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 返鄉能人在村民支持下改變鄉村面貌

2020-12-12 荊楚網

大路村1000畝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園區吸引了8家大型企業入駐。

寬闊、整潔的瀝青路與高速公路無縫銜接,道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精緻的小樓房,村內健身場所、生活超市、公園、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齊備……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感覺像是在城市社區中生活一樣。

令多數人意想不到的是,13年前,大路村還是一個「貧困村」。回憶起當年大路村的情形,村支書胡濤說:「那時是一屋一個樣,一門一朝向,前面是廁所,後面是糞塘,家裡住人也養豬,牛也在裡躺。」村民自編了順口溜:「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運進運出全靠肩,有收無收全靠天。」

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生意蒸蒸日上的胡濤,決定和同村企業家一起回鄉投資,興建起了一座大型養豬場。從此,他便根植家鄉,對家鄉的狀況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將當時大路村的狀況總結為「三個一百」:村集體負債100多萬元、貧困戶100多戶、矛盾100多個。惡劣的居住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讓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田間地頭變得空空蕩蕩,形成了「貧困—空心—負債—貧困」的惡性循環。

「破除惡性循環,成為大路村脫貧致富道路上必須攻破的難關。」胡濤認為,自己正值壯年,個人事業的成功沒少得到鄉親們的幫襯,現在自己應該站出來,為鄉親們脫貧致富貢獻力量。2011年,他當選大路村的村支書,並向大家許下宏願:當年還清村集體所有債務,第二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所有村民住上新房,實現養殖、種植機械化……

美好的願望、明確的目標,讓大傢伙幹勁十足。村兩委班子秉承「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的原則,傾聽群眾意願、發動群眾參與、依靠群眾支持,全村上下,齊心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序幕。

經過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大路村還確立了平等公正的利益分配製度。在土地流轉方面,按照農民自願的原則,開展土地入股,通過公開透明的拆遷還建方案得到大伙兒的支持。經過拆舊建新、遷村騰地和土地流轉等措施,築巢引鳳,村裡不僅增加了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還集約了一批建設用地。經過統一的規劃和布局,硬化道路延伸到了每家每戶,散居村民住上了新房,田園實現設施化,村民不出村也能享受城市便利生活,資本、人才也能順利入駐。

目前,大路村已建成籽蓮和優質稻基地約7000畝、水果基地1000畝、設施蔬菜基地700畝、梔子花基地3000畝、景觀苗木基地800畝,並建起1000畝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園區,吸引了8家大型企業入駐,村集體資產超千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

「在全村人的努力下,我上任時的『宏願』都一一實現了!」胡濤說,現在的大路村8成村民開小車,曾經的「空殼村」成了武漢遠郊的「明星村」,獲得江夏區十大「最美生態村灣」稱號,入選「2020年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典型範例」。

蝶變的「大路」吸引著周邊村莊的關注。據介紹,目前大路村已聯合珠琳村、聯盟村、石嶺村,通過集約土地規模化發展產業,引進企業入駐,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長江日報記者劉崢 胡毅)

