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6個寒氣「入口」!沒捂好的人冬天更易生病

2020-12-12 生活小時訊

12月7日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意味著此時冷空氣愈加猛烈,溫度也越來越低,同時也是頻頻降雪的時節。

天氣越來越冷,我們常常會被囑咐:「別著涼了」「別受風」,這些涼氣、寒氣到底從哪裡來,如何侵襲人體?

實際上,人體有些部位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寒,更需要大家細心呵護。權威專家,教你捂好身體上的寒氣「入口」,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寒氣招來一身「病」

困擾我們的「寒氣」到底是什麼,又從何而來?

寒氣產生的原因有兩個:

外因:如寒冷、淋雨、出汗吹風等,會使外界環境中的寒氣影響人體。內因:如常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從內生。受寒之後,一般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關節活動困難,怕冷,易腹瀉、感冒,身體乏累,睡眠和食慾變差等。

渾身發抖

冷風一吹,全身肌肉會緊繃起來。冷覺感受器興奮,傳入體溫調節中樞,會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節律性收縮,目的是把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緩解寒冷。這在醫學上稱為「戰慄性產熱」。在寒風中冷得跺腳,也是基於此原理的本能反應。

身體末梢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時,更多血液會流向身體中心,給重要臟器供應氧氣和養分,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會因為血流減少而感覺寒冷。

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數百毫升鼻涕,它們會順著鼻黏膜纖毛運動的方向,流向鼻後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發或乾結了,因此平時不會有鼻涕流下來。但當冷空氣進入鼻腔,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就會出現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現象。這屬於鼻子對冷空氣敏感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射。

心臟負擔加重

在寒冷時,為給身體供應能量,心率會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和工作負荷也會增大。低溫時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則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狀動脈易收縮痙攣、血壓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礎病變的患者可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胃縮成一團

受涼時,胃部肌肉、血管會收縮,發生胃痙攣,像抽筋一樣。如果此時吃生、冷、硬食物或難以消化的大魚大肉,更易給胃帶來負擔。

關節僵直

寒冷會導致肌肉收縮,血運和滑液分泌減少,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韌帶等)順應性變差,很多人會感覺肌肉酸痛、關節發僵、關節炎疼痛加重。

情緒低落

有些人在冬季會出現情緒低落、沒有活力、容易發怒等表現,這被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症」。

人體有6個寒氣「入口」

人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邪易乘虛而入,使安靜潛藏於體內的陽氣隨之外洩,出現「冬病」。

1、頭部

寒邪來襲,可謂「首當其衝」。頭部為諸陽之會,若頭部受寒,陽氣特別容易散失。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頭部受寒血管收縮,易引起血壓飆升或大腦供血不足而發生腦卒中。

建議:天氣寒冷時出門,一定要戴一頂保暖性較好的帽子。

2、頸部

中醫素有「風從項後入」的說法,因為頸部有3個以「風」命名的重要穴位,分別是風池穴、風門穴和風府穴,是風邪最易入侵的門戶。脖子受涼易引發落枕、感冒。

建議:在寒風瑟瑟的冬季,脖子上圍一條厚實的圍巾,可把風邪擋在體外。

3、後背

背部是督脈循行的地方,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調節陽經氣血運行,其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裡外,從而把陽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發揮溫煦機體,抵禦外邪的功能。背部不但不能受寒,還是溫經散寒的重要部位。

建議:冬天可以在室內穿件薄衣服曬曬背,或外出時加件羽絨背心,讓身體更保暖。

4、肚臍

肚臍是胎兒從媽媽身上吸取營養的通道,也是出生後腹壁最後閉合之處,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肚臍附近的腹腔中除了結腸,還有子宮等女性生殖器官。若肚臍受風寒侵襲,不但會使脾胃受寒,女性還容易痛經。

建議:穿條高腰內褲或長褲,冬天別穿太短的上衣,有助腰腹部保暖。

5、膝關節

膝關節外只有一層皮膚包裹,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所以對溫度和溼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

