(二環路北二段-五丁橋)、休閒宜居段(五丁橋-錦繡天府塔)、商務文化段(錦繡天府塔-合江亭)等三大主題段落,著重打造甲府園、水晶花園、柳浪灣、望平濱河路、五丁園、成華公園、活水公園、大安中路、大安西路、龍門鎮等10個景觀節點。
    相關新聞
    施工不影響生活和交通
    據了解,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的初步方案設計已完成,目前正在徵集公眾及專家意見進行方案深化設計。自項目公示後,已累計收集市民針對公示方案的諮詢意見及優化建議100餘條,主要是針對水質水量、綠化景觀、配套設施完善、景觀親民等方面。「例如,有市民提出沿河兩岸的植物一定要具有多樣性,還有市民建議要多建綠地,遊園,方便日常休閒活動,以及步行、騎行等健身活動。」成都城投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均會在工程的前期設計中加以重點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工程不對沿河兩岸建築物進行拆遷,僅對河道兩側規劃綠帶控制線內實施整體提升改造,對部分老舊建築立面進行提升。施工期間周邊主要交通道路基本不受影響;為儘量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生活、交通的影響,施工時採用分段、分幅、滾動施工的原則,主要材料採用工廠預製構件、現場裝配施工方式,可大幅度縮短施工時間。工程估算總投資約16億,預計於2017年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設。
    數據點擊
    ●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將優化
    提升35.8公頃濱河綠地
    ●重點打造11個特色景觀節點
    ●串聯約8km濱河綠道與漫步道
    ●改造約10.4km河道駁岸
    ●提供8處複合公共服務設施
    ●整治92棟建築風貌
    ●改造約4.6km河堤、約2.5km硬質河底
    ●實施約9.2km河道清淤、約2km
    截汙管道工程
    ●沿河新建泵站、水閘等設施
    名詞解釋
    「宜居水岸」工程
    今年9月,成都啟動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將整治現狀水域的主河道、支流溝渠共82條,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手段,構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溼地的水網體系,打造「兩江抱城、宜居水岸」的美麗成都。
    成都晚報記者 黃海英 攝影 李豫龍
    原標題:市民可蕩舟城市內河 體驗古成都韻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