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曾經有座將軍樓,被馬鴻逵拆毀城牆衙門,今天怎麼修都不像了

2020-12-22 西部人文地理

將軍樓:殘破不堪的歷史符號

撰文|從慧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對我們身邊遺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建築,要不遺餘力地加以維護修繕。然而,對將軍樓的保護和維修,卻經過了長達七年的爭論。七年裡,這座危樓在一點點繼續變老變朽……如今,將軍樓煥然一新,卻難尋往日的味道。

拆除與保護:將軍樓一定要修

2005年11月,記者隨同銀川市政協委員視察將軍樓。當時,破破爛爛的將軍樓的一角橫跨在新修的馬路上。樓體周圍沒有任何遮掩,土築的樓基已經坍塌,上面的樓閣也殘破不堪,樓頂的木樑垂下來,隨時都可能坍塌。樓頂上還有一個失火燒出的大洞,以及那些焦黑的梁柱……一座灰頭土臉搖搖欲墜的二層樓與黝黑髮亮的柏油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將軍樓所佔土地的產權屬於蘭州軍區駐寧某部隊,部隊連同周圍的一些居民,都希望政府早些同意清除掉這個有礙觀瞻的「怪物」。將軍樓,該留,還是該拆,爭論一直繼續著。2006年,我們從文物部門獲得確切消息:將軍樓的維修方案正在徵集中,預計2007年將付諸實施,將軍樓一定要修!

昔日將軍樓:寧夏將軍的後花園

清宣統年間,寧夏滿營將軍府失火,所有關於建造將軍樓的資料檔案全部付之一炬;民國年間,將軍樓成為馬鴻逵的一處宅院。解放後,將軍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將軍樓發生火災,此後一直沒有得到修繕;1995年,將軍樓再次因民用發生火災,主體被毀,至我們當年採訪時,仍沒有得到任何修繕……這就是將軍樓的歷史。

西花園,是清代駐寧夏滿營最後一位將軍常連居住的後花園,將軍樓便是西花園的主建築,大約建於1852年到1900年,距今至少有百年歷史。

提起將軍樓,就得說說寧夏將軍。寧夏將軍是寧夏滿營的最高指揮官。當時全國設置將軍衙門的只有13處,寧夏為其中的一處,可見寧夏地位之重要。因滿族以西為大,故寧夏將軍的衙門建在新滿城西大街。與駐防銀川老城的綠營兵統領寧夏總兵相比,寧夏將軍官階高,待遇好,為正一品大員,就連他的副手副都統也是正二品官。寧夏將軍一職前後存在了219年,其中在新城駐防60任共173年。常連為最後一任寧夏將軍。

1914年9月,北洋政府下令裁去寧夏駐防滿營將軍。次年,寧夏護軍使馬福祥代表北洋政府、常連代表寧夏滿營商定,武器上繳,官兵解散,「化旗為民」,並將新城南邊的湛恩渠(今新開渠)一帶的荒地撥給開墾。至此,存在了191年的寧夏駐防滿營徹底解體。

1929年寧夏省成立剛三個月,省主席門致中便下令將新滿城外層城牆磚拆除,運到省城為其建造官邸。相傳,常連曾移居到將軍樓。

1935年,馬鴻逵下令驅逐滿城居民,強行拆除房屋修建飛機場,使滿城遭到毀滅性破壞。後幾經拆毀,昔日的城牆、門樓、街道、衙門蕩然無存,唯留有常連遺留在西花園的那座搖搖欲墜的「將軍樓」,但它已無法驗證滿城曾經的輝煌。

百姓進住:又發火災,終成「公共廁所」

有一位曾住在將軍樓附近的同事,給了當年的採訪我重要的線索,她說20世紀90年代將軍樓上還一直有人住。

採訪中,我找到了那對老夫婦,就住在離將軍樓不到百米的惠民小區。當時,石憲章老爺爺78歲,他老伴81歲,老兩口曾帶著7個孩子,一家9口人在將軍樓上住了28年。

「那上面原來是部隊的食堂,是個大通間,我們住時,單位給用土坯隔成了幾間房子。人最多時,有9戶人家。我們家只住了一間半。」石爺爺是鐵路的退休職工,因為鐵路與部隊在土地上有互換關係,那時沒有房子住的鐵路職工就被安排到了將軍樓和下面的平房裡。石爺爺是個老實厚道的工人,過去他從一個老木匠和一個司機口裡聽說了些將軍樓的歷史,知道這樓是常連將軍住過的,也知道這座樓唯一的好處就是「牆倒屋不塌」。

