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 小古城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2020-12-24 今日中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這些年來,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構建村級事務民主協商機制,通過解決「議什麼、誰來議、怎麼議、議的效力」等問題,實現了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良好局面,促進了全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小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小古城村,茶山、翠竹、清溪從眼前一一掠過,樓房林立,街寬路暢,不時聽聞笑聲朗朗,一派鄉間怡然景象。

  這個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最東部的小村,2003年由錢家灘、俞家堰、吳山三村合併而成,因坐落於村內的「小古城遺址」而得名。剛並村時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700多元,去年已躍升到了3萬多元,10多年間,小村日子越來越紅火的秘訣是啥?村民們說:「『村裡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肯定是頭一條!」

  200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來小古城村調研時,就囑咐當地「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以此為遵循,多年來,小古城村不斷探索構建村級事務民主協商機制,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調動村民參與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大家心往一塊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處使,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一步步實現。

 

  圍繞百姓關心的事 「協商菜單」開出來

  小村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

  許多初到小古城村的人都說,小村很美。距離村口不遠處的轉角就有一景:一彎池水靜靜流淌,池邊大樟樹下一張圓形石桌,看起來頗有味道。不過對小古城村村民來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村景,更是村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年來,附近村民茶餘飯後總愛走到這棵大樟樹下,說一說村裡的新鮮事,議一議村裡的難解題,很多事情往往是在你一句、我一句中就解決了。

  只不過,那時候樹下還沒有石桌石凳,大家有時會帶著自家的竹凳,或者就坐在路牙子上,說著笑著。小古城村的村民記憶猶新,這一切變得有『規矩』起來,是從2005年開始。

  那一年的1月4日,是新年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小古城村的村民還沉浸在新年到來的喜悅之中。讓村民們意想不到的是,還有一個更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村裡來調研「三農」工作和餘杭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時任村委會主任林國榮,清晰記得習近平同志對「三農」工作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重視,他那會兒就提出,要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滿足農民增收致富的要求,切實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抓好「三農」工作,重心下移,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到農村中去,為農民辦實事求實惠。

  10多年來,小古城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誨,村黨委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

  從村口那棵「大樟樹」出發,議事場所從「大樟樹」下延伸到了村裡、組裡的議事桌。那麼哪些事情會擺上小古城村的議事桌呢?「只有百姓身邊的事,他們關心的事,參與的熱情才最高。」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說得直接。

  在小古城村,北苕溪由西向東縱貫全村,森林覆蓋率達80%……在美麗生態的支撐下,小古城村怎麼通過發展旅遊和休閒產業帶動村民致富?這便是村民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2015年,小古城村紅衛組村民代表外出旅遊回來,就跟村黨委提議,發展民宿是一個方向。村委會主任殷偉民說「村民代表的想法跟村裡的思考不謀而合。」

  於是,奔著同一個目標,這項工作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協商細節的過程中,村黨委不斷就道路、停車、公廁、旅遊接待等配套問題以及如何規範經營等具體問題跟村民代表們進行反覆協商,「村黨委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了點子、有了難題,我們就會找他們商量。我們相信,村裡不但可以幫助解決,還能給我們提出建議。」朱德強說。

  如今在小古城村,「議什麼」有了標準化的操作:不僅村兩委與代表可以通過民情懇談會談出來,每年春節後村民小組還可以通過民生實事申報提上來,聯村幹部也能摸上來,村黨委再結合上級交下來的任務進行分類梳理,形成「協商菜單」。今年以來,小古城村已收集涉及道路改造、飲用水提升、垃圾分類等大小議題68個,其中56個已完成協商。

 

  難事辦起來很順手 秘訣就在流程中

  要讓協商真正有效率、出效果,誰來議,怎麼議?是一件很有「門道」的事情。小古城村的做法是,採取「固定代表+自由代表+特邀代表」方式,不同的「協商菜單」讓不同的人來協商。

  潘雙線是小古城村最重要的村級主幹道,現在每到傍晚6時,路燈便會自動亮起,照亮大家回家的路。過往的行人也許並不知道,一些改變早已悄然發生。「現在裝的都是太陽能燈,以前不是。」小古城村黨委委員徐林玲說,當時用的是普通白熾燈,每月的電費就要3000多元,正好區鎮兩級有批太陽能燈可以送給村裡,「於是,我們就圍繞這個議題召開了一場協商會。」