建議: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

6、腳

雙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陽氣達到此處已經難以溫煦肢節,所以中醫有「寒從足下起」的說法。如果雙腳長時間受涼,不但容易長凍瘡,還可引發感冒、痛經、腹痛等問題。

建議:穿上保暖且透氣性良好的襪子和厚實的鞋,還可用熱水泡腳。

5個好習慣趕走寒氣

天氣漸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採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體。

1、順時令

多吃時令蔬果,如蘋果、蘿蔔、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規律,早餐重營養,午餐要吃好、吃飽,晚餐宜清淡、易於消化。

2、曬太陽

午後太陽當頭之時,曬20分鐘左右,傍晚時分則可以背對陽光曬後背,最好是邊曬邊拍打按摩,有助調理五臟氣血。

3、邁開腿

「動則生陽」,陽氣足,寒溼就容易排出。可以選擇天氣暖和的時候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鐘。

4、少熬夜

熬夜的人大都會有類似的感受:時間越晚,越容易感到手腳冰涼、渾身發冷、腦子不聽使喚,這其實就是熬夜內耗氣血,寒邪趁虛入侵人體,導致經絡阻塞的表現。

因此,冬季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傷身。建議作息調整為「早臥晚起」,如果時間允許,躺到陽光照耀時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陽氣受到擾動。

