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寺廟,我們對這種地方可以說很熟悉。由於宗教的發展,寺廟在我們身邊也越來越普遍。我們印象中的寺廟就是佛教中和尚居住的地方。而且寺和廟也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一個詞而已。不過嚴格的來說,寺和廟的區別很大,和我們認為的完全不一樣。
學習古人的朋友能夠發現,古代沒有詞語這個說法。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意思,所以寺廟這個詞肯定是後來產生的。在最初的時候寺就是寺,廟就是廟。我們看一下這兩個到底有什麼區別。
先說一下寺。寺在最初時候的意思是官府辦公的地方。這個字最初的意思就代表著朝廷、法度、官府等,可以說都是代表著朝廷。一般來說,寺是那些當官的人居住或者辦公的地方。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朝的大理寺,就是監察機構。也就相當於政府單位了。不過在東漢的時候這個字出現了變化。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為創立白馬寺。從此之後,寺就有一個新的含義,就是佛教人員居住的地方。而且隨著佛教在我國的發展,之後寺這個字專指佛教人員居住的地方了。本意的官員辦公、居住的地方就沒有人記得了。
再看一下廟。廟的出現比較早,因為最早的廟主要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商周時期,只能王祖先供奉的地方才能稱之為廟,其他人祖先供奉地方不能稱為廟。而且君主死後之後還有廟號,但不是所有君主才有廟號。一般那些貢獻特別突出的君主才有資格有廟號,因為一個王朝在最初的時候只能有七個君主有廟號。之後在漢朝之後廟的含義也發生的變化。
漢朝之後,廟不能是皇家用來供奉祖先的了,而且也用來供奉其他神靈、人物等。比如三清廟、土地廟等這些都是供奉神靈的地方。還有就是關羽、嶽飛、諸葛亮這種人死後也會有人供奉他們,供奉的地方也稱之廟。後來隨著佛教在我國的昌盛,很多寺也逐漸稱為廟。因為在宗教裡,寺裡面供奉的也是神,只不過和我國的神仙有點不同而已。但就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廟,畢竟都是神。
時間久了之後由於寺和廟功能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就直接稱為寺廟了。而這兩個字的本意,大家也就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