  請誰來參加?經過仔細考慮,村委請了村裡在外做水電工程的、村裡懂電力維修的人,同區鎮兩級農辦相關同志和村民代表一起協商。「換了太陽能燈好處是挺多,但燈壞了維修比較麻煩,費用也比較高。」協商過程中,一位對電路比較熟悉的村民提出的異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最終,區鎮兩級農辦決定延長維修保質期限,問題迎刃而解。

  「圍繞村級規劃、集體資金使用等,村裡不僅召集涉利村民和熱心村民作為自由代表發表意見主張,也會請專業人士和法律顧問等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真正做到『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林國榮說。

  商議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種種難題。一個多月前,為了配合美麗鄉村建設,村裡打算在錢三組建造公廁,在看到村黨委貼出的公告後,當時就有村民有不同意見,「一走進我們小組就看到了一個公廁,而且還建在池塘邊,那怎麼行。」

  不過,這件民生實事後來辦起來還是很順手。要問秘訣,就在於協商「流程」的設置。

  當時錢三組的村民們並不著急,公告貼出7天後,該小組的村民代表、鄉賢等參加了在網格支部活動室裡召開的協商會議,「心裡有情緒,就讓他們直接宣洩出來;有好建議,就鼓勵他們說出來;有疑問,就請在場的專家和工作人員進行回答和解釋,這樣大家就更容易達成一致。」林國榮說,協商結束後,根據大家的意見,公廁規劃建在錢三組北邊的偏僻處,最後經戶主會審議籤字、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公示無異議後才組織實施。

 

  事情到底辦得怎樣 人人都當監督員

  「協商完成了,但村民們更在乎事情到底辦沒辦好。」林國榮介紹,為此,村裡打造「3+X」監督隊伍,即村監會3人,再加專家、利益相關村民和其他熱心村民,「特別是在村級工程實施過程中,許多村民會跟在鎮裡來的專家後面,全程監督工程落地。」

  這當中最讓他們放心的是,村民小組還專門請了幾名「監督員」。「路造得直不直」「田地裡的石頭有沒有撿乾淨」,老黨員白洪順每天都去施工現場,「還真看出了問題,排水溝設計得不合理,旁邊的小溪水滿了會倒灌進來。」經他反映後,工程隊立刻就做出了調整。

  全程監督,既加碼了「辦好」的力度,也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在村裡,我們每個人都是『當家人』」,錢一組村民王柏松說起今年初建造公廁工程,仍很振奮。擔任監督員期間,他每天都到項目施工現場轉轉,親歷了許多問題的「第一時間解決」。

  除了監督工程實施,小古城村還確定了每月28日為村級民主監督理財日,由3名村監會成員,以及黨員、群眾、懂業務的村民等若干代表參加,一張張憑證地翻,一張張發票地看,改變監督的疲性,激發監督的活力。

  「村民當家作主,自然而然有了『家』的感覺。」林國榮說。

  故事不停,步履不停。小古城村探索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基層協商民主的「門道」。小村「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理念、機制、路徑也已經突破了一村的實驗、個案的經驗,在更大範圍內具有了實踐價值。

  一張圓桌、幾杯清茶、各抒己見。隨意走到樟樹下,走進任何一場協商會,問村民「同意」的原因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信得過」。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勁山鎮小古城村十多年來的民主協商曆程,就是全體村民民主素養不斷打磨、不斷積澱的過程。在新時代不斷的實踐與堅持中,全村上下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共識,養成了「有事要商量、遇事好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習慣,提升了「主動參與、廣泛參與、有效參與」的能力,也嘗到了基層民主協商的甜頭。

