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這些年來,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構建村級事務民主協商機制,通過解決「議什麼、誰來議、怎麼議、議的效力」等問題,實現了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良好局面,促進了全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小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小古城村,茶山、翠竹、清溪從眼前一一掠過,樓房林立,街寬路暢,不時聽聞笑聲朗朗,一派鄉間怡然景象。
這個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最東部的小村,2003年由錢家灘、俞家堰、吳山三村合併而成,因坐落於村內的「小古城遺址」而得名。剛並村時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700多元,去年已躍升到了3萬多元,10多年間,小村日子越來越紅火的秘訣是啥?村民們說:「『村裡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肯定是頭一條!」
200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來小古城村調研時,就囑咐當地「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以此為遵循,多年來,小古城村不斷探索構建村級事務民主協商機制,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調動村民參與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大家心往一塊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處使,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一步步實現。
圍繞百姓關心的事 「協商菜單」開出來
小村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
許多初到小古城村的人都說,小村很美。距離村口不遠處的轉角就有一景:一彎池水靜靜流淌,池邊大樟樹下一張圓形石桌,看起來頗有味道。不過對小古城村村民來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村景,更是村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年來,附近村民茶餘飯後總愛走到這棵大樟樹下,說一說村裡的新鮮事,議一議村裡的難解題,很多事情往往是在你一句、我一句中就解決了。
只不過,那時候樹下還沒有石桌石凳,大家有時會帶著自家的竹凳,或者就坐在路牙子上,說著笑著。小古城村的村民記憶猶新,這一切變得有『規矩』起來,是從2005年開始。
那一年的1月4日,是新年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小古城村的村民還沉浸在新年到來的喜悅之中。讓村民們意想不到的是,還有一個更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村裡來調研「三農」工作和餘杭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時任村委會主任林國榮,清晰記得習近平同志對「三農」工作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重視,他那會兒就提出,要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滿足農民增收致富的要求,切實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抓好「三農」工作,重心下移,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到農村中去,為農民辦實事求實惠。
10多年來,小古城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誨,村黨委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
從村口那棵「大樟樹」出發,議事場所從「大樟樹」下延伸到了村裡、組裡的議事桌。那麼哪些事情會擺上小古城村的議事桌呢?「只有百姓身邊的事,他們關心的事,參與的熱情才最高。」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說得直接。
在小古城村,北苕溪由西向東縱貫全村,森林覆蓋率達80%……在美麗生態的支撐下,小古城村怎麼通過發展旅遊和休閒產業帶動村民致富?這便是村民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2015年,小古城村紅衛組村民代表外出旅遊回來,就跟村黨委提議,發展民宿是一個方向。村委會主任殷偉民說「村民代表的想法跟村裡的思考不謀而合。」
