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後歷經方言學堂、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等時期,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為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法學教育創新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
截至2020年7月,學校佔地面積5195畝,建築面積272萬平方米;設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有4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3個本科專業;有專任教師3771人,普通本科生29292人,各類研究生26929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116人。
武漢大學共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多媒體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武漢大氣遙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於1989年成立,是我國測繪學科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004年,在國家科技部等部委召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2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實驗室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獲「金牛獎」;在國家科技部組織的每五年一次評估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連續四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2年,由於在測繪遙感領域的卓越貢獻,武漢大學獲得由國際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大會頒發的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研究與能力提升World Leadership獎。實驗室成果有力支撐了武漢大學遙感學科2017、2018、2019年持續排名全球第一,以及武漢大學地球科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10個學科排名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全球前1%。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有四個研究方向:
1、航空航天攝影測量
面向各行業對三維地理信息的需求,針對多線陣航空、航天影像、大幅面多重疊度航空數碼影像、雷射掃描數據的潛在優勢和處理難點以及我國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對影像的精確定位、數字地面模型的提取、語義信息的提取與GIS數據更新、城市三維模型的重建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實用價值的攝影測量技術和相應軟體,使之廣泛應用於軍事和民用測繪生產。
2、遙感影像信息處理
建立對地觀測系統中遙感成像的幾何與物理模型;發展自動化遙感信息提取的理論、方法和實用技術,為形成我國獨立自主地對地觀測數據獲取、信息處理與分析的技術體系奠定基礎,實現天空地空間數據獲取的一體化、空間數據處理的定量化、自動化和實時化,建立遙感影像信息處理一體化平臺。
3、地球空間信息系統
研究新一代地球空間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方法,包括系統架構、數據模型、數據結構、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空間信息共享、互操作與服務的技術與標準,推出網格地球空間信息處理與服務平臺。
4、3S集成與多媒體通訊
在3S集成、移動空間信息獲取、GIS-T、工業測量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創新成果和培育高素質專門人才,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推出LBS中間件平臺。從多媒體網絡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多媒體通信與信息處理技術兩方面開展系統性研究,建設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國內先進的多媒體通信與信息處理理論研究和應用中心,並獲取高質量的系列成果。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12月獲批依託武漢大學建設,2006年10月通過國家科技部建設驗收,2008年、2013年、2018年通過國家評估。實驗室面向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電工程建設運行中的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設有五個研究方向:(1) 水資源時空演變與綜合調度;(2) 農業節水及環境效應;(3) 河流水沙運動與江湖治理;(4) 水工結構與庫壩安全;(5) 水電站安全運行與控制。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78人,流動研究人員32人,技術與管理人員9人。在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或學術刊物任職48人次。
實驗室研究方向及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方向一:水資源時空演變與綜合調度
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變化環境下水文水資源演變規律 梯級電站和水庫群的聯合調度
方向二:農業節水及環境效應
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水稻灌區農業節水減排理論與技術 乾旱地區水鹽調控與環境效應
方向三:河流水沙運動與江湖治理
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長江中下遊水沙輸移與河床演變 工程作用下的江湖治理與調控
方向四:水工結構與庫壩安全
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庫壩系統性能演化與安全控制 水工巖石力學與庫壩安全
方向五:水電站安全運行與控制
近期主要研究內容: 抽水蓄能電站安全運行理論與技術 水電站廠房-水道-機電系統安全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於2004年11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立項,2005年3月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實驗室主管部門為國家教育部,依託單位為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教授,實驗室主任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藍柯教授。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
瞄準病毒學前沿領域,開展原創性病毒學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解決病毒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並取得標誌性成果;同時圍繞國家需求和人類健康,為病毒病防治提供科技支撐。實驗室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國際知名的和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病毒學研究中心、病毒學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驗室科研隊伍
目前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58名,其中研究組長(PI)48名,包括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名,各類「國字號」人才總計20人(30人次)。實驗室科研隊伍結構合理、年富力強、具有較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近5年來,實驗室共培養研究生和博士後1000餘人。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1. 病毒遺傳變異與分子流行病學
2. 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3. 病毒的免疫與致病機理
4. 病毒病防治的基礎研究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武漢大學共建)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10月13日獲得國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共建。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現有固定人員3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7人,已形成一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學研究隊伍。
武漢大學水稻研究歷史悠久。水稻的遺傳和發育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40多年來一直進行水稻生殖與發育、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先後在紅蓮型、馬協型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新質源的發現與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與開發、水稻生殖生物學與細胞工程、野生稻資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根據雜交水稻學科前沿發展趨勢和水稻超高產科技發展需求,結合本實驗室的研究特色和優勢,主要開展以下六個具體方向的研究:
方向一、水稻雜種優勢機理研究
方向二、水稻發育與育性機理
方向三、雜交水稻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
方向四、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
方向五、雜交水稻繁育與種子學研究
方向六、雜交水稻超高產生理生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