  這是對小古城村多年協商民主歷程最大的肯定,也激勵著小古城村繼續前進,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村打造成村美民富的樣板村——記徑山鎮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
    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每天都像住在大花園裡。」村民們告訴記者,小古城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他們初心不改的「領頭雁」——林國榮,從村委委員、村委會主任,再到村黨委書記,林國榮在農村基層一線已工作30年。「我早就已經把村當家看了,就想一直謹遵習總書記的指示,努力讓家變得更好,讓『家人』過得更好。」
  •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 返鄉能人在村民支持下改變鄉村面貌
    寬闊、整潔的瀝青路與高速公路無縫銜接,道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精緻的小樓房,村內健身場所、生活超市、公園、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齊備……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感覺像是在城市社區中生活一樣。令多數人意想不到的是,13年前,大路村還是一個「貧困村」。
  • 江西信州:「有事好商量,大家一起議」
    但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環境衛生方面的一些細節問題逐漸暴露,信州區沙溪鎮在調研中發現英塘村有「門前三包」「垃圾清運」等細節問題亟待改善。(上饒市信州區沙溪鎮英塘好商量會議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為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滿足我國廣大農村百姓對美好生活和美麗環境的嚮往,改善人居環境,12月4日,一場「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在信州區沙溪鎮英塘村召開,協商議事會成員、黨員代表、村民代表、英塘村利益相關方代表一起就「英塘村環境衛生相關事宜」展開了協商討論
  • 田家莊村:奔向美好新生活
    磐安鎮田家莊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洪野車行甘谷縣南部山區,越往深處道路越蜿蜒,翻過一整座山,再下到山底就到了磐安鎮田家莊村「兩委」所在地。田家莊村夾在兩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流經,村裡人叫它山土河。楊學君介紹說,精準扶貧工作開始時,田家莊村只有200多畝蘋果,但品種老化,甘谷縣委辦公室駐村幫扶隊和磐安鎮通過協調農業項目,連續4年為村裡提供「富士」、「紅星」蘋果樹苗,共計達到30萬株,極大地改善了村裡的產業結構。截至目前,田家莊村蘋果種植面積已達到987畝,成為了村裡的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五龍村:守住青山綠水 留下美麗鄉愁
    四川省閬中古城的五龍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把綠水青山和鄉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滿鄉土味的「美麗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在五龍村深山裡的一間民宿咖啡屋,每當有客人光臨,85歲的王素清婆婆和76歲的杜雲珍婆婆就會展示她們的新才藝——手磨咖啡。
  • 村裡有了宴會廳,喜事辦出新風尚
    繼三年前大兒子結婚成家後,今年,小兒子也把女朋友領回了家,兩家家長經過商量,決定今年挑個好日子把孩子們的喜事辦了。 兒子即將成家,老周很欣慰,但婚禮怎麼辦,辦幾桌,老周卻有些糾結。三年前,大兒子結婚時,老周在鎮上的酒店花了近4萬元,大張旗鼓地擺了26桌酒席。婚宴上,雞、魚、蝦、蟹擺得滿滿當當,但婚宴結束,這大半菜餚卻統統被倒進了垃圾桶。
  • 「村民說事」,管好村裡大小事
    一直以來,老莊村的道路、環境問題突出,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去年,村民通過「村民說事」室將問題明確提出,後經村內多次研究協調,各種難題迎刃而解。目前村內狀況逐步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也越變越美。老莊村黨總支委員孫月淋說:「以前村裡事務繁雜,現在有了『村民說事』,重大事情大家一起協商,一起尋找治理辦法,推進起來也順利得多。」
  • 「商量」出來的美麗鄉村——無錫鴻山金家裡
    更重要的是,金家裡改造建設項目擺脫了我們過去熟悉的「政府端菜、百姓吃飯」模式,而是從立項、設計到改造、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通過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這個平臺,請基層幹部、政協委員和村民們一起「商量著辦」,從而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使改造建設過程和和氣氣、平穩順利,可以說是一個「商量」出來的美麗家園。
  • 海南周刊 | 文昌古城村:果蔗富村品甘甜
    大家不禁好奇。  走進村子,成片的蔗園隨即映入眼帘,那結實挺拔的莖稈,仿佛一排排列隊的士兵,蔥綠的葉子迎風搖曳。  「古城村民世世代代種植甘蔗,這裡種植甘蔗的歷史至少數百年了。」潭牛鎮古城村黨支部書記林尤美今年58歲,他從小跟著父親、爺爺學種甘蔗,知道這片肥沃鬆軟的土地,最適合甘蔗的生長,古城村的果蔗遠近聞名。
  • 什邡市鎣華鎮:大家的事情大家說商量做 探索話語權融入鄉村發展...
    什邡市鎣華鎮:大家的事情大家說商量做 探索話語權融入鄉村發展治理「共治」新路徑 2020年12月11日 08:40:37 來源:四川新聞網
