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孩子們步入暑假生活已經快半個月了。
脫離了平時緊湊、有規律的學習生活,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又開始顯現出來了。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對他的成績和性格習慣十分不利,家長一定要及早幫助孩子改正過來。
一、做事三心二意、難以集中注意力
有一位家長,曾拍下孩子獨自在家寫作業的過程,發布在網絡上。
視頻中,孩子沒寫一會作業,就開始用筆敲敲牆,玩玩門,在椅子上東搖西晃,思考人生,還有寫作業時最經典的「行程」:上廁所。
整個9分鐘的時間裡面,孩子寫作業用時148秒,其他用時362秒,看得讓人哭笑不得。
注意力不集中,是正處在幼兒園、中小學的孩子中最常見的問題,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
通常表現為:
多動、到處看看摸摸、不能靜坐或靜坐時間短;
上課或寫作業愛走神、發呆、東張西望、開小差;
不能專心聽別人講話,或者聽完就忘,容易受幹擾。
暢銷書《專注》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
「相比智商,專注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
決定一個人成就的第一因素,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專注力。」
在現在這個電子產品、各種紛繁複雜的信息、快餐式的娛樂到處分散人們注意力的時代,專注力尤為重要。
許多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長都逐漸變得越來越短。在需要專心學習和工作的時候,總忍不住打開手機看看。
缺失了專注力,思維渙散,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就不能進入大腦,工作或學習效率也會極大地降低。
觀察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充分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認真專注地獲取老師傳授的知識;寫作業、閱讀的時候也能夠靜下心,精神高度集中,因此學習效率很高。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對策:
培養孩子專注力,首要一點就是家長不要隨意打擾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專心寫作業、看書、玩玩具、做事的時候。
不要為了關心孩子,動不動去噓寒問暖,送吃的喝的,這對孩子只是一種幹擾,會破壞他的注意力。
第二點,家長可以給孩子定下規則,在一定時長內,完成作業,不能一直磨蹭、拖拉。
比如有一位媽媽,就是和孩子商量好,寫作業的時候,完整做完一門功課前,不許離開椅子。
這樣不會對孩子限制過多,但保證了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集中注意力。
第三點,家庭中需要創造安靜有序的氛圍,經常生活在吵吵鬧鬧、紛亂的環境中,孩子的注意力會很容易被破壞。
最後,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多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親子共讀,孩子會在認真傾聽的過程中鍛鍊注意力;
多讓孩子進行閱讀、玩樂高、拼圖等需要保持長時間注意力的活動,少接觸電子產品。
二、貪玩偷懶,自制力差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不自覺:
「做作業要大人守著,手機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很多大人也是一樣: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床上刷手機到深夜;想學習,買的書、課程卻成了擺設······
對於孩子來說,自制力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
「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歲時,就要教會一個人的自我管理,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強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後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新教育』的問題。」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手機、遊戲,耽誤了孩子們,其實,那些不是主要原因,關鍵在於沒有及早培養起孩子的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
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也不是從來不碰手機、不玩遊戲,而是有分寸,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會在這些外在誘惑上花費過長的時間,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並堅定地執行。
自制力強的人,會通過運動維持自己的健康;通過讀書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終身成長;能夠抵制不良誘惑,讓自己的人生一直在積極向上的正軌上運行。
自律與不自律的人生,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對策: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關鍵有三點:
首先,家長要做好榜樣,生活、工作有計劃有目標,自律。
一個總是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規律作息、不玩手機的家長,自己卻懶散、熬夜、手機控,是沒有說服力的,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效仿。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應該首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人生的二次成長。
其次,用規則代替說教。
孩子的自律是由他律發展起來的,一開始需要家長的約束,制定相關規則,並有原則地執行。
比如規定好一天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個小時;一周吃零食的次數不超過2次;每天晚上固定時間半小時閱讀······
當行為逐漸形成習慣,孩子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
最後,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家長慢慢放手,給孩子自我掌控和管理的機會。
在一些事情上,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比如放假了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允許孩子有放鬆和盡情玩耍的時間。
一開始放手孩子可能會表現得沒那麼好,但通過一次次的自我管理和反思,他會做得越來越好。
三、三分鐘熱度、輕易放棄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
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
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
過了一年後, 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是否能堅持,有時候,會決定一個人走向平庸還是非凡。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經常放棄:
喜歡一個玩具,沒玩兩天就厭倦了;不管上什麼興趣班,沒上幾個星期就開始打退堂鼓,堅持不住了;玩樂高拼圖,遇到一點困難就覺得沒意思,半途而廢······
這樣的行為如果一直沒有改善的話,會很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能力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對千餘名天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總結髮現,智商高的兒童成年後不一定成就就高。
成就最大的,都對自己從事的研究工作充滿信心,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持性;
而成就少的正是缺乏這些品質,做事半途而廢,遇到困難就放棄的人。
在如今這個浮躁、快節奏、急功近利的時代,堅持性是一項十分難得的品質。
有些人堅持練習書法,一手好字成為自己的名片,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的人堅持學畫畫、鋼琴,把愛好發展成特長,成為未來職業發展的「另一條腿」。
任何一件小事,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也能夠磨練人的意志、鍛鍊人的耐心。
能夠堅持的孩子,通常具有長期主義的信念,未來不管處在哪個階段,不容易焦慮,不急功近利,更能腳踏實地接近自己的目標。
對策:
家長應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用打卡、表格記錄等方式,激發孩子的熱情和行動力。
當孩子在興趣愛好或其他事情上感到倦怠、想放棄的時候,家長應當和孩子站在一起,接納他的情緒和感受,用積極向上的態度,支持孩子,鼓勵他繼續堅持。
在堅持的過程中給孩子創造正向的反饋和激勵。
比如把孩子的一幅幅畫用精美的畫框裱起來掛在牆上,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產生成就感、自信心;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或比賽,獲得的榮譽、褒獎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不管做什麼事情,這種「好」的感覺,是孩子能夠堅持的關鍵。
此外,給孩子的任務難度應該適中,不要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過多;幫助孩子學習把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清晰具體的小目標,可以幫助他更好地堅持。
專注、自律、堅持,是一個人走向優秀和成功的核心品質,三者相輔相成。
有這三種品質的孩子,即便現在成績平平,隨著成長,在未來也非常有可能會厚積薄發,取得卓越的成就。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