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時期有名的詩人,他的詩非常多,其中很多詩句都是他被貶謫後創作下來的,其中充滿著無奈之情,他的一生也很坎坷,一直在升官和貶謫中搖擺不定,但是他的詩句卻是流傳千古的著作。
在熙寧四年的時候,蘇軾是杭州的一名小官員,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的官員們都是有自己的衙門的,官員們就在衙門裡面處理公務和審案子,蘇軾看見自己的衙門很破敗,隨時可能出危險,就向朝廷請求修理一下破敗的衙門,房子破了就修本來就是應該的,並沒有什麼特殊,可是他的這個請求卻被拒絕了。在不久之後,杭州的這個衙門真的倒塌了,還有官員為此喪命,於是他再次提出修繕房屋的請求,可即使是鬧出了人民,朝廷還是沒有應有的反應,甚至連回應也沒有了,蘇軾只得繼續在這裡處理公務,雖然房屋隨時可能倒塌出生命危險。
房屋破敗就要修明明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衙門為何經常年久失修?為什麼北宋的朝廷卻不同意這種普通的請求任其出人命呢?原因很簡單,其實是不能修。官衙是古代官員的辦理公務之地,相當於現在官員們的辦公大樓,但是卻不同於現在的大樓隔個幾年就裝修一次。古代的衙門都是不準進行修理的,再破再爛,也不準進行維修,這是為什麼呢?
這跟當時的一條律法制度有很大的關係,貪汙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個問題,為了治理貪腐,也有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案。所以,在公元1009年的時候,北宋出了這樣的一條律法,所有的官府都不準修理自己的衙門,不管是哪一級別,統統不準修理。規定這樣一條律法,是為了不讓官員們貪腐。可是這樣一來,不管衙門當初建造的多麼用心質量多麼好,久久不去進行維修,都會破敗不堪成為危房啊,這樣該讓官員們如何自處啊,不僅每天要處理亂七八糟的政務,還要時時刻刻擔心頭上的房頂會不會倒塌,也是非常的苦不堪言了。大家可以看到,現在許多的寺廟都保存的非常完好,也能在史書上找到多次修理的記錄,至今能看出古時候的影子。而與之相反的就是古代的官衙,破敗不堪,甚至沒有一座能夠保持完好的狀態,目前來說,在全國都沒有發現一座完好的古代官衙。由此可見,古代的這條律法嚴格到了什麼地步。
其實修理許多的衙門對於宋朝來講並不難,從史書記載上可以看到,對於一些和民生有關的項目,朝廷很快就會撥銀兩去解決,比如修陸路和水路,都是很快就能夠收到朝廷撥下來的項目銀兩。但卻因為一條律法明確禁止的修理官衙,許多衙門破敗要修繕的上奏卻每每石沉大海。
由於宋朝嚴格執行這條律法,所以到了後來別的朝代的時候,這條律法依舊被嚴格地執行。很多官員為了不在上級面前扣印象分,即使自己的官衙再破再爛,也不敢提出修理官衙的要求,怕因此仕途受損。也有人上奏的時候成功了,朝廷確實撥了銀兩下來,可是這個時候又會經過層層剋扣,到了官員手裡,只剩下七成,不夠的讓官員自己補上,我們都知道,官衙並不是官員自己家的,而是屬於公家的。所以幾乎沒有多少官員願意為了修理衙門自掏腰包,即使真的有官員願意,可是也大多是清貧公正的官員,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銀兩,所以只能不了了之。所以古代的官衙即使再破再爛,也很難得到修理,因此,古代的官衙都很難完好地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