「那你們住在將軍住過的樓裡,覺得好嗎?」我的愚蠢問題險些激怒了兩位老人。

「好甚?!自打我們住進去就破破爛爛,外頭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後牆上的泥譁譁地往下流,你看那牆上的青磚,都是俺們自己壘上去的。」因為部隊住時,把房頂的瓦掀掉通煙囪了,每年石爺爺都帶著孩子們用水泥和石灰修補屋頂的漏洞。石奶奶說那屋頂上坐滿了鳥窩,一颳風,滿屋子都是鳥毛,紙頂棚呼啦呼啦地響。樓上沒有上下水,他們用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挑。更讓他們著急的是,因為單位房子緊張,總有人來趕他們走,就這麼湊湊合合,一直住到了1993年,才終於分到了樓房。

最後,石奶奶說:「俺們對那裡沒感情,一點兒也沒有。」石爺爺說:「那房子要不是有人住,早塌了。有人住著,就有人氣,有人管。你看後幾年,哪有人管啊!」

石憲章一家是在將軍樓裡住得最久的一戶,原因是,他們分到房子最晚。

後來,部隊把將軍樓收回去,有人又住了幾年;再後來,一戶郭姓人家住時,發生火災。那以後,將軍樓就成了流浪漢的避風港和「公共廁所」。

學者聲音:仿古建築是對歷史的篡改?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當建築消失了,記憶就成為唯一的真實。採訪那天,我爬上了那座危樓,看著土臺子上那滿地的「地雷」,聞到那股風乾了的臭氣,還來不及回想石爺爺家住在哪一間,就想起了時任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系副主任孫立人的話。

孫立人在他的著作《遊移與轉換——對建築藝術的思考》中,將建築看成是有生命的東西。他說,建築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一位80歲的老太太,如果突然有一天變得跟個大姑娘一樣,就會嚇人一跳。他提倡人們應該「認真思考建築物的生與死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絕大部分人反對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古建築的消亡與存在,認為凡是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就應該受到保護,但孫老師卻執意反對無為地複製古建築。他認為,一些古建築的修復,恰恰是古建築本身的不存在,從結構到材料,從內容到形式,修復後的古建築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用現代技術締造出的仿古建築,所能夠傳遞的文化信息已經不準確了。在他看來,這種做法無異於對歷史的歪曲和篡改。

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將軍樓。無論哪一種學術性的觀點,我們都不能作為判斷將軍樓去留的唯一依據,究竟從何處可以獲得對將軍樓的準確評價呢?看看它,有氣無力地站在「丁」字路口的正中間,一「豎」直對著銀川火車站,南來北往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它;而它隱藏在市井當中,又很難被人發現。在若隱若現之間,將軍樓,分明就是一個殘破不堪的符號。

新舊對比:現代都市該怎樣面對古建築?

背郭堂成靜掩關,黃河如帶有無間。

為邀佳客頻開閣,貪玩奇花每破顏。

地敞喜無遮眼樹,樓高常對列眉山。

主人雅有桑麻意,戴月攜鋤且往還。

在收錄於《朔方道志》名為《題常冠三都護一覽樓》的古詩中,也有著相關將軍樓歷史的蛛絲馬跡。這首詩的作者志銳於1907年任寧夏將軍。詩中的「常冠三」,就是主人常連;而「一覽樓」就是今天的將軍樓。

熟悉將軍樓歷史的老人說,其實,將軍樓只是民間對清朝將軍府的俗稱,「一覽樓」才是它的本名。如今,站在位於銀川市西夏區北京西路流芳園內的「將軍樓」新址前,已無法想像它昔日潦倒破落時的模樣,簇新的青磚灰瓦與紅柱之間,一幅寫著「一覽樓」的牌匾清晰可見。作為規劃中的展示滿族文化與清代、民國風貌的一處景點,將軍樓已獲新生。同時,為了把將軍樓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化,將軍樓新址已開放供人們參觀。但是,當年的那些「舊味」卻很難找到了。

