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Tech星球(ID:tech618) ,作者:楊業擘 ,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沒有慶祝大會,沒有全員發獎金,美團的 10 周年選擇了低調渡過。
疫情之下,位於望京的美團總部仍未全面復工,熱鬧情形甚至還不如往常。「美團的風格從來都是低調啊,何況還是疫情期間。」一位美團老員工對Tech星球(微信ID:tech168)說道,對於公司沒有舉辦慶典,他並沒有感覺意外。
但實際上,「美團 10 周年」這個重要節點事件,公司內部還是策劃了一些活動,也郵件徵集了大家建議。不過,兩個意外還是讓美團決定低調:第一個就是因為疫情,不允許大規模集會;另外就是疫情之下,遭受重創的餐飲企業,不少將抗議的矛頭對準了美團。
在 10 周年這個重要節點,重慶、四川、雲南及山東等多地餐飲協會,公開向美團外賣平臺發出公函或公開信,稱其疫情期間維持高佣金,導致商家在疫情期間不堪重負。
突然之間面臨一波「疫情危機」,讓美團上上下下對此議論紛紛。但在 10 周年全員郵件上,美團點評CEO王興並未提及此事,而是寫道:「新的十年,我不祝大家一帆風順,我祝大家乘風破浪。」
在 2010 年 3 月 4 日,第一個團購項目上線, 10 年時間裡,美團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數次危機。從「千團大戰」、「外賣大戰」、「合併點評」,到「2018 年危情上市」,以及 2020 年的商戶反彈。王興如何一次又一次帶領美團越過危機?
千團大戰:從死人堆裡爬出來
美團可能是網際網路巨頭中,最注重現金流的企業。主要是兩次創業失敗的經歷,尤其校內網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賤賣,讓王興內心十分關注資金安全。
2010 年 3 月 4 日,團購網站「美團網」正式上線。這是王興的第三次創業,由於團購屬於高頻入口,網際網路瞬間掀起了「千團大戰」。
當時數據顯示,在美團成立的 2010 年 3 月,到 2011 年 8 月的一年半時間,中國相繼出現了超過 5000 家團購網站。
資本也非常看好團購風口, 2010 年年底,美團網獲得來自紅杉資本的 1200 萬美元。競爭對手拿起錢來也毫不手軟, 2010 年到 2011 年 4 月,拉手網公開的數據顯示, 3 輪融資共計1. 6 億美元。 2011 年 4 月,大眾點評網宣布完成C輪融資 1 億美元,主要用於團購業務。
獲得融資的團購網站,紛紛開始打起廣告戰,以資金換流量搶佔市場。
2011 年,團寶宣布全年將投入5. 5 億的廣告,在央視、湖南衛視、全國地鐵以及分眾傳媒上全面傳播。糯米網則宣布投放 2 億元廣告,大眾點評則宣布斥資3- 4 億元投放廣告。美團是唯一一家沒有參與廣告大戰的企業,面對競爭聲勢浩大的宣傳,說不慌是假的。
「王總你別忽悠了,你就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打廣告」,當年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到瀋陽與城市團隊開會時,很多地方員工都在等待總部提供彈藥。實際上,王興通過拜訪阿里巴巴前總裁關明生,已經吃下「不打廣告,強線下運營」的定心丸。
「面向商家的品牌廣告是無效的,在商家端投放更多的廣告都不如有執行力的線下隊伍。」關明生一句話,讓王興等人醍醐灌頂,阿里當時已經服務數百萬的商家,這一件建議對當時美團的決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那一年王慧文開始巡迴全國城市,一邊做「線下戰爭」動員,一邊發放期權穩定團隊。但千團大戰最關鍵時刻,美團廣州、上海的城市經理還是都被挖走了。
當時投資人徐茂棟,通過收購窩窩團進入團購行業。為了挖角人才,得知時任美團上海城市經理王洋的媽媽腳崴了時,便在王洋老家台州當地,請了四個最好的醫生去給他媽媽看病。被感動的王洋,前腳還在微博表態忠於美團,沒多久就帶著城市經理以及全國銷售冠軍等 100 多名人員加入窩窩團。
當然美團也沒有坐以待斃,在四處網羅競爭對手人才的時候,王興還「阿里 6 顧茅廬」,請來了阿里地推鐵軍領導人幹嘉偉(花名阿幹)。阿幹幫助美團打造了強悍的線下地推團隊,設定 「狂拜訪、狂上單」的兩狂策略,使得美團的市場份額,成功後發超越競對。
