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是什麼意思?寺廟後面真的不能住人嗎

2020-12-19 道家文化漫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雖然通俗,卻又發人深思。它們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一般都是經過口口相傳而來,這些俗語也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它們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廟」一般指的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修行之所,世人一般會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寺廟。嚴格來說佛教與道教對這些場所的稱呼是不同的,道教一般稱為「廟」、「宮」、「觀」;而佛教則一般會稱為「寺」。參觀過寺廟的人會發現,大殿裡面會供奉許許多多的神明,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無數的神明。邁入道觀的大門,第一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位面目兇惡,紅臉膛, 額頭上還有一眼,三目圓睜,鋸齒獠牙虯須怒張,給人一種很深的畏懼感的神明,他就是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道觀的主殿一般會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天尊及玉皇大帝,其它偏殿會供奉不同的神明,如財神殿供奉財神趙公明;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真人等等。

許多人喜歡去燒香拜神,以此來對浮躁的心靈起到了淨化的作用,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如果住在廟的後方,人們在對神明朝拜的時候,感覺也會順勢朝拜了住在廟後的人。我們都知道,道教的很多神仙除了先天尊神以外,還有許多是在民間有著崇高地位的人死後被追封為神,受人香火祭祀的,如蜀國名將關羽是儒釋道共同供奉的神仙:「三教盡皈依,歷朝屢加封,名流竟美譽,世人皆崇尚。」關羽在道教又被稱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同時也是道教的武財神。這些神明被人祭祀朝拜,但是普通人是受不了這份大禮的,這樣做會有損福報,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自身的福報要有相應的影響力,不然會有損福報。

寺廟是一個清幽之地,待在裡面的確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心靈的寧靜。但是同時道觀也是修行之人的活動場所,道士們每天清晨一般是五點左右起床,洗漱之去各殿打掃衛生,然後在六點左右開始做早課,唱誦《太上玄門早課經》類似於我們讀書時候的早讀,伴隨著嫋嫋仙樂,道士們吟唱的早課聲在大殿裡迴蕩,久久不息。此外道教崇尚「無量度人」,道觀有時還會舉行各種度亡科儀,超度亡魂,道士們在科儀中會使用到各種樂器,如笛子、二胡、大鼓等。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會影響到住在廟後的人家,尤其是早晨的時候,大部分人還在睡夢中,聽到這些梵音清唄,很容易心神不寧,影響睡眠質量。

