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中看到有關「寺廟」的說法,但你知道嗎?寺和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寺廟寺廟,現實生活中寺廟很容易被混為一談,說道寺廟,由此可見中文的博大精深。在中國古代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不可一概而論。現在簡單分析寺和廟之間的差異。
「寺」和「廟」的本意。「寺」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秦朝時,官員的任職之所都稱之為寺,比如大理寺,太僕寺,光祿寺等,都是一級行政機構。漢代劉熙也對寺的解釋為:「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也說明秦漢以來,寺一直是官府治事的所在,是不容猜疑的。直到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呼才逐漸減少。
「廟」的本意是古代人建設起來的,用於祭祀祖先的建築物。秦時,根據建廟人身份和地位,對廟的等級、規模也有著嚴格的規定,自漢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成為祭拜鬼神的場所。比如古代封建君王都有廟號,那也是因為他們經常通過祭天的儀式,彰顯自己是得到了上天認可的。民間則有「土地廟、山神廟」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廟」這個字專指「祭天地」,「祭神」的建築物。
寺、廟的演變過程。漢代時期,佛教由天竺傳入我國,漢代君王因佛教對其統治有利,便對其予以認可,但佛經都是梵文寫就,普通人根本無法辨認,更不要誦讀了,萬一人們念錯了經,再起到不好的作用,那不就得不償失嘛。
於是便專門成立了一個翻譯佛經的場所,指導大眾進行修行,將它作為一級行政機構來管理,這就是有名的河南洛陽白馬寺。這裡的「寺」就是一個政府機構,是隸屬於西漢政府的一級行政機構。自此以後佛寺便在我國紮根發芽。歷史上的佛寺是具有普及教育作用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佛寺裡不但藏有佛經,就連儒家、道家的典籍也一併收藏。
許多歷史大家都曾在寺裡深造過,比如朱熹、範仲淹等。這就如同現在我們在大學深造是一個道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寺的作用越來越被封建統治階級依重,於是便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在這個過程中,普通百姓由於財力、物力的限制,不得已將佛教所供奉的神仙供奉於家廟中,此種做法有兩個目的,一是節省了資金,二是供奉在家廟中的神仙更能佑護本家。久而久之,寺廟一詞就成為佛教建築的統稱。
但實際上,直到今天「寺」與「廟」還是存在差異的。「寺」在今天還是指那些比較大的佛教建築群,比如「少林寺」、「清淨寺」等。只有寺裡的出家人才被稱為「住持」、「和尚」,而且寺裡的各個機構設施比較全面,設有香客留宿的寮房,一般均由國家宗教機構專門管理。而「廟」就比較小了,多是由民間善男信女籌措集資而建,設施比較簡陋,只用於日常普通的上香還願,紅白喜事等。
寺」與佛教的關係。但是在隋朝以後,作為官僚機構的寺雖然存在,但是寺逐漸衍生出「寺廟」的意思,和佛家產生了關係。到了宋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絕句》一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裡的「寺」就是指代佛教的寺廟。
那麼,「寺」如何與佛教產生關係呢?《廣韻》記載:「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講的是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的事情。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公元前二年,中亞一個大月支國國王派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叫景盧的人。一般公認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漢明帝永平七年,也即公元67年。
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同回來的印度僧人,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取自於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而得名。自從「白馬寺」之後,一切佛家的供奉之地,以及僧人居住修行之處,就被統稱稱為「寺院」。在唐宋之後,儒、道、釋的並行發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更加廣泛之後,「寺」的意思與佛教關係越來越貼近,反而原本作為「官方辦事結構」的本義卻逐漸被忽視了。
在古代,祭祀祖先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廟的規模也有不同的規定。《禮記·王制》中記載: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也就是說,根據周禮,天子祭祀祖先的廟宇有七:三昭廟,三穆廟,一大祖之廟;諸侯降一個等級,廟宇有五:二昭廟,二穆廟,一大祖之廟;一般官員,大夫之家又降一個等級,廟宇有三:二昭廟,二穆廟,一大祖之廟。下級官員呢?
或士紳之家,有一大廟即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呢,可無廟,直接在家中祭祀即可。到了漢朝之後,廟與一些宗教崇拜的神社逐漸融合,主要是和本土的道家產生了關係,人們開始為道教的神靈新建廟宇,祈求平安和保佑,於是就有了灶王廟、土地廟、帝君廟等。魏晉之後,一些著名的人死掉之後,由於在民間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人們紛紛築廟祭祀,祈求平安護佑,於是就有了文王廟、關帝廟、嶽王廟等,專門對古代文人武士專門祭祀的場所。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第一座白馬寺在洛陽新建,此時的佛寺只是供奉清修之地。佛從西來是為神,但是隨著佛教的盛行,在底層人民中的傳播,人們把佛教的佛,與道教的神相提並論,寺院開始出現了與廟宇相同的祭祀、祈禱文化。漸漸地,在唐宋之後,也就和寺相融合,成了今天慣用的「寺廟」一詞。
所以政府之所以會設立出這樣的一個部門,就是希望它能夠傳承千秋萬代。在西漢時期,印度將自己國家的佛教傳入到中國了。然後又有非常多的外國和尚來到我們中國宣傳佛法,並且還宣傳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等等,這些佛法文化由於很得民心,所以皇帝對此也沒有排斥,反而還將它作為了一種更便於控制老百姓們的工具。
由於老百姓們信佛對國家師有利的,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們都精心準備了一個地方用來傳揚佛法,這才產生了寺這個地方。然後寺裡會收一些學生來學習佛法,漸漸地「寺」就成為了一個佛法學堂。就比如說現在名氣非常大的「少林寺」就屬於這其中的一種。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我們是要去學習的話,那麼就去寺院,例如少林寺等等。但要是為了去許願和祈福或者是誠心拜佛的話,那麼就去廟,就比如說想要求孩子的話,那麼就去拜送子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