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寺廟寺廟」,那麼寺和廟有什麼區別?讓我們一同了解

2020-12-13 振晗聊吉他

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中看到有關「寺廟」的說法,但你知道嗎?寺和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寺廟寺廟,現實生活中寺廟很容易被混為一談,說道寺廟,由此可見中文的博大精深。在中國古代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不可一概而論。現在簡單分析寺和廟之間的差異。

「寺」和「廟」的本意。「寺」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秦朝時,官員的任職之所都稱之為寺,比如大理寺,太僕寺,光祿寺等,都是一級行政機構。漢代劉熙也對寺的解釋為:「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也說明秦漢以來,寺一直是官府治事的所在,是不容猜疑的。直到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呼才逐漸減少。

「廟」的本意是古代人建設起來的,用於祭祀祖先的建築物。秦時,根據建廟人身份和地位,對廟的等級、規模也有著嚴格的規定,自漢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成為祭拜鬼神的場所。比如古代封建君王都有廟號,那也是因為他們經常通過祭天的儀式,彰顯自己是得到了上天認可的。民間則有「土地廟、山神廟」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廟」這個字專指「祭天地」,「祭神」的建築物。

寺、廟的演變過程。漢代時期,佛教由天竺傳入我國,漢代君王因佛教對其統治有利,便對其予以認可,但佛經都是梵文寫就,普通人根本無法辨認,更不要誦讀了,萬一人們念錯了經,再起到不好的作用,那不就得不償失嘛。

於是便專門成立了一個翻譯佛經的場所,指導大眾進行修行,將它作為一級行政機構來管理,這就是有名的河南洛陽白馬寺。這裡的「寺」就是一個政府機構,是隸屬於西漢政府的一級行政機構。自此以後佛寺便在我國紮根發芽。歷史上的佛寺是具有普及教育作用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佛寺裡不但藏有佛經,就連儒家、道家的典籍也一併收藏。

許多歷史大家都曾在寺裡深造過,比如朱熹、範仲淹等。這就如同現在我們在大學深造是一個道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寺的作用越來越被封建統治階級依重,於是便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在這個過程中,普通百姓由於財力、物力的限制,不得已將佛教所供奉的神仙供奉於家廟中,此種做法有兩個目的,一是節省了資金,二是供奉在家廟中的神仙更能佑護本家。久而久之,寺廟一詞就成為佛教建築的統稱。

但實際上,直到今天「寺」與「廟」還是存在差異的。「寺」在今天還是指那些比較大的佛教建築群,比如「少林寺」、「清淨寺」等。只有寺裡的出家人才被稱為「住持」、「和尚」,而且寺裡的各個機構設施比較全面,設有香客留宿的寮房,一般均由國家宗教機構專門管理。而「廟」就比較小了,多是由民間善男信女籌措集資而建,設施比較簡陋,只用於日常普通的上香還願,紅白喜事等。

寺」與佛教的關係。但是在隋朝以後,作為官僚機構的寺雖然存在,但是寺逐漸衍生出「寺廟」的意思,和佛家產生了關係。到了宋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絕句》一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裡的「寺」就是指代佛教的寺廟。

那麼,「寺」如何與佛教產生關係呢?《廣韻》記載:「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講的是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的事情。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公元前二年,中亞一個大月支國國王派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叫景盧的人。一般公認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漢明帝永平七年,也即公元67年。

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同回來的印度僧人,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取自於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而得名。自從「白馬寺」之後,一切佛家的供奉之地,以及僧人居住修行之處,就被統稱稱為「寺院」。在唐宋之後,儒、道、釋的並行發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更加廣泛之後,「寺」的意思與佛教關係越來越貼近,反而原本作為「官方辦事結構」的本義卻逐漸被忽視了。

在古代,祭祀祖先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廟的規模也有不同的規定。《禮記·王制》中記載: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也就是說,根據周禮,天子祭祀祖先的廟宇有七:三昭廟,三穆廟,一大祖之廟;諸侯降一個等級,廟宇有五:二昭廟,二穆廟,一大祖之廟;一般官員,大夫之家又降一個等級,廟宇有三:二昭廟,二穆廟,一大祖之廟。下級官員呢?

