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條變白條 小心褪色筆陷阱!
泉州也有褪色筆,籤字10分鐘字跡模糊,市民籤訂重要合同最好自帶筆
褪色筆專用臨摹字帖
近日,網曝有人拿褪色筆籤了欠條,等字跡消失後耍賴不還錢。這種神奇的褪色筆泉州有沒有?記者走訪市場後發現,褪色筆輕易就能買到,經過試驗,10分鐘後字跡就會消失。記者從鯉城區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市場並未禁止褪色筆銷售,市民在籤訂重要合同時,最好自帶筆,並當場複印留存以作輔助證據。
泉州市面上褪色筆賣得遮遮掩掩
近日,記者走訪了泉州大大小小的文具店發現,售賣褪色筆的商鋪很少,有的也是遮遮掩掩,沒有公開售賣。
前日,記者來到市區中山公園附近的一家文具店,進入店內詢問有無售賣褪色筆,文具店老闆表示沒有賣。在附近另一家較大型的文具店內,店裡工作人員聽說記者要買褪色筆,就詢問記者做什麼用。當記者表示是給孩子練字時,該工作人員說:「這種筆不太敢賣,我們店裡沒有,此前有媒體報導過有人用這種筆籤借條,然後褪色後不承認,所以自己店裡不敢賣這種筆,怕出事。」該店員表示,文具批發市場應該會有。
昨日,記者又來到市區舊車站附近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市場內轉了一圈,也鮮有店家在售賣褪色筆。一家文具店老闆告訴記者,褪色筆又叫消失筆,隔壁的一家店內有賣。記者順著老闆的指引來到該文具批發店,店老闆很警覺,詢問記者是在哪裡開文具店的,記者表示,是要給家裡小孩練字用的,店老闆表示,可以到網上買,如果要的量比較大,他可以幫忙調貨。當記者詢問哪裡可以買到時,該店老闆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如果想要多的再聯繫。
褪色筆與普通水筆外形一樣
10分鐘後字跡消失不見
和現實銷售的遮遮掩掩不同,網上隨手一搜就有大量的褪色筆出售,並且價格並不貴,10支筆芯加上練字的字帖只需十幾元,樣子也與普通水筆並無區別。昨日,記者買來了褪色筆,試驗發現,原本店家說30分鐘會消失的字跡,僅僅10分鐘左右就已經消失不見。
早報記者使用褪色筆分別在搭配的字帖上和採訪本上寫字。在採訪本上,藍黑色的褪色筆書寫10分鐘後,已經只剩很淡的印記,部分筆畫已完全消失不見;而在字帖上,10分鐘後同樣已經不見書寫痕跡。
據了解,除了藍色,褪色筆還有紅色、黑色等其他顏色。一位店家告訴記者,除了給孩子練字外,這種褪色筆還可以畫在皮革和布料上,可以說是一種專業用筆。
「該褪色筆不能用來籤合同、欠條,否則後果自負!」在不少網店裡,店家都做出相關提醒,希望買家別把筆放在歪路子上。
「普通市民購買多是用於讓孩子練字,真正動歪腦筋的人應該不多,但是,網上有關於褪色筆籤借條的新聞出現後,不知道會不會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一位店主說,其實,很多褪色筆10分鐘內就褪色了,想要用於籤文書並不現實,很快就會被發現有貓膩。
褪色筆剛剛寫上字時的色彩
未禁止銷售 籤合同最好自帶筆
昨日,記者從鯉城區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工商部門並未禁止褪色筆銷售,但是,還是要提醒市民小心,別在日常生活中被褪色筆坑了。
「首先,籤訂重要的合同和欠條等文書時,最好用列印版,不要整份手寫,如果懷疑有人用的是褪色筆,可以用水擦拭,能夠輕易擦掉的就很可能是褪色筆。另外,重要的文書除了籤字之外,應該加蓋印章,或者按上手印,籤訂文書時,最好自帶籤字筆,籤完後多檢查一遍,多等一會,才不會吃了虧。」
對於已經形成的借條、合同等重要文件,應立即留存複印件作為輔助證據,以防他人利用褪色筆逃避應盡的法律責任。
不到10分鐘,褪色筆寫的字已經模糊
相關案例
「自動褪色筆」主要出現在以下三類經濟案件中:第一,利用褪色筆的特性,在民間借貸中利用出借人不會時刻查看借據的心理,書寫一張會消失的借條,從而在收到借款後以沒有借條為由,達到非法佔有的目的。第二,用褪色筆書寫、籤訂合同,騙取企業、個人錢財,導致權利人維權取證難。第三,在銀行開立小額銀行票據後用魔術筆填寫,購買貨物實施詐騙。
11萬元借條 不一會字消失了
近日,紹興越城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24歲的阮先生是紹興市越城區人,在2013年的時候他陸陸續續借給了朋友茹某12萬元人民幣,在2014年茹某向阮先生出具了一份借條,確認借款事實。去年5月20日,茹某主動聯繫阮先生,約定見面處理借款事宜。第二天晚上8時左右,茹某先歸還了1萬元現金,並要求重寫借條。隨後,茹某用褪色筆寫了一張新借條後,就急匆匆走了,不一會,借據上只剩下幾個空空的指印。阮先生只好選擇報警。目前這名用褪色筆寫借條的男子已經因為涉嫌詐騙被警方拘留。
好朋友寫借條 一年後變成白紙
無獨有偶,常州的張阿姨將2萬元借給朋友吳先生,雖然寫了借條,最後卻變成了白紙一張。2015年年底,張阿姨將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養老錢借給了朋友吳先生,吳先生表示這錢只是轉轉手,過了春節一定還,還主動寫下借條一張。今年3月,張阿姨眼瞅著春節已經過去,可吳先生根本沒有提起還錢這碼事。於是,她打算拿著借條諮詢律師,想想後路。可是,張阿姨在抽屜裡苦苦尋找借條,最終卻只找到了一張白紙,回憶起來,隱約記得當時借條就是寫在這張紙上的。明明親眼看著吳先生打的借條,為何會變成一張白紙?張阿姨立刻電話詢問吳先生,得到的答覆卻是吳先生稱其根本沒有借過張阿姨的錢。
(記者 李菁 傅恆 通訊員 楊思默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