  • 文昌古城果蔗+紅糖 果蔗富村品甘甜
    古城村的手工紅糖糖條。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冷颼颼的冬季,來一杯熱氣騰騰的紅糖水,不僅暖胃,那香甜的滋味更像幸福的感覺,融化在心裡。循著當地人指引的方向,一路尋到古城村的村口,一塊醒目的招牌立刻引起了尋訪者的注意,上面寫著:「果蔗第一村」。緣何敢號稱「第一」?大家不禁好奇。走進村子,成片的蔗園隨即映入眼帘,那結實挺拔的莖稈,仿佛一排排列隊的士兵,蔥綠的葉子迎風搖曳。「古城村民世世代代種植甘蔗,這裡種植甘蔗的歷史至少數百年了。」
  • 【脫貧攻堅面對面】秦秀霞:不等不靠奔向脫貧致富路
    為了摘掉貧困的「帽子」,她靠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杜絕等靠要,自強不息、勤勞肯幹,依託黨的政策支持,成為了村裡脫貧致富的典範。她就是紅山窯鎮馬家坪村王南莊六社脫貧戶——秦秀霞。 各種好政策接踵而來,有人幫扶、有人關心、有政策支持,但秦秀霞覺得,做貧困戶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人窮志不能短,國家政策這麼好,她還很年輕,總不能整天坐等國家的救濟。有了政府的幫助,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和努力,才能叩開脫貧致富的大門,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蘇州:以「篤學堂」為載體推進「有事好商量...
    大家的事情大家辦,自己的家園自己管。近年來,在蘇州市吳中區橫涇街道,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不斷提升,並逐漸融入基層治理工作,實現村裡的事大家管、大家議、大家辦,聚攏起來的「好聲音」,提升了村民的參與感和幸福感。
  • 小布走訪 | 創業創新 美麗鄉村 杭州和嘉興這些地方不簡單!
    記者近日走訪了杭州市的夢想小鎮和人工智慧小鎮、森禾種業餘杭園藝中心、徑山鎮小古城村、良渚文化村、嘉興市桐鄉市烏鎮烏村等地,切身感受到了創業創新對當地產業聚集和轉型升級的有力推動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極大改善,當地在建設美麗鄉村、基層黨建、「三生融合」、特色鄉村文化旅遊方面許多好做法、好經驗值得西安學習借鑑。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黑城村,古城夢圓在今朝
    從古城南門處的甕城遺蹟走進城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民精心設計的小遊園。村中小路上裝飾的青石依然保持著天然雕刻的痕跡,不期而遇的涼亭帶著黑城獨有的風味,乾淨整潔的村莊內隨處可見笑容滿面的村民……村中的點滴氣息都透著幸福的味道,在古城經歷的悠悠歲月中譜寫了一篇與眾不同的新篇章。
  • 北戴河西古城村:50家音樂特色民宿讓村莊起了「音樂範兒」
    今年,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西古城村打造出50家音樂特色民宿。這50家民宿的經營者都會用兩三種樂器,彈奏五六十首曲子。在這裡,熱情的民宿經營者是樂手,遊客既是聽眾也可以參與演奏。音樂特色民宿讓這個村莊起了「音樂範」。
  • 廣豐縣洋口鎮古城村土地流轉「轉」出新天地
    在廣豐縣洋口鎮有一個叫古城的小村莊,從2008年開始就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至今,全村土地流轉1300畝,農民收入翻了幾番。  古城村村支書羅清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與記者算了一筆帳:土地流轉前,每畝田按收成700餘斤稻穀計算,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牛工、割谷機、人工等費用,每畝田最高純利潤不超過200元,而流轉土地給農業公司,每畝田每年租金純收入是625元,如果受僱於公司從事農業生產,年工資將比以往翻數倍。這是古城村土地流轉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實惠,也是6年來古城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蘇閘村:好規矩帶來好鄉風
    這個村有個村史館,裡面展示著村子5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翻翻村史館裡的資料、物件,看看村裡人的生活,從這個樣本中可以發現河北農村奔向小康的方方面面。村民們說,如今的好生活離不開村裡的一套好辦法——就像一道「閘」,把財務管住、把制度築牢、把人心聚攏。這道閘,讓村子成了全國文明村鎮,更讓村民感覺生活透亮透亮的,舒心又從容。
  • 美好生活 成色十足
    本報記者 宋思嘉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名氣不小。從前,「一根扁擔兩隻籃,有女莫嫁上窯灣」——地處南昌城郊上窯灣的進順村,是大家心中貧困的代名詞。多年來,進順村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聚民心,因地制宜盤活資產,開村辦企業、建工業園區、做飛地經濟、辦老年大學、強民生保障……村民收入節節攀升、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精神風貌積極向上。進順村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一條全體村民共同致富、共享幸福的特色小康路,讓這裡的美好生活成色十足。
  • 駐村期滿,他申請繼續留在村裡
    馬隆博(左)與低保特困供養戶範祿才商量豬崽培育及銷售2017年,他到陝州區觀音堂鎮韓窪村駐村扶貧後,便開始了兢兢業業的駐村工作。    用了十幾天時間,馬隆博先走遍了全村每一個溝溝坎坎,對全村227戶農戶進行了摸底,重點對69戶貧困戶入戶進行「精準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