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親子關係更和諧、更溫暖;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早晨趁孩子尚未起床,迅速翻看了一下朋友圈,一連好幾條都與「教師節」給老師送祝福有關。
微商祝福老師,商人祝福老師,家長祝福老師,就連小學同學也在微信聊天群裡祝福自己的老師。
老師,您辛苦了 !
這讓我回想起教師節前一天看到的一幕:在接女兒放學回來的路上,沿路看到了好多寫有「老師,您辛苦啦!」字樣的鮮花。
閨女第一眼就看到了,拉著我問,「媽媽,那是什麼?」我解釋給她。而她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媽媽,給我買。我要送給老師!」
我遲疑了一下,還是委婉地拒絕了她。
每年教師節這一天,無論是在幼兒園門口,還是中小學學校門口,總能看到對老師寄託著美好心願的各種禮物。
而讓家長們議論紛紛,又頗感頭痛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讓我們看看來自天南海北的家長們是怎麼想的。
教師節,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確實,每年一到教師節,家長們就開始苦鬧,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呢?不送的話,孩子會不會吃虧?送的話,又會不會為難老師?
其實,很多家長之所以會有送禮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一個心理效應的影響,即「羊群效應」。
家長會想,張××的家長去年就給老師送禮,李××的家長聽說也送了。今年,我要是不送,怎麼能行?
據統計,在送禮的家長中,有近1/3的家長是受這種隨大流、從眾的心理影響。
當然,更與家長心中的焦慮有關。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被老師多提點一下,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園裡能夠多一些展現自己的機會。
於是,家長就把這樣的希望都寄託於老師,希望老師能優先對待自己的孩子。
而另外一些家長,之所以持不同意見,堅持不送禮,是覺得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助長了這股「歪風」。
尊師重教,本是國人的一種文化傳統;師長學子之間,本應以禮相待。
只是現如今,有些家長受功利之心的影響,有些老師受不正風氣的影響,讓這份原本寄託著美好敬意、深厚恩情的「禮」反而變了味兒。
從古至今,送禮就是一個很普通、正常的社會現象。一件禮物,無論是對贈者還是對受者,都是其表達某種心願、寄託某種願望的一種方式。
但是,現如今,社會上,一到教師節、中秋節、三八婦女節,或是其他法定節日,不免會發出一些聲音,「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送什麼?」「怎麼送?」……
更有甚者,甚至拿「家長給老師送禮,到底犯不犯法「這樣的問題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家長把有限的精力、時間都用在了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送什麼禮這些事上,無疑會增加老師的教學壓力,也會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在老師看來,教書育人原本就是自己的本職工作,這與家長送不送禮、送什麼禮是無法劃等號的。而孩子乖不乖、是否學業有成也不是因為家長送了禮就能如願以償的。
在孩子看來,有了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若是沒有錢,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其實,對於老師而言,如果孩子能看得見老師平時的付出,對老師的辛苦工作給予充分地認可和配合,如果家長能對老師的工作給予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就是一份厚重的大禮。
無論何時,社會要想進步,文化要想弘揚,都需要真正有遠見、有學識、有眼界的人來傳承尊師重教的古訓。
最後,以古詩中所描寫的師生恩情祝福全天下所有的老師,教師節快樂,衷心地向老師們一句,「老師,您辛苦了!」。
《論語十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學者亦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明·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新竹》
清·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關注【豆妞麻麻】,讓親子關係更和諧、更溫暖;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評論、點讚!