相關焦點

  • 徐州市張集鎮「能人返鄉」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徐州市張集鎮「能人返鄉」助力鄉村振興   站在徐州市統一戰線助力「三鄉工程」民革徐州市委會對接示範項目——張集鎮水口村「碧園生態園」正在建設的池塘護坡上
  • 讓鄉賢能人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5月22日,秭歸縣「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在歸州鎮白果園村召開,縣委書記盧輝參會並講話,縣領導徐本禹、廖良龍、宋俊華,白果園村新選聘支部名譽書記、產業發展顧問、文明新風使者及特邀嘉賓,各鄉鎮黨委書記,部分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歸州鎮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白果園村「兩委」幹部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參加會議。
  • 村裡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 小古城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剛並村時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700多元,去年已躍升到了3萬多元,10多年間,小村日子越來越紅火的秘訣是啥?村民們說:「『村裡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肯定是頭一條!」  200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來小古城村調研時,就囑咐當地「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
  • 「商量」出來的美麗鄉村——無錫鴻山金家裡
    更重要的是,金家裡改造建設項目擺脫了我們過去熟悉的「政府端菜、百姓吃飯」模式,而是從立項、設計到改造、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通過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這個平臺,請基層幹部、政協委員和村民們一起「商量著辦」,從而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使改造建設過程和和氣氣、平穩順利,可以說是一個「商量」出來的美麗家園。
  • 能人回鄉先行者、龍潭寺村支書姚峰: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村建扶貧兩手抓
    心繫家鄉的姚峰毅然決定返鄉創業,起初妻子並不支持他的決定,「我們自己在外面做點小工程,一年搞個幾十萬還是沒問題的,投資農業很辛苦啊,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劉雪榮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提高扶貧質量的根本之策,全市上下要像招商引資一樣,招引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在脫貧攻堅中產生「頭雁效應」,達到「孵化」一批企業、帶富一方群眾的效果。而姚峰,就是能人回鄉的先行者。
  • 什邡市鎣華鎮:大家的事情大家說商量做 探索話語權融入鄉村發展...
    什邡市鎣華鎮:大家的事情大家說商量做 探索話語權融入鄉村發展治理「共治」新路徑 2020年12月11日 08:40:37 來源:四川新聞網
  • 華春瑩:國際上的事應該大家商量著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在全球性挑戰日益上升的今天,國際上的事應該大家商量著辦,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國共同維護普遍安全,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運。
  • 江西信州:「有事好商量,大家一起議」
    央廣網上饒12月4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黃振)「每年一到春節,大家從外地回來,人一多產生生活垃圾也多了,由於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桶爆桶現象就很嚴重,非常影響衛生環境的乾淨整潔。」上饒市信州區沙溪鎮英塘村村民楊雨利說道。近年來,信州區大力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全力推進「美麗集鎮」建設,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 英山縣陶家河鄉:放大「能人效應」 助推鄉村振興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訊(通訊員際洲 奧嬋 俊偉)能人是資源。近年來,英山縣陶家河鄉看準能人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緊緊扭住「牛鼻子」,通過「能人效應」拉動區域經濟,帶動優勢產業升級,群眾從中嘗到了甜頭。
  • 有事多商量 商量好事多
    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本著這一理念,河池市積極探索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把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呈現出基層治理由「幹部說了算」向「大家商量辦」轉變、基層群眾由「遇事發牢騷」向「議事求共識」轉變的良好態勢。
  • 播州區樂山鎮:外出能人帶著7000萬 回鄉創業帶領群眾致富
    但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們又選擇再次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開闢新的致富之路。樂山鎮黨委書記倪曉雄介紹,為讓「城歸」回得來、留得下、幹得好,樂山鎮將返鄉創業人員納入招商引資範圍,並為他們提供便利,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落實對口幫扶計劃,將扶貧工作扶到關鍵處、扶在百姓中。
  • 團風淋山河服務能人回鄉有妙招
    黃岡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緒樂)「40萬元扶持資金我不要,鎮幹部曾應才幫扶我們就行」,團風縣淋山河鎮返鄉創業能人曹林元對鎮委書記張彩平提請求。曾應才帶領的專班,正在做村民工作,流轉更多的山地,繼續擴大藥材種植。 「不管是什麼職務,不管分管什麼,返鄉能人點誰服務,誰就帶專班全程幫扶,這已成為淋山河鎮服務能人回鄉創業的一大創新,一大妙招。」副鎮長邵志光介紹說。
  • 王屋山下「商量」村裡的事,委員「三心二意」談想法
    9月2日下午,豔陽高照、雲淡風輕,河南省濟源市大峪鎮王莊村活動中心小廣場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政協協商進基層美麗鄉村大家談」暨市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懇談會在這裡進行。來自不同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基層代表、有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普通村民50餘人,坐著小板凳,手搖大蒲扇,在風景如畫的王屋山腳下,共話美麗鄉村建設。
  • 從三山村的變化看寧波鄉村振興趨勢:271戶農民返鄉的背後
    三山村的變化,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什麼啟示?今年11月,記者先後3次深入三山村進行調查,探尋、剖析農民返鄉背後的意義和寧波鄉村振興趨勢。環境改善是聚人氣的前提返鄉第一步:引他們回得來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發展後勁不足一直是鄉村發展的痛點難點。鄉村振興的前提是要恢復人氣,改變人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讓更多人回到鄉村投資興業和居住養老。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說」出來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民主集中「議」01旭拱岙村村裡無論大事小事都要通過村民說事會來說,這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村裡要發展,想幹什麼,先聽村民怎麼說。村裡存在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先聽村民怎麼說。他們就民主集中議,每個月召開一次村務聯席會,真正做到村裡的事和村民商量著辦。
  • 香樟樹的召喚:給返鄉媽媽一片彩色苗木園
    張細明從部隊退伍後返回家鄉,成為帶動鄉村脫貧致富的能人,頭腦靈活的他瞄準了村裡的香樟樹等苗木種植,「2016年起,上饒市推動秀美鄉村建設,村裡的香樟樹、櫻花、丹桂、楓樹苗都可以用來做為綠化、美化用,很有市場,我們建立起苗木合作社,但一直苦於缺少資金支持。」
  • 在希望的田野上 杭州臨安這場論壇喚醒返鄉青年綠色創業夢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開展,清涼峰鎮的生態環境優勢,正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家鄉面貌的蝶變,陸陸續續吸引了近百名年輕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經商能人等返鄉創業,湧現出了一大批從事家庭農場、民宿旅遊、堅果食品加工(淘寶銷售)等行業的優秀青年創業代表。
  • 山東高密:借勢濟青高速,井溝鎮德盛屯駛入新農村面貌提升的「快車道」
    ,始終堅持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服務理念,積極提升鄉村面貌,協調爭取民生工程,從戶戶通到天然氣,再到村衛生室,為群眾謀福利,成為當地知名的先進村。認真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凝心聚力,在爭取到全村村民的認可和支持下,積極協調該村外出的能人、企業家回村,為提升村居環境群策群力。
  • 孟津縣政協「有事好商量」平臺:有話及時講、遇事巧商量、有事大家幫
    19日,在政協孟津縣會盟鎮聯絡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上,針對鎮區改造後如何更好實施精細化管理,政協委員、商戶群眾代表分別發言,對於城區面貌、綠化提升、市場攤位、垃圾分類、誠信經營、文明評比等問題提出11條合理化建議。  「我們太需要這樣接地氣、氛圍好,針對性強、有效果的協商議事會了。
  • 巴南集體村村民餘明蘭的致富心語:「我要把幸福生活唱給大家聽」
    過去,當地村民收入大多依靠傳統農業,由於效益低下,不少村民都外出務工,很多坡地長滿了雜草。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集體村2003年開始發動村民種植早熟的翠冠梨。餘明蘭也是從那時起,從半山坡搬遷到平壩子,和梨樹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丈夫外出務工,我必須留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我想種梨子總能增加點收入,所以家裡四畝地全都種上了梨樹,但沒想到會一波三折。」說起種梨的事,餘明蘭滿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