哎,怎麼讓「歷史」活著,始終都是今天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年孫立人的話也許有一定道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本自媒體歡迎來稿)

相關焦點

  • 「銀川往事·街巷探源」你一定想不到,曾經中山北街附近有飛機場!
    那麼趕緊來聽聽最新一期《銀川往事》之銀川街巷探源壓壓驚吧~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山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山南街明朝時人稱銀川古城像「人」形,此街即比喻人的雙臂,清朝時人稱銀川古城為鳳凰城,中山街就是鳳凰的雙翅,全街為古驛道穿城區段,舊名稱分別為南門大街、南薰門大街和北門大街、德勝門大街等名,民國時期曾為包蘭公路穿過省城之一段。
  • 《勁道》探秘老銀川之消失的城門(二):馬鴻逵命中缺「水」
    這兩個城門,對今天生活在銀川這座城市裡的年輕人可以說沒有絲毫的印象,但對上了歲數的老銀川人而言或許能激起歲月的漣漪。這兩個城門呢,是在明正統九年後寧夏城擴大後出現的,即在新擴的西半城西南方向新添了光化門,俗稱小南門,所謂光化,是以該城門面南向陽,承太陽之光明,寓用漢文化來教化外夷的含義。同時在與光化門相對的西北方向,增添了振武門,俗稱小北門。
  • 勁道:老銀川的城牆哪去了?
    ,但公園西門南側有兩段古城牆有誰留意過呢?或許是太不起眼了,這憨頭憨腦的土墩子無法引起人的注意,或許是已經司空見慣,很多人沒不覺得這東西有什麼稀罕。可我要告訴您,這土城牆是咱銀川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老家底時,您會作何感想?寧夏史學家常說的銀川文化遺蹟「兩塔兩閣一樓一門一廟半殘牆」中的半殘牆,指的就是這裡。
  • 西北軍閥馬鴻逵的奶奶是漢族人,她教育馬鴻逵的父親的方式很特別
    任何人的生命裡都有一段足以感動他人的經歷,這是因為美好的情感在人的內心是相通的,也正因為這種情感的存在,銘記美好的人類不再孤單,有了彼此可以依存的溫暖。馬福祥(1876年2月4日—1932年8月19日),甘肅省蘭州府河州城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綏遠都統,安徽省主席,青島特別市市長。北洋將軍府祥武將軍。
  • 明朝大將軍徐達修建的大同古城牆,比西安城牆還高2米
    山西大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僅戰略地位重要,歷史上是拱衛京師的屏障,還曾經做過近百年的都城,留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古蹟。到大同旅遊,大同古城牆是必去的旅遊景點之一。公元398年,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第一個王朝,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天的大同市),大同進入了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在接下來近百年時間裡,這裡都是北魏的首都,直到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作為一處戰略要地,城牆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看到的大同古城牆,是明初大將軍徐達修建的。
  • 它守護了西安600多年,曾有6次差點被拆毀,是我國現存最大城牆
    當我再來西安……一次又一次的再來這座城市,我對西安的情感難以自拔。對城牆,有著說不出的親近。西安城牆,是目前我國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城垣,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圍繞在牆內的城區,通常稱之「古城區」,西安著名的鐘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
  • 京城牆遙祭百年朱偰(圖)
    「記得當時清溪村東邊和南邊開通馬路,建將軍樓。因為那裡是一個坡地,需要挖平,父親就經常囑咐我們放學後在路邊觀看,告訴民工如果有文物出土一定要好好保存。他自己下班也跑到工地向民工宣傳要好好保護文物。」朱元春依然銘記當年父親的諄諄教誨。
  • 郭沫若堅決要拆除古城牆,林徽因被氣病倒,現今後悔莫及!
    中國是文明古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有許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智慧,而在眾多值得國人驕傲的國粹經典中,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古代建築。 其中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蘇州園林、趙州橋、圓明園、紫禁城……其中還有人不知道的,比如北京古城牆。
