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寧夏奶產業與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供需對接座談會在寧夏大學召開。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中國(寧夏)奶業研究院、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農業學校、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固原市職業技術學院和奶產業企業代表應邀出席會議。政、行、企、校齊聚一堂,學校與企業直接對話,明確市場人才需求,了解人才培養現狀,共議產業發展新路子。
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豔豔表示,現在社會牧場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才缺口也越來越大,獸醫、繁育員等專業技術人員長期緊缺,行業整體招人難、留人難、流失大。希望通過座談會能解決目前公司發展的問題,讓整個行業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人才。
2019年,寧夏奶牛存欄43.73萬頭,居全國第8位;生鮮乳總產量183.4萬噸,居全國第7位;人均佔有量265公斤,居全國第一;成年母牛年均單產8500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居全國第3位。存欄100頭以上標準化規模奶牛場232個,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98%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34個百分點。乳製品加工企業19家,年收購加工生鮮乳183.4萬噸,乳製品總產量132.6萬噸,加工總產值達到124億元,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362億元。高速發展意味著奶產業對人才的「質」與「量」都有了更高的需求。
寧夏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局長張和平指出,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區奶產業發展的難題。目前,產業發展仍然面臨專業人才數量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專業化人才缺乏的問題。對此,張和平建議,應根據我區奶產業發展實際,定向培養人才,做到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無縫對接。高等院校結合本校特長,強化延伸性教學,達到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的。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推動奶產業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強化奶產業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將「引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推動產業發展。
以寧夏大學、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年來,我區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積極對接市場,為寧夏奶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與科技支撐。寧夏大學積極創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為自治區奶產業發展輸送大量「一懂兩愛」高層次人才。圍繞寧夏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院創新了3年理論學習、1年生產實踐的「3+1」、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的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了國家「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項目。60多年來,寧夏大學畜牧學、獸醫學和草學已累計為我區和全國培養5000餘名畜牧、獸醫、草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オ,成為區內外支撐奶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近三年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中、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緊貼畜牧業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寧夏及周邊地區培養了近千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按照「飼養、繁殖、疾病防治、產品加工、銷售」,圍繞「行業認識、綜合技能訓練、崗前強化訓練、頂崗實習預就業」四個階段,培養職業素養,強化教學實訓,打造全產業鏈適用型技能人才。
自治區教育工委副書記李瑋表示,開展全區九大重點特色產業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供需「對接月」,是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關於全區九大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寧夏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要扣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實現人才培養體系打通,專業設置連通,產教校企融通,本高中職貫通,產學研用並舉,校企院所融合;要動員全區各個領域企業、院校、人才,緊扣產業發展抓專業建設,緊扣產業發展抓人才培養,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人力支撐,著力解決供需雙方「招人難、留人難、流失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