最後要說的是,道教是在原始的鬼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不但信奉神明,同時也承擔著超度亡魂的一種責任。因此道教常常會舉行各種齋醮科儀和道教晚課等活動來超脫亡魂,這樣也會讓寺廟的陰氣很重。另外道觀一般以古建築為主,很多沒有考慮到光照,所以長期見不到陽光,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屋頂的地方都是比較陰暗的。古人從道家的陰陽之說和風水之論,這些地方的陰氣重,容易滋生不乾淨的東西,因此,住在廟的後方也容易受到陰氣的侵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的寺廟一般都是遠離人們的居住區,「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只是人們總結出來的一句俗語,到底有沒有什麼依據呢?歡迎大家的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古人有云:「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窮算命,富燒香」,這是為何?
    古人有云:「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窮算命,富燒香」,這是為何?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說過很多智慧名言,一定要學會聽從,否則吃虧的一定是自己,這可是凝縮了幾代人,數十代人的精華,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句歷史名言,「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窮算命,富燒香」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存在著什麼樣的用意呢?
  • 為何說「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
    民間流傳的一些俗語,有智慧也有不同的詮釋,更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就拿這廟(一般指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後來引申到祠堂、墳地等祭祀場所,更延展到後來傳入的教堂等宗教場所)前廟後廟左廟右建房的事就有好幾種說法,其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這事罷了。
  • 農村俗話「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說的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地區以前有很多寺廟,這些寺廟往往建立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例如山裡或者是荒郊野外,農村的老人們經常會說「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這些話。這些話在農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廟前富,廟後貧,大廟兩側多鰥寡」,什麼意思?
    的確,在農村俗語的形成也是從無到有,在漫長的歲月中,無比智慧的先人,在刀耕火種的年代,通過細微的觀察,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提煉,最終豐富為我們中國燦爛的農村文化!對於我們學建造的農村人來說,從字面上來看,俗語並不符合「形式美」法制!但是,在意境上卻發人深思,給你以醍醐灌頂的感覺!
  • 「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廟宇左右住人有什麼講究?
    導讀:「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廟宇左右住人有什麼講究?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社會的進步,我們身邊無神論的人們越來越多。儘管如此,人們心中那股敬神、畏神的勁兒仿佛從未消減。當然,對於善於作俗語的農民來說,關於神靈及廟宇的語句自然也不會少。在農村,常聽老人會說這樣一句俗語——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大家有沒有人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寧在孤墳住千年,不敢廟內待半宿,為啥?廟比墳還可怕嗎?
    提起墳人們都會感到恐懼,提起廟人們都會感到敬畏,以上是人們主觀感受。實際上特殊時期,墳墓會比廟宇安全,俗語:「寧在孤墳過千年,不敢廟內待半宿」就是說的特殊時期的選擇。孤墳再可怕都只是心理因素,而廟內是有極強攻擊能力的人。
  • 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說的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覺得俗語是最親切的民間文化,它不僅帶給我們許多樂趣,更是教會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在我小的時候,長輩們忙完農活,總喜歡坐在院子裡,家長裡短的無所不聊,時不時的說上一兩句俗語,讓人聽了讚不絕口。
  • 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 住在廟旁邊有什麼講究
    寺廟是我們拜拜,香火鼎盛的地方,如果只是去拜拜那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住寺廟附近,那還是有些講究的,那麼大知道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呢?住在廟旁邊有什麼講究?那麼下面就由風水知識大全為大家揭曉下吧!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住廟前好  從風水角度講,房子前方為名堂,以開闊為宜,但是廟宇一般比較高大,如果住在廟後,那廟就會遮擋了房子,衝剋房屋主人,是不吉利的。所以,住廟前好。
  • 農村老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啥意思?
    生活在農村,經常老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都是為了提醒世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一,一人不進廟。那為什麼古人說「一人不進廟」呢?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古人在出門的時候,尤其在荒郊野外,經常有住廟的習慣。因為住廟比較方便,廟一般都在荒郊野外,尤其是寺廟,很多都在深山老林裡,在那種地方,要想找個旅館,就很難了。但有時候走路趕到那裡了,又天色已晚,沒辦法,就得住廟。
  • 俗語: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俗語「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脫口而出這句話,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呢?在比較憤怒的情況下。例如有人對某個公司領導說,你們這個公司真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其實就是在埋怨這家公司內部管理混亂,人員情況複雜,正氣得不到弘揚,歪風邪氣滿天飛的狀況。那具體怎麼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中國是盛行佛教的國家,各種大大小小的寺廟遍地都是,但是寺廟一般都規模不大,且建在比較偏遠的山上或者郊區。
  • 農村老人常說:「窮算命,富燒香」這其中有什麼寓意呢?
    這都歸功於口口相傳的俗語。千百年來,祖輩們傳下的這些俗語,不僅幫助了農民的耕作生產,還教會了他們為人處世。但是,現在的農民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對於這些俗語也不是很感興趣,所以很多農民聽到的俗語也越來越少。下面這幾句俗語,你們聽說過嗎?
  • 農村俗語:「廟小妖風大,人狠話不多」,話雖俗,說的是至理名言
    ,你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好記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很多是口口相傳的自理名言,的我們去看,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句農村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廟小妖風大,人狠話不多」廟小妖風大按照慣例我們還是首先來看一下,第1句不要小妖風大是什麼意思?
  • 一人不入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獨坐莫倚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入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獨坐莫倚欄指的啥?如題,上述幾句話來源是啥,有什麼典故嗎?這是一句俗語。一個人不要冒冒失失進去,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而在那些大型寺廟中,如果大殿內寂靜無人,只有羅漢雕塑,一般都是極其高大。一個人進去,心理上很容易讓意志不堅定者產生幻覺。環境的肅穆,雕像的威嚴,普通人獨自進去,就容易產生恐懼感,犯了魔怔。如果有人相伴,自然會減輕心理負擔,甚至完全消解。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現象,最好不要一人進廟。
  • 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我們中國的歷史悠久又有涵蘊,有著屬於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尤其是我們中國的文字文化,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可都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字文化演變而來,這一文字方面的文化更是憑藉著它獨特的魅力,農村中有很多常用俗語。這些俗語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從老的一輩人傳到新的一輩人,一代一代慢慢流傳下來的。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整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古代俗語說:「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這是漂泊在外遊子的共識,啥講究呢?整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二、不住寺廟 《聊齋志異》中寧採臣和聶小倩便是在蘭若寺相遇,蘭若寺是一個典型被遺棄的破廟,又稱古剎。蒲松齡開了個頭,結果後世許多人與鬼的愛情故事,便發生在了寺廟中。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來自於明代思想家洪應明的《菜根譚》,這句俗話的意思很明顯了,告誡人們,做人要心地善良,在不去害人的前提之下,也不能盲目的去相信別人,善良不是愚昧也不是蠢,而是有底線的。
  • 民間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好多人不知道,其實更經典!
    民間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好多人不知道,其實更經典!中國地大物博歷史底蘊十分深厚,所以從古至今出現了很多有名的人。我們的前輩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一句話或者用自己的一生來闡述一個道理。而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一句流傳的俗語那就是「朋友妻不可欺」,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並且下一句可是比前面這句還要金典。除了這句話我國民間還流傳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語言,我們首先要說就是「寧住廟前,不住廟後」這句話。其實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人都很在乎神明相信迷信,並且現在很多人都對神明是帶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要是有的話自己注意一下也是可以避免的。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在有的格言俗語中,既順口,又發人深省。比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我真是深深的震撼到了,太精闢了。所以,老祖宗的處世哲學,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深思,比如,還有一句格言:「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廟小妖風大,下句同樣經典,做人的哲理蘊含其中
    俗語:廟小妖風大,下句同樣經典,做人的哲理蘊含其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廟小妖風大」這句話,它的字面意思是說 ,如果一個寺廟很小的話,若是有出現幾個法力較高的妖怪的話,那麼這個寺廟就鎮壓不住它們,只能任由他們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