或士紳之家,有一大廟即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呢,可無廟,直接在家中祭祀即可。到了漢朝之後,廟與一些宗教崇拜的神社逐漸融合,主要是和本土的道家產生了關係,人們開始為道教的神靈新建廟宇,祈求平安和保佑,於是就有了灶王廟、土地廟、帝君廟等。魏晉之後,一些著名的人死掉之後,由於在民間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人們紛紛築廟祭祀,祈求平安護佑,於是就有了文王廟、關帝廟、嶽王廟等,專門對古代文人武士專門祭祀的場所。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第一座白馬寺在洛陽新建,此時的佛寺只是供奉清修之地。佛從西來是為神,但是隨著佛教的盛行,在底層人民中的傳播,人們把佛教的佛,與道教的神相提並論,寺院開始出現了與廟宇相同的祭祀、祈禱文化。漸漸地,在唐宋之後,也就和寺相融合,成了今天慣用的「寺廟」一詞。

所以政府之所以會設立出這樣的一個部門,就是希望它能夠傳承千秋萬代。在西漢時期,印度將自己國家的佛教傳入到中國了。然後又有非常多的外國和尚來到我們中國宣傳佛法,並且還宣傳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等等,這些佛法文化由於很得民心,所以皇帝對此也沒有排斥,反而還將它作為了一種更便於控制老百姓們的工具。