  • 揭秘:為什麼西安城牆只有西南城角是圓的?(附四大城角照片)
    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但是有個有趣的現象,西安城牆四角各城樓叫「角樓」,如果能夠繞城牆走完一圈,就會發現惟獨城牆西南角是圓形的,其他三個城角則是方形。
  •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小時候,老家的人,都把去西安,叫進城。 在他們的描述裡,城裡是花花世界,城裡車水馬龍,城裡高樓林立,城裡人吃穿用不愁……城裡人的生活,是我在夢中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那種情況! 譬如,晉惠帝在知道老百姓因饑荒被餓死時,會非常不解地說出一句:何不食肉縻?
  • 比西安城牆高2米,比南京城牆還寬6米,感受山西這座城牆之美
    在大同的旅行中,往往遊客不會錯過的就是大同古城牆,明洪武五年在元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 曾經享譽國內外。大同城牆的總周長為7270.7米,形制方形城池,高約14米,比西安古城牆還要高2米,最寬的地方達到16.6米,,比南京古城牆最寬處還寬6.6米。
  • 600歲抗倭城堡重整妝容 衙門街建蠟像館
    進了城,十字大街、仿古路燈,復建的衛所衙門、城內上百座古宅……600多歲雄崖古城的修復性工程已告一段落。  「這裡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建築,這是雄崖所的一個重要價值所在,」江聯軍說,這裡有城門,有城牆,是唯一有遺蹟可循的抗倭衛所,有三處城牆遺址,非常清晰,西城門有七八米,東城門有100多米,南城門以東有100多米。
  • 古代衙門年久失修怎麼辦?既不敢修也不能修,其中潛規則延續百年
    在熙寧四年的時候,蘇軾是杭州的一名小官員,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的官員們都是有自己的衙門的,官員們就在衙門裡面處理公務和審案子,蘇軾看見自己的衙門很破敗,隨時可能出危險,就向朝廷請求修理一下破敗的衙門,房子破了就修本來就是應該的,並沒有什麼特殊,可是他的這個請求卻被拒絕了。
  • 拆了古城牆修馬路?唯一倖存者告訴你,這是真事,不用懷疑
    廣州自古都是商貿重鎮,當然不能倖免,一場聲勢浩大的拆牆運動開始了。民國時候大規模的搞城市建設,廣州古城牆被夷為平地,拆下來城牆的地基和城磚剛好用來修建馬路。現存明朝古城牆因在越秀公園內,所以得以保留。明朝古城牆城牆用堅硬的紅砂石做城基,堅固牢靠,城磚是厚大的青灰色城牆磚,明城牆會為二段,一段在進門處,一 段在鎮海樓外。鎮海樓的城牆是明朝嘉靖年間所修,距今也500年有餘。鎮海樓的古城牆是建立在鎮海樓主體基座上的,離地面高二十多米,主要是防禦所用。
  • 探秘北京懷柔渤海村:一村就有近四千人,曾是重兵把守的軍事要地
    小孫女不高興地說:「我們好不容易從渤海抬來的水,都讓你一個人喝了,鄉親們還怎麼做飯啊。」二郎神聽後不禁大吃一驚,忙問:「老人家為何去如此遠的地方抬水?」老婦回答:「只因此地無水,糧果欠收,百姓塗炭。我們娘兒倆為拯救此地生靈,每隔三天從渤海抬水一次,施捨村民。」
  • 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每個重點城市都有座鼓樓,原因是?
    古時留下的建築裡,鼓樓是跨不過去的一個建築。它不僅是寺廟的晨鐘暮鼓,也不是城市的地標建築。更是古代城市的一種報時和管理方式。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如今,鼓樓不再不時,但地標意義猶存。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鼓樓,你都認識嗎?
  • 北京密雲望京樓和仙女樓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夢帆說歷史,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密雲望京樓和仙女樓。望京樓和仙女樓位於北京密雲縣東北,距北京市區133公裡,距密雲縣城六十餘公裡。這是北京市密雲縣司馬臺長城上的重要景點,常年吸引著遊人。望京樓和仙女樓是萬裡長城上的一種特有的軍事性建築—敵樓。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建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南京似乎並不把城牆作為景點宣傳。南京別號石頭城,那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可到南京旅遊,有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雞鳴寺、中山陵,鮮有提及明城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