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村1000畝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園區吸引了8家大型企業入駐。
寬闊、整潔的瀝青路與高速公路無縫銜接,道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精緻的小樓房,村內健身場所、生活超市、公園、衛生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齊備……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感覺像是在城市社區中生活一樣。
令多數人意想不到的是,13年前,大路村還是一個「貧困村」。回憶起當年大路村的情形,村支書胡濤說:「那時是一屋一個樣,一門一朝向,前面是廁所,後面是糞塘,家裡住人也養豬,牛也在裡躺。」村民自編了順口溜:「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運進運出全靠肩,有收無收全靠天。」
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生意蒸蒸日上的胡濤,決定和同村企業家一起回鄉投資,興建起了一座大型養豬場。從此,他便根植家鄉,對家鄉的狀況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將當時大路村的狀況總結為「三個一百」:村集體負債100多萬元、貧困戶100多戶、矛盾100多個。惡劣的居住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讓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田間地頭變得空空蕩蕩,形成了「貧困—空心—負債—貧困」的惡性循環。
「破除惡性循環,成為大路村脫貧致富道路上必須攻破的難關。」胡濤認為,自己正值壯年,個人事業的成功沒少得到鄉親們的幫襯,現在自己應該站出來,為鄉親們脫貧致富貢獻力量。2011年,他當選大路村的村支書,並向大家許下宏願:當年還清村集體所有債務,第二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所有村民住上新房,實現養殖、種植機械化……
美好的願望、明確的目標,讓大傢伙幹勁十足。村兩委班子秉承「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的原則,傾聽群眾意願、發動群眾參與、依靠群眾支持,全村上下,齊心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序幕。
經過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大路村還確立了平等公正的利益分配製度。在土地流轉方面,按照農民自願的原則,開展土地入股,通過公開透明的拆遷還建方案得到大伙兒的支持。經過拆舊建新、遷村騰地和土地流轉等措施,築巢引鳳,村裡不僅增加了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還集約了一批建設用地。經過統一的規劃和布局,硬化道路延伸到了每家每戶,散居村民住上了新房,田園實現設施化,村民不出村也能享受城市便利生活,資本、人才也能順利入駐。
目前,大路村已建成籽蓮和優質稻基地約7000畝、水果基地1000畝、設施蔬菜基地700畝、梔子花基地3000畝、景觀苗木基地800畝,並建起1000畝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園區,吸引了8家大型企業入駐,村集體資產超千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
「在全村人的努力下,我上任時的『宏願』都一一實現了!」胡濤說,現在的大路村8成村民開小車,曾經的「空殼村」成了武漢遠郊的「明星村」,獲得江夏區十大「最美生態村灣」稱號,入選「2020年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典型範例」。
蝶變的「大路」吸引著周邊村莊的關注。據介紹,目前大路村已聯合珠琳村、聯盟村、石嶺村,通過集約土地規模化發展產業,引進企業入駐,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長江日報記者劉崢 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