由於老百姓們信佛對國家師有利的,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們都精心準備了一個地方用來傳揚佛法,這才產生了寺這個地方。然後寺裡會收一些學生來學習佛法,漸漸地「寺」就成為了一個佛法學堂。就比如說現在名氣非常大的「少林寺」就屬於這其中的一種。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我們是要去學習的話,那麼就去寺院,例如少林寺等等。但要是為了去許願和祈福或者是誠心拜佛的話,那麼就去廟,就比如說想要求孩子的話,那麼就去拜送子觀音。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寺,什麼又是廟?寺和廟其實並不一樣,不要混為一談了!
    雖然說佛教來源於國外,但是我國如今已經有了很多有關佛教的寺廟。很多人也會去燒香叩拜,祈福全家平安順遂。但是你知道嗎,其實人們經常說的「寺廟」,一開始和佛教沒有一點關係。寺和廟其實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我們卻常常混為一談。那麼什麼是寺,什麼又是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寺和廟的前世今生,相信你看完之後,也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很多人不清楚,別亂拜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信徒中最多的是什麼? 確實是佛教。 在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下,佛教宣傳的佛法已經深入人心。 許多年輕人受到上一代人潛在的默契化的影響,現在把佛教看作自己的信仰。 大家對全國的寺廟了解多少? 結果,各地寺院的大小不同,規模和建設程度不同,可能有人說無法相比。
  • 去寺裡祈福廟裡上香,那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以後可別再弄錯了!
    寺廟在每座城市中都存在,一般去寺廟,我們都會為自己和親人朋友祈福,不過對於祈福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人說去寺廟燒香祈福,有的人還會說去寺裡祈福,還有的人會說去廟裡燒香,那小夥伴們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下。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很多時候我們把「寺廟」合在一起叫,認為佛教弟子的住處其實是和「寺廟」分開的。寺廟為什麼叫寺廟和寺廟?寺廟和寺廟有什麼區別?作為中國的後代,我們應該理解。了解古代史,很多人都聽過或讀過「大理寺」這個詞。古代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負責審理刑事案件。
  • 寺和廟是一個地方嗎,有何區別?別拜錯了
    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會到寺廟中燒香拜佛,寺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寺和廟似乎沒什麼差別,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放在一塊兒說,比如有人會說去寺廟燒香拜佛了,這樣看來去寺裡燒香和去廟裡燒香似乎完全是一個意思,其實寺和廟兩者是有區別的,只不過現在的人沒有分得那麼清楚
  • 「寺」和「廟」的區別原來這麼簡單?這下可以分清楚了
    相信有很多人不管是看到廟還是寺都會說這是一個寺廟,所以大家大多都認為廟和寺是一個意思,而且中國人大多是很相信神鬼之說的,所以經常會去寺廟拜佛或者是觀音啊!一般做生意的話開店就會去拜關公,而且中國人如果遇到一些比較詭異的事情就會燒點香,拜拜佛了,尋求心裡安慰。
  • 寺和廟意義一樣嗎,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區別非常大
    說起寺廟,我們對這種地方可以說很熟悉。由於宗教的發展,寺廟在我們身邊也越來越普遍。我們印象中的寺廟就是佛教中和尚居住的地方。而且寺和廟也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一個詞而已。不過嚴格的來說,寺和廟的區別很大,和我們認為的完全不一樣。
  • 河南最「奇怪」寺廟:僧尼同寺帶髮修行,當地人說求子非常靈
    導語:河南最「奇怪」寺廟:僧尼同寺帶髮修行,當地人說求子非常靈很多人在出去旅行的時候喜歡到寺廟裡焚香祈福,雖然沒有達到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的虔誠地步,但也是為了寄託自己最美好的心願相比於到東南亞國家旅行時見到的眾多寺廟,國內的寺廟顯得就更加親切,這其中自然有各個國家風俗文化的不同,以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但相比於在其它國家的獵奇心理,國內的寺廟更容易讓人接受。中國寺廟千千萬,有一座寺廟卻奇怪的很,名字取自佛祖的道場靈山,這就是位於我們河南羅山縣的靈山寺。
  • 我國遠近聞名的六大寺廟,年年香火鼎盛,人們祈福的首選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原,有過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歷過衰敗,三武滅佛來勢洶洶,但經過兩千多年時間的發展,佛教已經逐漸融入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現在不少人信仰佛教,常常懷揣虔誠之心去各大寺廟祈福保平。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遠近聞名的六大寺廟,日日香火鼎盛,是人們祈福的首選。