5、控情緒

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緒,特別是中老年人,要保持好心情,用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身體有6個寒氣「入口」!沒捂好的人冬天更易...
    寒氣產生的原因有兩個:外因:如寒冷、淋雨、出汗吹風等,會使外界環境中的寒氣影響人體。內因:如常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從內生。受寒之後,一般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關節活動困難,怕冷,易腹瀉、感冒,身體乏累,睡眠和食慾變差等。
  • 入冬後身體有6個部位最不抗冷,若不「捂」好,寒邪容易乘虛而入
    天變得越來越冷,我們經常被告誡:「不要感冒」「不要感冒」「不要感冒」,這些冷氣,寒氣究竟來自哪裡,怎樣侵襲人體?事實上,人體的某些部分比其它部分更易受寒氣侵襲,更需要精心的護理。人的身體有6個寒氣入口人的身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若不「捂」好,寒邪容易乘虛而入,使陽氣隨之悄然潛入體內,出現「寒症」。01 頭冷邪來襲,可謂是「頭破血流」。頭為諸陽之源,若頭寒,陽氣尤其易散。
  • 全國大降溫來了,這3個部位要「捂好」,寶寶才能少生病
    感冒、流鼻涕這些都是小病,只怕有些孩子身體弱,天氣一變化就產生腹瀉、咳嗽等症狀,一不注意還會惡化為其他疾病,留下病根。很多父母都想孩子少一點生病,別老是跑醫院,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做最好的防護。要怎樣熬過冬天,謹防孩子生病?面對全國大降溫,這3個部位要"捂好",寶寶才能少生病。
  • 身上幾個部位「捂」熱,冬季就會少生病
    其實人體的某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更需要細心呵護。捂好身體上的寒氣「入口」,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寒氣招來一身「病」困擾我們的「寒氣」到底是什麼,又從何而來?寒氣產生的原因有兩個:內因: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從內生。外因:如受寒、淋雨、出汗後吹風等,使外界環境中的寒邪侵入人體。
  • 冬天孩子容易生病,保護好孩子3個怕冷部位,寶寶身體更健康
    寒冷的冬天,室內外的溫度相差太大,孩子身體抵抗力差,一不小心就會生病,這也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年紀小的寶寶,似乎故意和家長作對一樣,只要父母不注意,就要惹出一點事情來,需要耗費家長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補肺丸話養生:身體的四個部位,你都裹對了沒?
    冬天萬木凋零、寒風刺骨,大地出現了銀裝素裹的肅穆景象。天氣越來越冷,抵抗力下降,慢性病接踵而至,補肺丸溫馨提醒您,身體保養功夫要做足了嗎?   身體的4個部位,你都裹對了沒?
  • 病不離寒:寒氣「入侵」,有3個途徑,冬天如何暖身體?
    「醫生,我最近感覺好虛弱,手腳冰涼,下肢無力,夜尿多,是怎麼回事?」看著眼前這位正瑟瑟發抖,在大冬天穿著短裙、露臍裝的「時髦女性」,我的心中有了答案。給她把了脈詢問情況後,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她這是寒氣重導致。
  • 春季來臨,寶寶身上三個部位要捂好,當心四個小毛病悄悄埋下
    春捂秋凍」,寶寶尚小,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在春天更要做好保暖工作。正常情況下,春捂最重要的是要捂好孩子的頭部、腹部和雙腳。1、頭部。孩子的頭部血管比較豐富,且位置較淺,若在剛進入春季後沒有做好頭部保暖,就容易讓寒氣侵襲入體,導致他們生病,但也不可捂得過多,因娃頭部的散熱達身體的1/3,可能會造成出汗,若此時被涼風一吹,也是很易引起感冒發燒。
  • 兒童醫院又人山人海,怎麼做才能讓寶寶不生病的度過寒冷的冬天
    這又來了,已排隊等了1個小時了……」這個照片真是看得人心塞,晚上的兒童醫院,依然人山人海。隔著照片,我也能體會到家長抱著孩子坐在長凳上焦急等待時的心痛與無奈。每年天氣一冷,就很多寶寶生病,呼吸道感染。我之前寫過很多寶寶感冒、咳嗽、支氣管炎時的綠色護理方法;也特別介紹過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反而更容易生病。但是等出了狀況才護理無論如何趕不及生病前的預防。
  • 90後孕媽「捂月子」熱中暑,糊塗!注意這幾點,月子恢復好又快
    剛剛生完孩子的產婦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著涼生病,又不會「捂」出「產褥中暑」呢?執筆:張蒙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裡,女人生完孩子往往都要坐月子,最好不洗頭,不洗澡,把自己嚴嚴實實捂起來,所以坐月子也有「捂月子」一說,一旦沒捂好受涼了,就有可能落下「月子病」,但夏季天氣炎熱,「捂」得太過不僅煎熬
  • 氣溫驟降易生病,這個季節如何給寶寶保暖