於是,奔著同一個目標,這項工作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協商細節的過程中,村黨委不斷就道路、停車、公廁、旅遊接待等配套問題以及如何規範經營等具體問題跟村民代表們進行反覆協商,「村黨委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了點子、有了難題,我們就會找他們商量。我們相信,村裡不但可以幫助解決,還能給我們提出建議。」朱德強說。
如今在小古城村,「議什麼」有了標準化的操作:不僅村兩委與代表可以通過民情懇談會談出來,每年春節後村民小組還可以通過民生實事申報提上來,聯村幹部也能摸上來,村黨委再結合上級交下來的任務進行分類梳理,形成「協商菜單」。今年以來,小古城村已收集涉及道路改造、飲用水提升、垃圾分類等大小議題68個,其中56個已完成協商。
難事辦起來很順手 秘訣就在流程中
要讓協商真正有效率、出效果,誰來議,怎麼議?是一件很有「門道」的事情。小古城村的做法是,採取「固定代表+自由代表+特邀代表」方式,不同的「協商菜單」讓不同的人來協商。
潘雙線是小古城村最重要的村級主幹道,現在每到傍晚6時,路燈便會自動亮起,照亮大家回家的路。過往的行人也許並不知道,一些改變早已悄然發生。「現在裝的都是太陽能燈,以前不是。」小古城村黨委委員徐林玲說,當時用的是普通白熾燈,每月的電費就要3000多元,正好區鎮兩級有批太陽能燈可以送給村裡,「於是,我們就圍繞這個議題召開了一場協商會。」
請誰來參加?經過仔細考慮,村委請了村裡在外做水電工程的、村裡懂電力維修的人,同區鎮兩級農辦相關同志和村民代表一起協商。「換了太陽能燈好處是挺多,但燈壞了維修比較麻煩,費用也比較高。」協商過程中,一位對電路比較熟悉的村民提出的異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最終,區鎮兩級農辦決定延長維修保質期限,問題迎刃而解。
「圍繞村級規劃、集體資金使用等,村裡不僅召集涉利村民和熱心村民作為自由代表發表意見主張,也會請專業人士和法律顧問等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真正做到『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林國榮說。
商議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種種難題。一個多月前,為了配合美麗鄉村建設,村裡打算在錢三組建造公廁,在看到村黨委貼出的公告後,當時就有村民有不同意見,「一走進我們小組就看到了一個公廁,而且還建在池塘邊,那怎麼行。」
不過,這件民生實事後來辦起來還是很順手。要問秘訣,就在於協商「流程」的設置。
當時錢三組的村民們並不著急,公告貼出7天後,該小組的村民代表、鄉賢等參加了在網格支部活動室裡召開的協商會議,「心裡有情緒,就讓他們直接宣洩出來;有好建議,就鼓勵他們說出來;有疑問,就請在場的專家和工作人員進行回答和解釋,這樣大家就更容易達成一致。」林國榮說,協商結束後,根據大家的意見,公廁規劃建在錢三組北邊的偏僻處,最後經戶主會審議籤字、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公示無異議後才組織實施。
事情到底辦得怎樣 人人都當監督員
「協商完成了,但村民們更在乎事情到底辦沒辦好。」林國榮介紹,為此,村裡打造「3+X」監督隊伍,即村監會3人,再加專家、利益相關村民和其他熱心村民,「特別是在村級工程實施過程中,許多村民會跟在鎮裡來的專家後面,全程監督工程落地。」
這當中最讓他們放心的是,村民小組還專門請了幾名「監督員」。「路造得直不直」「田地裡的石頭有沒有撿乾淨」,老黨員白洪順每天都去施工現場,「還真看出了問題,排水溝設計得不合理,旁邊的小溪水滿了會倒灌進來。」經他反映後,工程隊立刻就做出了調整。
全程監督,既加碼了「辦好」的力度,也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在村裡,我們每個人都是『當家人』」,錢一組村民王柏松說起今年初建造公廁工程,仍很振奮。擔任監督員期間,他每天都到項目施工現場轉轉,親歷了許多問題的「第一時間解決」。
除了監督工程實施,小古城村還確定了每月28日為村級民主監督理財日,由3名村監會成員,以及黨員、群眾、懂業務的村民等若干代表參加,一張張憑證地翻,一張張發票地看,改變監督的疲性,激發監督的活力。
「村民當家作主,自然而然有了『家』的感覺。」林國榮說。
故事不停,步履不停。小古城村探索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基層協商民主的「門道」。小村「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理念、機制、路徑也已經突破了一村的實驗、個案的經驗,在更大範圍內具有了實踐價值。
一張圓桌、幾杯清茶、各抒己見。隨意走到樟樹下,走進任何一場協商會,問村民「同意」的原因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信得過」。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勁山鎮小古城村十多年來的民主協商曆程,就是全體村民民主素養不斷打磨、不斷積澱的過程。在新時代不斷的實踐與堅持中,全村上下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共識,養成了「有事要商量、遇事好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習慣,提升了「主動參與、廣泛參與、有效參與」的能力,也嘗到了基層民主協商的甜頭。
這是對小古城村多年協商民主歷程最大的肯定,也激勵著小古城村繼續前進,奔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