  • 有去寺廟拜過的朋友,你拜對了嗎?原來寺廟之間還有這種知識
    但是這依舊不影響佛教的發展,它的影響力和信徒在世界各地還是挺多的,尤其是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很多地區紛紛的建起了寺廟,有的甚至發展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讓更多的人們去燒香拜佛,以求得平安,著名的寺有很多,大昭寺,白馬寺,少林寺,懸空寺等地方。我們總說寺廟,所以以為這就是一個意思,但其實這是兩個概念。
  • 實拍隱藏在佛教聖地鹿野苑的「網紅」氣質廟,網友:確定是寺廟?
    寺前有一長方形的走廊和會議室,大門朝南,門上掛了一口鍍金大鐘,常年免費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們;,更加增添了這樣氣質,走進寺廟,淡綠色和淡粉色為主色調的壁畫分布在兩側,講述的是佛陀悟道的過程,搭配著被漆成白色的木窗,屋頂則是白牆吊燈,以及規律的粉色雕花,怎麼看都像是一個文藝氣息濃厚、不那麼嚴肅的現代「網紅店」;
  • 春天的喇嘛林寺:林芝最大最生果寺廟,桃紅柳綠美如畫
    當我們穿過柳林,行進到一塊還是青苗的青稞地時,突然發現這風景美到了迷人,讓我們驚喜的不是青稞,而是在不大的田野中間聳立的幾棵或許幾百年的盛開的桃樹,那一樹繁花兀立在綠色的田野中,那麼的嬌豔和嫵媚;一側的村莊在綠樹和桃花交相掩映中也散發著迷人的氣息;遠處是雲霧繚繞的高山,還覆蓋著淡淡的雪。桃花看的多了,綠色的田野更是常見,雪山雖然少見,在西藏可是隨處可見。
  • 國內「最牛」的寺廟,廟門關了500多年,寺內僧人卻還能正常生活
    眾所周知,佛教是我國的主要宗教,國內大多數人都信仰佛教,因為古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到當地最靈的寺廟去拜祭,並將其中的難處說出來,希望佛祖能夠解決,國內「最牛」的寺廟,廟門關了500多年,寺內僧人卻還能正常生活。
  • 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是什麼意思?寺廟後面真的不能住人嗎
    在日常生活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它們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廟」一般指的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修行之所,世人一般會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寺廟。嚴格來說佛教與道教對這些場所的稱呼是不同的,道教一般稱為「廟」、「宮」、「觀」;而佛教則一般會稱為「寺」。
  • 走遍名山大川,你知道中國的寺、院、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俗語說,「天下名山僧佔盡」,凡是風景秀麗的地方,就有許多傳統的中國宗教場所,它們不僅 是宗教信仰場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成為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很多人分不清楚寺、院、廟、觀、庵等宗教場所的區別,下面我來解答一下。
  • 世界上唯一金光閃閃的寺廟,花裡胡哨和印度教寺廟有一拼
    靈福寺建於1949年,由當地華人出資建造,是越南寺廟建築中的精品。遠遠看去像一件巨大的鏤空雕刻工藝品,玲瓏剔透。寺廟前的龍柱、廟牆上的龍雕、廟窗上的龍飾、廟門楣上方的龍對,無不用彩陶、彩玻璃碎片拼貼、鑲嵌而成裝飾得富麗堂皇、精美無比,色彩的運用可以說是極致。
  • 寺和廟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不要再混為一談了!
    許多學佛人都會說「寺廟」這個詞,「寺廟」也成為了熟知的宗教活動場所。但是「寺」和「廟」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等級,更有著不同的管理方式。也正是因為兩位高僧的到來,才有了佛教裡安「寺」的產生。其實早在之前,中國就有「寺」。「寺」是古代專屬於皇帝的行政機構,在古漢語裡面指的是,延續的,綿延不絕的。也是暗指,這個「寺」的機構,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當時印度的兩位高僧,就是由鴻負責接待的。
  • 讓人感到奇特的寺廟,供品讓人無語,連寺廟主人都拋棄這裡
    眾所周知,寺廟一般是供奉神佛和前朝英雄的。作為紀念他們的地方,寺廟接受世界的崇拜。但是在日本,這樣的寺廟供奉的不是神佛,而是讓男人看起來特別尷尬的東西!那是什麼?女士的胸罩!這座寺廟也被遊客稱為「內衣神社」。
  • 泰國「奇葩」寺廟,不拜佛像拜女性,原來還有陽廟陰廟之分!
    泰國的佛教寺廟也很靈驗,更是有很多信徒不遠千裡去泰國就是為了感受當地的佛教氛圍,比如四面佛、臥佛寺、玉佛寺、鄭王廟等都是泰國很有名的寺廟,甚至也有很多明星大咖前去祭拜。而這座寺廟一聽名字就知道裡面擺放的是一些佛像,因此,我們把這些擺放著佛像的寺廟稱為「陽廟」。這時候就有朋友提出來一個問題,既然有陽廟,那是不是與之相對有一種寺廟稱為「陰廟」呢?
  • 1720年,準噶爾人將拉薩的寺廟劫掠一空,後在新疆建起金寺和銀寺
    1958年,黃文弼在這裡考察時拾得一佛坐像,為喇嘛寺中常見之塑像供品。《西陲總統事略》中說:「伊犁名勝之地,河北無過固爾扎,河南無過海努克。」河是伊犁河,伊車布哈渠就是它的產物,河北河南名勝的固爾扎和海努克,是兩座寺,銀寺和金寺,當年居住在海努克古城中的蒙古貴族,甚至不用抬眼就能看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