「千團大戰」中,美團不打補貼戰、重視線下運營,是美團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當時打法和燒錢更加激進的拉手上市失敗,窩窩團拖欠供應商款等意外事件,也是美團笑到最後的意外因素 。
2018 年的時候,原拉手網,現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還念念不忘的朋友圈寫到:當時阿里投資了美團,所以阿幹選擇了美團。言外之意,當年千團大戰成敗也是一念之差。但也有投資人評價王興不只是幸運,「他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這句話更適合形容當年千團大戰的慘烈。
外賣大戰:初與網際網路巨頭交鋒
2012 年 11 月底,王興找來了美團的年輕經理沈鵬,說道:美團的團購業務算是在小組賽出線了,現在希望開展新業務,讓老王(王慧文)負責,問我願不願意一起探索。」當時王興已經意識到團購業務的天花板,於是拿出 10 億預算,由王慧文去探索新業務。
沈鵬被「一起探索」這個創業詞彙感染了。在美團的離職組織「三塊錢」 10 周年分享會上,現任水滴創始人的沈鵬說道:直到 2013 年7、 8 月,在對外經貿大學附近的餐廳推銷「美團先富」被懟時,注意到了某個平臺的「你的外賣訂單來了」不斷的響,才意識到外賣是門好生意。
此後王慧文開始在天通苑做外賣。很多人不理解,為何程一笑做快手和王慧文做外賣,都是在天通苑啟動。主要因為天通苑被譽為亞洲最大的睡城,百萬人口基本是外來人員,對外賣還是有比較強的需求。
實際上,最開始美團沒有打算自己做,王慧文向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提出收購意向,但被張旭豪果斷拒絕。 11 月美團外賣正式上線, 12 月阿里的淘點點正式上線。那時, 餓了麼、美團外賣、淘點點、百度外賣四家就佔據近80%的市場份額,其中 2008 年就成立的餓了麼,在市場份額以及細分市場方面均居行業第一。
雖然相比千團大戰時,競爭對手變少,但是對手更強大了。尤其BAT之一的百度,在內部決策將戰略入局外賣後,後來甚至宣布拿出 200 億元,扶持百度糯米。
另外,大眾點評在 2014 年初接受了騰訊比較大筆的投資。美團的對手,間接變成了BAT。「我們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網際網路競爭對手,我認為這是一個榮耀的事情。因為這樣的機會是不多的。」王興在 2014 年的內部講話中提到。
2013 年加入美團的李鋒(化名),對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說道:「我記得 2014 年左右,在美團內部都不太敢說自己是做外賣的,畢竟這個業務太燒錢。」 2014 年和餓了麼爭校園市場, 2015 年和百度爭奪白領市場,美團外賣也是用了兩年時間,才後來者居上。
李鋒回憶,那個時候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白天幹活,每天晚上開會,周六日是管理層會議。回憶那段崢嶸歲月,李鋒認為最值得一場紀念的一場戰役,是幫助美團拿下肯德基這個超大的連鎖品牌。
從 2014 年 9 月份,談到 10 月份,整整兩個月。李鋒至少去和肯德基洽談了 5 次合作。後方王慧文也是直接過目合同,隨時就細節拍板。美團早期,阿幹為地推團隊定下業績考核目標:「連續 3 天,每天拜訪的商戶低於 3 家就要被開除。」
李鋒要是 2 個月拿不下肯德基,那自然很難對內交代。「肯德基其實不是帶來多少單量,只是拿下這一標杆客戶,對於不管公司內還是商戶、消費者來說,都是非常提士氣的一件事。」
「從來沒有覺得餓了麼是競爭對手 ,美團的最大敵人一直是自己。」很多美團外賣早期員工都這麼說。但不是當時一個商戶一個商戶對的談,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反覆拉鋸戰。美團斷然敵不過背後有BAT的競爭對手。
合併點評:阿里成為了我們的敵人
2015 年,網際網路掀起了併購潮。滴滴和快的, 58 和趕集是知名案例,資本也在撮合美團和大眾點評這對老對手合併。