    寶寶與成人相比免疫力更低,更易感冒、發燒。SO,不點媽的問題來啦,這個季節應該如何給寶寶保暖,避免感冒呢?,很可能悟出捂熱症候群。,很多人家有暖氣或空調,室內很溫暖。,想要體質好,日常飲食很重要。寶寶多曬太陽,身體更好哦!
  • 寒冬降溫潮來襲,以下三個部位「捂嚴實」,孩子妥妥少生病
    身邊好多朋友都感慨:「剛買的大衣,還沒來得及穿,就直接過渡到羽絨服了。」今年這天氣,好像直接從後夏天過渡到了大冬天。關鍵是,最近寒冬降溫潮來襲,大人都抵不住,小孩子更要遭殃了。而且,孩子反覆發燒,好不容易差不多了。結果,她送孩子去幼兒園,老師說招架不住了,最近全班孩子,有一多半都感冒了。所以,建議她讓孩子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免得交叉感染更嚴重。冬天抵抗力差的孩子本來就容易生病,再加上又活潑好動,老師就有些擔心。關鍵,老師中午還得輪流給感冒的孩子餵藥,確實招架不住。所以,很多感冒發燒的孩子,不好徹底,家長也不放心送去學校。
  • 百病從寒起,寒氣體質的人,身體常有6種表現,3個方法「驅寒」
    百病從寒起,寒氣體質的人,身體常有6種表現,3個方法「驅寒」。俗話說,「百病從寒起」。話雖有點片面,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寒」是一種屬於「陰」的屬性,也是一種沒有生機的屬性。「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身體的健康,主要是需要陽氣的溫煦,這才是生機和強壯的關鍵。如果體內寒氣偏盛,也就是陰寒內盛的時候,一般以「寒性體質」稱之。「寒氣」對身體有何影響?中醫認為,寒氣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特徵:易傷陽氣,寒性收引,寒性凝滯主痛。
  • 坐月子有「金六銀九」?趕上的人有4個好處,別人羨慕不來
    尤其冬天坐月子的寶媽,最容易出現問題。如果沒有保護好,腰疼、腿疼、關節疼,頭疼、眼疼、腳跟疼……反正問題就是一個個的。那麼,坐月子的時間可要選好,也許你會說坐月子的時間哪是自己說了算的呀,還不是得看什麼時候有寶寶,那麼我告訴你,從備孕開始,就考慮好這一點,那麼坐月子的時間自然能趕上「金六銀九」,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金六銀九」呢?
  • 今冬首個「棉褲預警」發布:身體6個部位最不扛凍
    變化4:心臟負擔加重 在寒冷時,為給身體供應能量,心率會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和工作負荷也會增大。低溫時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如果此時吃生、冷、硬食物或難以消化的大魚大肉,更易給胃帶來負擔。 變化6:關節僵直 寒冷會導致肌肉收縮,血運和滑液分泌減少,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韌帶等)順應性變差,很多人會感覺肌肉酸痛、關節發僵、關節炎疼痛加重。
  • 「春捂」的方式不對,反倒給娃捂病了,這三個地方捂好才正確
    結果非但抵抗力沒好,反而更容易生病。事實上,孩子抵抗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的錯。「春捂秋凍」不用全身捂,保護好身體幾個關鍵部位即可1) 保護孩子呼吸道春天萬物復甦,很多植物粉末也會造成孩子的呼吸道感染或者出現過敏的現象。當身體的抵抗力下降的時候,病菌就會在身體上肆虐。
  • 冬天裡容易生病的不是「穿太少」的孩子而是這種孩子,家長別弄錯
    不然,不會在「三九四九」還沒來之前,就把孩子捂成了這副樣子。媽媽的良苦用心,也真是顯而易見。說白了,就是怕孩子凍感冒了!那麼,冬天孩子穿的少,就容易感冒生病嗎?小青和小紫是兩雙胞胎,姐姐小青手很暖和,挺抗凍,她習慣穿輕薄的衣服出門。哪怕冬天臘月裡,姐姐也不樂意蓋厚被子,更不樂意穿厚衣服。妹妹小紫卻相反,她總是手冰涼,很怕冷,特別聽媽媽的話。
  • 冬天到了,給孩子穿衣服要講究「四暖一涼」,能讓孩子少生病
    現在已經正式進入了冬季,冬天最大的特點就是氣溫低,而且非常乾燥。由於小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很低,所以在冬天容易生病,有些家長怕孩子在冬天受風寒,於是就給孩子穿了很多件的衣服,認為只要讓孩子多穿,就能夠少生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冬天斷奶寶寶易生病?真正不能斷的是這3種情況
    江湖傳聞「冬天斷奶(母乳)容易生病」,不知各位家長聽過沒?起先糕媽是不信的,但身邊一直有親戚朋友的小孩,先是斷奶,隨後就生病了——怎麼那麼巧?所以,這個「冬天斷奶寶寶容易生病」,究竟是真是假、有啥道理呢?冬天餵奶,還有哪些注意事項?今天糕媽就來一一回答哦。
  • 人體內寒氣真的存在嗎
    冬天到來要驅寒天氣日漸寒冷。我是素來到了冬天就雙腳雙腿都冰涼的那種,於是開始每晚泡腳。於是下一次泡腳時,我一邊泡著,一邊特意拿熱毛巾去捂熱冰涼的腿和膝蓋。但是這樣泡著捂著沒多久我就發現我胃部那一圈開始疼了,很奇怪的感覺,就是突然開始疼的。不但疼,還覺得那塊兒冷。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一些中醫說法其實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