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雖然通俗,卻又發人深思。它們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一般都是經過口口相傳而來,這些俗語也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它們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廟」一般指的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修行之所,世人一般會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寺廟。嚴格來說佛教與道教對這些場所的稱呼是不同的,道教一般稱為「廟」、「宮」、「觀」;而佛教則一般會稱為「寺」。參觀過寺廟的人會發現,大殿裡面會供奉許許多多的神明,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無數的神明。邁入道觀的大門,第一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位面目兇惡,紅臉膛, 額頭上還有一眼,三目圓睜,鋸齒獠牙虯須怒張,給人一種很深的畏懼感的神明,他就是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道觀的主殿一般會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天尊及玉皇大帝,其它偏殿會供奉不同的神明,如財神殿供奉財神趙公明;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真人等等。
許多人喜歡去燒香拜神,以此來對浮躁的心靈起到了淨化的作用,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如果住在廟的後方,人們在對神明朝拜的時候,感覺也會順勢朝拜了住在廟後的人。我們都知道,道教的很多神仙除了先天尊神以外,還有許多是在民間有著崇高地位的人死後被追封為神,受人香火祭祀的,如蜀國名將關羽是儒釋道共同供奉的神仙:「三教盡皈依,歷朝屢加封,名流竟美譽,世人皆崇尚。」關羽在道教又被稱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同時也是道教的武財神。這些神明被人祭祀朝拜,但是普通人是受不了這份大禮的,這樣做會有損福報,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自身的福報要有相應的影響力,不然會有損福報。
寺廟是一個清幽之地,待在裡面的確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心靈的寧靜。但是同時道觀也是修行之人的活動場所,道士們每天清晨一般是五點左右起床,洗漱之去各殿打掃衛生,然後在六點左右開始做早課,唱誦《太上玄門早課經》類似於我們讀書時候的早讀,伴隨著嫋嫋仙樂,道士們吟唱的早課聲在大殿裡迴蕩,久久不息。此外道教崇尚「無量度人」,道觀有時還會舉行各種度亡科儀,超度亡魂,道士們在科儀中會使用到各種樂器,如笛子、二胡、大鼓等。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會影響到住在廟後的人家,尤其是早晨的時候,大部分人還在睡夢中,聽到這些梵音清唄,很容易心神不寧,影響睡眠質量。
最後要說的是,道教是在原始的鬼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不但信奉神明,同時也承擔著超度亡魂的一種責任。因此道教常常會舉行各種齋醮科儀和道教晚課等活動來超脫亡魂,這樣也會讓寺廟的陰氣很重。另外道觀一般以古建築為主,很多沒有考慮到光照,所以長期見不到陽光,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屋頂的地方都是比較陰暗的。古人從道家的陰陽之說和風水之論,這些地方的陰氣重,容易滋生不乾淨的東西,因此,住在廟的後方也容易受到陰氣的侵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的寺廟一般都是遠離人們的居住區,「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只是人們總結出來的一句俗語,到底有沒有什麼依據呢?歡迎大家的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