最終在 2015 年 10 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為美團點評,新公司實施Co-CEO制度。王興也是通過這一場與競對、資本乃至BAT的談判,成功確定自己的「王者」地位。
2015 年,美團在外賣市場高歌前進的同時,T型戰略也讓美團虧損嚴重。當時一份流傳數據顯示,美團的幾塊業務——到店事業群、美團外賣、貓眼電影、酒店業務每個月的虧損狀況分別為 3 億元、1. 5 億元、 1 億元和0. 5 億元。
這時大眾點評也被迫進入O2O的泥潭,大量燒錢、盈利未期以及融資環境不利,讓兩家背後的紅杉資本開始思考,合併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最開始是阿里希望控股美團,以此佔據本地生活服務領域。但王興錯過校內和飯否兩大社交機遇後,將美團獨立帶上市,已經成為不可退讓的意志。所以支付寶復活口碑網,就意味著二者已經起了隔閡。
阿里作為美團的股東,合併前王興專門去拜訪了馬雲和逍遙子。王興說:我認為前面有滴滴快的這個成功的例子 ,所以美團非常希望可以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的支持。但阿里說:「你完全搞錯了,我們認為滴滴合併快的對阿里來說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王興這時搬出了騰訊,說騰訊已經答應進一步投資美團點評。阿里說,我們可以投錢給你,你要 10 億美元可以, 20 億美元也可以,我們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騰訊的錢。
後來確實如此,騰訊同意領投一輪 10 億美元(約合 67 億元)的投資,並將自己的外賣業務與美團合併,讓合併後的公司獨立運營。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美團召開董事會會議,將合併一事坐實之前,阿里巴巴提前 12 小時得到了通報,但沒有選擇的餘地。
這場合併對於王興來說,是最為嚴苛的一次考驗。王興在阿里和騰訊兩座大山面前做了選擇,並獲得紅杉資本的支持,成功掌控了合併後的公司,也讓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淚灑合併儀式現場。
當然,倔強的王興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此後阿里從不斷投資餓了麼,到 95 億美金收購餓了麼,並整合口碑形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務事業群。阿里無論花多大代價,都要在本地生活領域與美團點評鏖戰,這也許是王興沒有想到的事情。
美團上市:達到目標就要有所犧牲
2018 年,網際網路新興巨頭突然意識到,資本市場的風向已經變了。二級市場已經不太認可一級市場的泡沫, 2018 年將是最後的上市良機。
此前,王興一直高喊:「本地生活是萬億領域,誰先上市誰就輸了」,但被短暫的上市窗口衝擊,王興開始急忙籌備上市事宜。美團想為自己博取一個更高的IPO估值,為此王興的策略十分特別。
一直以來,美團王興、滴滴程維、字節跳動的張一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美團突襲網約車領域,進入滴滴的地盤,也讓程維為之一愣。眾所周知的故事是,程維和王興中午一起吃的飯,晚上才知道美團成競爭對手了。
在上海、南京等地,美團打車又重燃了補貼大戰。為了完善出行領域布局,美團甚至以 30 億美元收購了摩拜。當時王興對外的說法是:「吃喝玩樂與出行有著天然的結合優勢。」
另外在生鮮領域,對標阿里的盒馬,美團的小象生鮮也開始出擊,頂著虧損四處開店。
部分輿論認為,美團是看中出行和生鮮領域的機遇,意圖打造新的業務板塊。但是上市後,美團迅速停止了對出行和生鮮業務的「輸血」。很多人恍然明白,原來都是為了撐高市值。
當然美團選擇兩個最熱領域投入,對於一直虧損的美團來說,也意味著不小的壓力。內部一些業務勢必要進行取捨,雲計算就是美團當年放棄的基礎業務之一。
美團雲最早在 2013 年就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當時僅有阿里雲、盛大雲和UCloud幾家先驅公司。 2015 年張凱加入美團雲,開始內部整合團隊做雲計算。做到 2018 年的時候,已經有 200 多人的團隊在做雲計算。
2018 年,支撐美團 1600 萬日訂單的「美團大腦」,就是全面運行在美團雲上。但是對美團雲是否應該全面走向行業,內部則一直猶豫不決。
「從阿里雲和騰迅雲的發展來看,想要和阿里雲、騰訊雲競爭,基本上是百億規模的投入,否則是沒什麼希望的」,巨大的資金需求,使得內部對美團雲定位很尷尬。從最後的市場選擇來看,美團選擇了重點投入網約車、新零售等業務。每個方向的投入都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美團必須有所取捨。
所以儘管 2018 年,美團雲推出了AI訓練平臺,通過出色的供應鏈與產品能力, 踩中了AI和挖礦的風口,業務有了較好的勢頭。但美團還是在短短幾個月後,決定將美團雲全面轉為內用,此後不久張凱也選擇了離職。
不僅是美團雲,當時美團供應鏈和金融等業務,都開始為出行和新零售業務讓路。美團沒有比肩BAT的現金儲備,為了上市搏一搏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佣金之困:盈利模式的無解難題
2019 年第二季度,美團宣布了公司首次整體盈利的好消息。財報中,美團總收入達 227 億元,其中餐飲外賣收入達到了128. 45 億元,佔到總收入的56.6%,同比增長44.2%。
美團盈利的秘訣,正是提升主營外賣業務的營收和毛利率。而具體提升的辦法,就是向商家不斷提高佣金比例。據行業數據顯示,美團對大型連鎖餐飲執行18%抽傭;對小型餐飲執行23%左右,最高的佣金比例是26%,這讓很多餐飲企業都感覺吃不消。
2020 年春節突發的這場疫情,讓全國的「吃喝玩樂」行業受到重創。尤其餐飲行業,很多企業都是依靠僅有的外賣渠道,支撐基礎運轉。能不能降低佣金比例,成為眾多餐飲企業的呼籲。
最早在 2 月 18 日,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 1987 家企業聯合發出公函,呼籲美團點評、餓了麼等平臺公司減免佣金。此後 2 月 20 日,四川南充火鍋協會公開發文指責美團,在疫情期間提高佣金比例,協會會長何偉直言:「美團這是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並在趁疫情撈錢」。河北餐飲協會也代表全省 20 多萬商戶,向美團外賣平臺發出公開信。
突發的疫情,導致美團面臨了一場公關危機。一切起源於上市後,美團運營邏輯由原本的「高頻帶低頻」向「全鏈條增收與創利」轉變,主營業務外賣自然而然成為了輸血機器。所以美團無論捐款 2 億,還是減免疫區 1 個月佣金,但就是不下調佣金比例。
在各地商家高喊佣金比例過高時,重新整合後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務,也開始向美團發起進攻。 2019 年7、8、 9 月三月,餓了麼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補貼。據 36 氪報導,餓了麼某核心城市的前城市經理說,他們每月投入超過 2 個億。
內有商家不斷抱怨傭比例過高,外有強敵不斷發起反攻。此外,美團的到店及酒旅業務尚未成為盈利主力。別無他法的美團,只維持一切,硬抗一切。行業觀點認為,美團的佣金政策很難調整,畢竟這是維繫疫情下美團財報的重要支柱。
也許王興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危機。一直以來,王興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這本書中提到的「沒有終點、沒有邊界的無限遊戲」,正是王興一直推崇的思維方式。
回想 10 年前,從清華東門的清華嘉園 13 號樓的 805 室, 15 個年輕人上線了一個團購網站—美團網。 8 年後, 2018 年美團點評IPO市值為483 億美元,到今天已經 774 億美元,高居國內網際網路市值第三位。
10 年彈指一瞬間,王興又會如何回憶美團的這 10 年?
(註:文章李鋒和張凱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